中国戏曲《别妻》在琉球的传播

2020-09-16 08:54刘富琳
中国音乐 2020年5期
关键词:德川江户琉球

○ 刘富琳

前 言

中国戏曲随着1372年琉球(今日本冲绳、奄美地区)与中国建立册封、朝贡关系而传入,因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吞并琉球而失传。中国戏曲传入琉球后,作为宫廷音乐在“上江户”①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要求琉球在幕府将军袭位时,派遣“庆贺使”前往“庆贺”;在琉球国王袭封时,派遣“谢恩使”前往“谢恩”。史学界把琉球这一到江户的活动,称作“上江户”,亦称“琉球立”。等宫廷仪式活动中表演,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外交”作用。因琉球王国的消亡和“二战”冲绳战的影响,今冲绳地区保留下来的琉球历史文字资料极为有限。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本记载琉球“上江户”时表演的中国戏曲剧本资料《琉球剧文和解》(下称《剧文》),共收五个剧目,依次为《饯夫》《送茶》《夺伞》《跌包》《望先楼》②剧本复印件由王耀华先生提供,笔者整理后刊于拙著《中国戏曲与琉球组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年)。其后,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2009年第6期)和板谷徹編著《交錯する琉球と江戸の文化》,榕樹書林,2010年(板谷彻编著《纵横交错的琉球与江户的文化》,榕树书林,2010年)也相继作了刊载与介绍。,均已失传。从情节和篇幅看,这五个剧目都是折子戏。

目前,国内有关《剧文》的研究不多,张福海的《关于〈琉球剧文和解〉五个脚本的剧种归属问题》③参见张福海:《关于〈琉球剧文和解〉五个脚本的剧种归属问题》,《戏剧艺术》,2009年,第6期。是其中之一,论文考察了五个脚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概况、剧种属性及传入琉球后的认识演变等,认为这五个剧目都属于徽戏,重点论述了剧本的剧种性质,对于相关史料及音乐则尚未涉及。因此,笔者试对《剧文》的来历、《饯夫》的相关史料及音乐等作一介绍与探讨,并根据《饯夫》记载的唱词,通过《缀白裘》中《别妻》的唱词曲牌,寻找《饯夫》所用的音乐,为琉球恢复《饯夫》的表演提供参考,也为了解中国戏曲对琉球的传播增添实例。

一、有关《琉球剧文和解》

《琉球剧文和解》因封面而得名(图1左),手抄本,字迹工整,共50页。剧本采用竖写格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五个剧目的中文剧本,每列戏文的右边用日语片假名旁注汉语发音,左边用片假名注解戏文(图1中)。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所收四个剧目(《望先楼》除外)的日语翻译(图1右)。实际上,后半部分除了翻译外,还有舞台道具、人物表演的说明,类似于演出本,如图1右方框D处写的是“舞台正中摆放小唐桌,桌上放酒杯、烛台、小椅子”,E处写的是人物行当、在舞台上的位置、用念白还是演唱等,非常具体。《剧文》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日文对照,因此“剧文和解”也就名副其实了。

图1 《琉球剧文和解》

根据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板谷彻的研究,《剧文》作者不明,成书时间为宽政八年(1796年),目的是为演员排练时使用,还是“上江户”表演时为萨摩藩主看戏而准备的解说书,尚不清楚④〔日〕板谷彻、细井尚子:《关于〈琉球剧文和解〉》,《戏剧艺术》,2009年,第6期。。

《剧文》的首页是剧目《饯夫》,此页上盖有三枚藏书印章,上端两个,下端一个。上端较大的一个是“高取植村文库”(图1中A处),较小的一个是“南葵文库”(图1中C处);下端一个是“坂田文库”(图1中B处)。“高取植村文库”是大和国高取藩(现奈良县高取镇)第九代藩主植村家长(1753-1828年)的藏书印。“南葵文库”是在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建设、文物保护)方面卓有贡献的德川赖伦(1871-1925年)创建的家族图书馆的藏书印。“坂田文库”是日本国学家、外交官坂田诸远(1810-1897年)的藏书印⑤板谷彻、细井尚子在《关于〈琉球剧文和解〉》一文中“《剧文》的成立经过及其由来”对三枚藏书印及其由来也有论述,可供参考。现笔者根据金泽大学名誉教授笠井纯一先生提供的资料进行再整理。。从以上三位的生卒年来看,《剧文》收藏的过程是“高取植村文库”先收藏,然后到“坂田文库”收藏,再到“南葵文库”收藏。但是,《剧文》在什么时间、什么原因从“高取植村文库”到“坂田文库”?目前不得而知,而被“南葵文库”收藏是在坂田诸远死后,德川赖伦购得其书⑥笔者根据金泽大学名誉教授笠井纯一先生回复的邮件整理。。根据《剧文》封底的记录,购入时间为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十二月廿二日。

