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

2020-09-15 16:24叶敬玉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作业设计初中历史

摘要: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历史作业可以辅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教师可从历史作业设计的目标、设计的着力点、设计的情怀、设计的动力等方面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作业设计;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B-0071-04

核心素养对教育目标的达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引领下,应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培养[1]。这几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历史课程目标引导着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引领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历史作业是检验教学的载体,也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一个重要途径。但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初中历史作业形式大多简单、机械、缺乏弹性,作业内容因循守旧,答案设计强调标准,挑战性、综合性明显不足,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中收效甚微。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既是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每一位厉史教师面前的任务。

一、历史作业设计的目标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精彩的历史天地中充分激发自身的潜能,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历史的奥秘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一)融入新课程理念是目标达成的前提

作业的设计与选择应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程理念,利于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作业是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3]。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充分发挥各类试题的功能与合理配置,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的新题型,适当注意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面向全体学生是目标达成的保证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同样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能够科学测量学生所学历史课程应达到的学业水平,充分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关注学生整体历史素质,更好地辅助核心素养的落实。历史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为每个学生的多种发展提供可能。作业设计要立足于基础性历史知识的考查,突出对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结论的考查,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检测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三)提升学科技能与历史思维能力是目标达成的重点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注重教育价值与能力培养,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整合、表达、运用信息的能力。作业设计要避免内容大量重复,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善,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例如在学习“秦的统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比较秦朝的郡县制与周朝分封制的异同,如此加强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让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感知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展示“秦代驰道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修筑的艰辛。

二、歷史作业设计的着力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历史作业应改变过去“巩固历史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定位。作业不仅仅要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借此检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因此必须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历史作业设计的着力点。

(一)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树立正确历史观,关键是坚持唯物史观。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教师要在作业的设计和命制过程中正确地把握唯物史观。历史作业的完成过程是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总结历史规律。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引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学生课前应该略有所知,并且比较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一点,充分利用《大明宫词》等电视剧影像材料,以及关于武则天的书籍展开教学。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武则天的资料,丰富其人物形象,也为学生课堂和课后活动做铺垫。课堂上,教师恰当地运用史料教学,有意识地打破时空界限,再现历史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武则天统治时期出现的社会矛盾、产生的一系列纠纷,从而对武则天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然后教师根据所搜集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则天墓前立的是无字碑,说出推测。课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掌握的有关武则天的史实,为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撰写一篇碑文。武则天统治时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样一个很有作为的女皇帝,为什么去世后其墓前的碑却是无字的?抓住了这个疑问点,在教师步步引导之下,学生对武则天这个人物进行探究。随着探究的逐步深入,武则天这个人物形象也逐渐完整,对她的评价也会更加客观。

(二)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会解释历史和现实问是迈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可见,历史是与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人们了解社会变化与延续的一个途径。作业选题时,教师要注重习题的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时代性,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探究现实事物的历史文化内涵,能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自己的一些历史观点。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区域、都城,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便于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基本情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了局部统一。这一点对于理解三国鼎立的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三国鼎立形势图”来分析,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其局部统一的特点彰显无疑。另一方面,教师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并完成统一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纵向理解其意义。

(三)在形式多样的作业设计中涵养家国情怀

传统的历史作业以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问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形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要创新习题设计形式,使作业呈现多样化。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电影观后感,开展历史辩论赛、历史小故事演讲、历史剧表演等活动,都可以作为历史作业。渗透着家国情怀的历史作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学生的素养,下面以历史情景剧的作业形式来举个例子。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14课“锦衣卫”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宋镰上朝》第一幕。学生表演声情并茂,如临实境,其他学生自觉地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朱元璋通过采取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学生争相回答:锦衣卫密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明太祖设置锦衣卫加强了对文武百官的控制,使明朝皇权空前加强,但也使官员人人自危,不敢有任何不同于皇帝的观点,从而使整个国家缺乏活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宋镰上朝》的第二幕:

生1(孙侍郎)走上前来叩首启奏:“皇上,您这样派人暗中监视大臣,既非尧舜之举,也非国家之福。”

生2(朱元璋)恼羞成怒:“此人出言不逊,藐视朕!来人,廷杖一百!用心打!”

众学生(锦衣卫)一拥而上,当着众大臣的面,在殿堂中間开始行刑……

提问:廷杖制度有什么消极影响?

学生结合第一幕的内容很容易认识到廷杖制度的残忍,它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孙侍郎为明朝、为国家的前途担心。所谓的“家国情怀”,其概念是多层次的,而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相融合,是古人的宏愿,也应该是现代人的追求。

从情景剧剧本的创作,到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表演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历史作业设计的情怀

作业是实现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再到加深对历史认识的重要方式。作业的布置与批阅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在对学生作业的反馈中了解学生,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也逐步感受到被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情感共鸣期所营造的教育环境,教育效果最佳。教师设计作业时充分尊重学生,热情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也会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历史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要勇于对历史作业进行创新,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作业,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一)在灵动多变中得到体验

教师在设计某节课的作业时,应兼顾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作业形式应多样,内容要新颖。作业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应根据评价的任务和对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化”[5]。形式多变的课内外作业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唤醒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七下历史教材第19课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新颖的课堂总结性的历史作业: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清朝前期的苏州,看到盛世的繁华,请你描述一下苏州百姓的生活场景。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展开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3分钟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发言精彩纷呈,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答案。可见,富有开放性、启发性的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因而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

(二)在合作探究中逐步生成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6]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要主动参与,要学会质疑、调查、探索;对于教师来说,作业的设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要给学生拓展延伸的空间。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寻找合作伙伴,学生在完成作业中逐步生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课堂上中心问题的确立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学生在有意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个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潜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历史作业设计的动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史料选择在初中历史作业设计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是决定作业能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核心素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优化作业设计的内驱动力,教师要认真选择史料,精心设问,同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锻炼其自学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一)图表资料的运用使作业内容更为丰富

历史图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教师教学时要把历史图表与课堂相结合,让历史图表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之有效地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潞”这一课时,笔者把历史和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制作了与本课相关的图——“张骞通西域图”和“丝绸之路图”,上课时充分利用制作的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教师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技术与物品以小图形式贴在图上,以突出本课学习的要点。学生动手操作,融入历史,犹如经历了一次历史征途的历练,在这个过程中其自身历史素养也得到逐步提升。

(二)文字材料的精心选择使作业更具内涵

史料选择关系到习题命制的质量。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文字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教学中,教师可以择取几段史料,在导人、课中和小结部分供学生阅读,并分析讨论。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历史文字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充分利用这些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对历史的体验、感知、积累和理解。

为了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历史教师有必要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历史作亚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来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当然,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和研究。笔者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4.

[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8,3,42,3.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20-04-26

作者简介:叶敬玉,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宿迁,223800)副主任,高级教师,中学历史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作业设计初中历史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