那么,《剧文》又怎么保存在东京大学图书馆呢?还得从德川赖伦说起。德川赖伦是江户幕府首代将军德川家康的后裔,系出名门贵族,他思想开化,积极吸收西方文明。“南葵文库”的创建萌芽于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他游历英国的时候,同年三月,他出访欧美,次年十一月回国,在英国停留长达一年时间,期间参观了伦敦大英博物馆及欧美各国公共文化设施,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回国后立即着手整理家藏书籍,以家族收藏的二万多册书籍为基础,在宫内一角设立可供宫内子弟阅读的场所,至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十二月正式命名“南葵文库”。随着藏书的增加,文库扩建为三层建筑,于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十月竣工,十日正式对外开放。大正十二年(1923年)九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南葵文库”幸运地保存下来,但是,东京帝国大学(二战后更名为东京大学)的图书馆被火烧毁,德川赖伦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把“南葵文库”的十四万册藏书及馆舍全部无偿捐献给东京大学图书馆,其中包括十万余册的日、汉文书籍,为今天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⑦参见〔日〕笠井清:《徳川頼倫——その図書館と平城宮址保存との実績について》,《和歌山県史研究》,第4号,和歌山県史編さん委員会,昭和51年3月31日(笠井清:《德川赖伦及其图书馆和平城宫址保存的成就》,《和歌山县史研究》,第4期,和歌山县史编纂委员会,1976年3月31日)。。德川赖伦曾在大正三年(1914年)担任了日本图书馆协会总裁。从以上大致了解了《剧文》的一个流传过程。

而《剧文》的五个剧目又是怎样来的呢?这与琉球“上江户”密切相关。“上江户”始于1634年,止于1850年,共十八次。“上江户”时,要举行“进见之仪、奏乐之仪、辞见之仪”三大仪式。日本为表现对琉球的征服,要求琉球的进献要富有异国情调,而琉球崇尚中国礼乐,于是在奏乐仪式上,除了演奏琉球音乐、表演琉球舞蹈外,还演奏中国音乐(包括器乐、歌曲,称作“御座乐”),而中国舞蹈和中国戏曲则在萨摩藩邸的仪式上表演。如宝永七年(1710年)在岛津藩邸表演了“唐踊”⑧唐踊(おどり):有时指中国舞蹈,有时指中国戏曲。;宝历二年(1752年)、明和元年(1764年)在萨摩藩邸表演了“汉戏”、戏曲《和番》⑨参见〔日〕林光韦:《通航一览》卷十六,东京:泰山社,1940年,第183页。,天保三年(1832年)在岛津藩邸表演了中国戏曲《风争记》《打花鼓》《和番》等。虽然目前尚未找到以上五个剧目具体什么时间,在哪里,由谁表演的确切记载,但可以推测这五个剧目应该是“上江户”时表演的。

二、传入琉球的中国戏曲《饯夫》史料

(一)《饯夫》剧本与《缀白裘》中的《别妻》剧本比较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入琉球的中国戏曲《饯夫》剧本,下面将其与《缀白裘》“杂剧”中的《别妻》作一比较。《别妻》曾有梆子腔、汉剧、京剧、绍剧等地方戏表演,名称不一,有《花大汉别妻》《花大汉》《出兵送行》《双窑》《薛平贵别窑》等,剧情梗概:花大汉从军奉命出征,启程前夜与妻告别,妻备酒饯行,天明之际,花大汉被叫回营。因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影响,该剧目已鲜有演出。(见表1⑩划“~~~~”处为念白、唱词相同或相似部分。)

表1 《饯夫》《别妻》剧本比较

续表

续表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发现《饯夫》与《别妻》的异同。(见表2)

表2 《饯夫》《别妻》表演情况

(二)“琉球歌舞图卷”中的《饯夫》表演资料

名古屋市德川美术馆藏有一幅画有琉球御座乐、舞蹈、戏曲表演的彩色画卷,共十幅⑫乐器图一幅、御座乐演奏图一幅、琉球舞蹈图一幅、戏曲表演图七幅。。其中,戏曲表演图七幅,分别是《剧文》中的五个剧目,《夺伞》三幅,其余剧目各一幅。根据德川美术馆对画卷的介绍,该画卷的创作时间大约为18世纪90年代,作者不明,下图即为《饯夫》的表演图⑬日本德川美术馆藏:《琉球歌舞図巻》(《琉球歌舞图卷》),参见《琉球剧文和解》,《戏剧艺术》,2009年,第6期,第114页。。

图2 《饯夫》表演图

图中共有六人。后排三人伴奏,身着琉球服,正坐,演奏的乐器有阮、三弦和横笛。前面三人表演者,根据《饯夫》的剧本内容,从左往右,应为贴(妻子)、哒子(丈夫)和丑(差夫)。贴与哒子围着桌子相对而坐,桌上放一灯盏和三个白色酒杯,贴的右手拿着酒壶正在斟酒,丑挥手叫哒子回营,哒子双手叉腰,眼看着丑,显得很无奈。从画面场景来看,情节与《饯夫》相符。

(三)《饯夫》的表演者

中国戏曲在琉球的传播,大致经历了由中国人表演到琉球人表演两个阶段,拙文《中国戏曲传入琉球及其意义》⑭刘富琳:《中国戏曲传入琉球及其意义》,《音乐研究》,2011年,第1期。已有论述,此不赘言。根据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藏《琉球关系文书》(三)⑮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藏:《琉球关系文书》,内部资料。的记载,《饯夫》的表演者分别是平敦子扮演哒子,美里里之子扮演小旦,护得久亲云上扮演宅班,这里的小旦应为贴,宅班应为丑。可以看出《饯夫》已由琉球人表演,说明琉球对中国戏曲的学习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三、《饯夫》的唱腔音乐

《饯夫》的唱腔由首段、“五更”的三段、“天明”段和尾段共六段组成,其中“五更”部分的第一更、第二更合为一个唱段,没有第四更唱段。《别妻》的唱腔由首段、“五更”五段、“天明”段和尾段二段共九段组成。(见表3)

表3 《饯夫》《别妻》唱腔比较

唱词方面,除了首段外,其余各段,《饯夫》与《别妻》基本相同。音乐方面,《饯夫》除了首段写明“贴上,唱【引】”外,其余五段只写了“贴唱”“哒子唱”,而没有具体的曲名,这就为了解《饯夫》唱腔所用的音乐留下了很大困难。但是,通过与《别妻》的比较,可以看到《饯夫》所对应的地方,《别妻》分别用的是【五更转】和【余文】,这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引】和【余文】常用于开始和结束部分,可用韵白,也可用曲牌,较为灵活,在此想重点介绍中间部分“五更”所使用的曲牌【五更转】。

一般认为,目前所见最早的【五更转】是南朝陈诗人伏知道的《从军五更转五首》:“一更刁斗鸣,校尉逴连城。遥闻射雕骑,悬惮将军名。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长。试将弓学月,聊持剑比霜。三更夜警新,横吹独吟春。强听梅花落,误忆柳园人。四更星汉低,落月与云齐。依稀北风里,胡笳杂马嘶。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城乌初起堞,更人悄下楼。”⑯[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44页。内容描写的是军旅生活,只有唱词,没有曲谱。“五更”是一种时序体。“转”有两种含义:一是时序,从“一更”转到“五更”;二是通“啭”,即歌唱。唐以后,由于佛教的盛行,【五更转】被广泛用于宣传教义,“盛唐入法曲”⑰任半塘:《唐声诗》下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0页。,流行于民间。明清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五更转】成为民间小调、说唱、戏曲以及器乐等非常流行的一首曲调,曲名也有【五更令】【叹五更】【闹五更】【哭五更】【五更曲】【五更调】等数十种,传遍各地,是传播最广,使用最多的曲调之一。内容包括从军、宗教、时事、习俗、思夫、怨恨、劝赌、戒烟等等。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缀白裘》中《别妻》“二更”的唱词与绍剧《别妻》中的唱词完全相同,绍剧《别妻》所使用的音乐【五更调】也与《缀白裘》中《别妻》记载的【五更转】的【前腔】相同,表明绍剧《别妻》继承了《缀白裘》的《别妻》。换言之,绍剧《别妻》的唱腔音乐就可为恢复琉球失传的《饯夫》的唱腔音乐提供重要参考。(见谱例1)

那么,绍剧又是怎样传到琉球的呢?实际上,并不是绍剧传播到琉球,而是绍剧的前身乱弹戏传入到了琉球。绍剧于20世纪50年代才被冠于此名,之前被称作乱弹戏,因为其来源于明清时期各地声腔流派,集大流于绍兴,所以,在民间称绍剧为绍兴乱弹,称其班社为乱弹班。而琉球自明始通中国,册封朝贡的必经之路闽、浙、苏沿线又是明清时期乱弹声腔的流行地区,这就使琉球与乱弹戏有了交集的机会。历史上,某一乱弹戏《别妻》可能被来华朝贡的琉球使者,或者来华学习的官私费生,或者来华经商的琉球人等带回琉球。也可能被赴琉球册封的中国使者,或者明赐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或者赴琉球经商的华人等带去琉球。由上观之,琉球的《饯夫》与绍剧的《别妻》实属同源异流的姐妹关系。

谱例1 《二更鼓儿深》⑱《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绍兴市分卷编写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绍兴市分卷绍剧卷分卷之九,1988年,内部资料。尺调【五更调】(选自《别妻》王礼[贴]唱段)

结 语

通过以上传入琉球的中国戏曲《饯夫》与《缀白裘》中《别妻》的比较,可以看出《饯夫》在剧情、人物构成、表演与《缀白裘》中《别妻》的联系。通过调查,发现绍剧《别妻》“二更”的唱词、曲调与《缀白裘》中的《别妻》相同,这表明绍剧《别妻》继承了《缀白裘》的《别妻》,为琉球恢复《饯夫》的唱腔音乐成为可能。

本文主要讨论了唱腔音乐,特别是曲牌【五更调】,有关器乐部分尚未涉及,对于琉球恢复《饯夫》的表演,今后还需在器乐及表演方面进行补充。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日本金泽大学名誉教授笠井纯一先生,冲绳县立艺术大学名誉教授金城厚先生、长岭亮子讲师惠赠资料,特此感谢!

猜你喜欢
德川江户琉球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德川纲吉:不爱江山偏爱狗
德川时代的艺术与浮世绘
用死尸训练儿子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