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定量测评研究
——以陕西为例

2020-09-14 06:17刘晓惠
经济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业态陕西特色

颜 鹏 董 雯 刘晓惠

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稀缺经济资源。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不断冲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大多数乡村传承已久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观念逐步被侵蚀乃至消亡,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生存的空间日益萎缩[1]。乡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混合着鲜明的乡土特色,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乡村振兴应该与乡村文化繁荣紧密结合,与农业、工业、旅游、文化创意及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新业态。乡村文化业态的融合程度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高。为提高产业融合质量,使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本文引入指标体系对乡村文化业态融合进行定量评估。目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梳理得知,乡村文化新业态融合发展的测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质量、模式等方面,主要聚焦于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定性评估,但有针对性的定量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有必要开展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定量测评研究。

一、陕西乡村文化主要特征及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主要内容

(一)陕西乡村文化的主要特征

1.乡村文化资源丰厚,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乡村文化资源禀赋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基石。陕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具,拥有种类多样的文化资源宝库,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有5万多处文物遗址、700多万件馆藏文物,黄帝陵、兵马俑、大雁塔等历史遗迹驰名中外。陕西农耕文明特色突出,乡村保留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成为促进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交流活力的重要纽带。

2.乡村旅游承载文化力量,是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重要抓手,日益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乡村优良的生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文化业态使乡村体验式旅游兴旺发达。陕西已全方位、全领域、系统化的开展了乡村旅游,礼泉袁家村、周至沙河水街、宁强青木川、兴平马嵬驿等乡村旅游典范,重视保护乡村生态的原真性,反映了陕西乡村文化的特色。陕西乡村旅游连年高速增长、异军突起,不仅是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还正在成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3.特色小镇星罗棋布,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特色小镇建设是着力点和支撑环节。特色小镇建设对于夯实乡村产业支撑、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精神内涵、弥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等都具有支撑作用[2]。陕西已有蓝田县汤峪镇、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宝鸡市眉县汤峪镇等为代表的14个全国特色小镇、130个旅游特色名镇,涵盖了关中民俗风情小镇、产业特色小镇和红色革命小镇等多种类型,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

4.文化业态融合渐成趋势,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乡村文化业态融合渐成趋势,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资源的内容上都能实现互补和共享[3]。通过跨界配置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了乡村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了“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业态发展态势。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信息等产业融合载体丰富多样,产业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现象趋于明显,已经具备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但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参与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陕西不同区域的乡村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在深度和广度上依旧不足。

(二)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陕西广大农村地区,挖掘文化“富矿”、走产业转型升级的乡村振兴道路日益清晰,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陕西依托乡村现有资源,发掘乡村文化新价值,培育乡村新产业,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教育、金融、信息、康养等产业融合,形成了“文化+”发展态势。

1.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融合。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持续深化和推进。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带动作用大,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陕西拥有特色鲜明、品牌活跃的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共计2400个,已实施休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先后建成一批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健康养生等景区。乡村旅游是陕西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是农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重要途径,已成为陕西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发布的《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和《2018陕西品质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均显示:陕西省乡村旅游产品丰富、游客规模大、发展成熟度高,位居全国第二。

2.乡村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融合。陕西以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制定了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布局建设了一批新兴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级、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为统筹推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脱贫攻坚战略融合发展,陕西已将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又计划将31个文化旅游名镇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观光小镇。到2020年,100个特色小镇,3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预计全面建成。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的“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等乡村旅游精品活动已陆续展开,富有特色的地方品牌也将得到有序推广。为推动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陕西开展了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参与扶贫工作,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工作,帮助贫困户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就业、创业。同时,在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过程中,以“互联网+”为核心建设了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快递物流园区,运用新思维、新理念建设农村,进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有想法、能实干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4]。

3.乡村文化与休闲农业深度融合。休闲农业可以延长农业的产业价值链,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价值的再创造。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能够有效保证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乡村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休闲农业作为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乡村经济新业态,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深厚的乡村文化,不仅开发了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及农耕文化教育等农业多重功能,还能激活乡村要素资源,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5]。2018年,陕西印发的《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实施意见》,将重点开发建设六大休闲农业带(即沿渭河、汉江、黄河、丹江四条“黄金水道”,南北交通干线、关中环线两条“黄金干线”),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圈,推动全省加快形成“一圈引领、六带升级、三区联动、多星扩散”发展格局,实现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年接待1.5亿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陕西凤县、长安区、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刘家营村、榆林市神木县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柞水县、平利县等县区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典型代表,已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乡村文化与休闲农业深度融合已经是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强大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

4.乡村文化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增长知识和技能的方式除了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教师授课等途径取,还可以通过亲自观赏和体验获得。教育产业和乡村文化的融合逐渐成为乡村研学的主要形态。陕西秦岭动植物资源、古生物化石资源、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乡村耕作场景等是优越的课外教学资源,是陕西发展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地。陕西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确保每一位中小学生在学期间参加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不仅包含以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的文化旅游研学旅行,以自然山水为载体的生态保护研学旅行,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爱国主义研学旅行,还包含以乡村休闲为载体的现代农业研学旅行等范畴。以袁家村为代表的乡村研学目的地,能够体验陕西关中民俗常态活动、学习非遗文化知识,全方位体验关中原生态生活,是乡村文化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6]。

二、陕西乡村文化业态融合定量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从宏观层面说,乡村文化业态融合具有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扩大就业、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效应。从微观层面说,产业融合又具有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催生新兴产业形态、增加经济社会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实力的作用,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依据陕西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文化业态融合的内容与特征构建定量评估模型,根据研究内容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赋权后加总,再计算综合得分。文章选取在乡村旅游业、信息产业、特色小镇、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和康养产业等方面有研究的10位专家组成评估组,设定权重,测评出陕西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定量结果,为乡村文化业态融合问题的提出得到相对客观的回应。

表1 评估指标体系及分值范围

(一)样本选择

1.指标体系原则。指标具有科学性,体现激励作用和导向性。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价,引导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融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评价过程客观、公开、公正、公平。运用科学评价方法和完整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专家评价、抽样实地评估相结合,评价过程公开、透明。指标综合全面而简洁,突出重点。指标评价定位于绩效事实评价,抓住重点指标,通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解,从乡村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环境、产品技术水平、产业经济贡献等方面评估,根据实践要求调整指标设置和权重分配。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据权重设置来体现,并注重权重的效度和信度。

2.指标体系的建立。本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其中:

一级指标:从产业政策层面、建设基础层面和产业融合发展层面衡量。

二级指标: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融合建设方案;主要产业形态、乡村产业融合基础;农业发展基础、特色小镇建设、旅游产业发展、信息产业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发展等角度衡量。

三级指标从24个观测点进行衡量,具体见表1。

3.指标体系的赋值。在充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根据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通过反复讨论分析,确定三级指标的分值范围。本文将陕西乡村产业融合政策的完善程度分值范围确定为3档,60分以下为需要完善,60~80分为基本完善,80~100为比较完善。

4.评估定量。关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原理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赋权进行加总,然后再计算综合得分。本文选取在乡村旅游业、特色小镇、信息化建设、休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行业具有深入研究的专家组成评估组,设定权重,以权重之和等于1作为约束条件。以指标权重等级间隔0.05为标准进行投票。

Vsji表示第s个一级指标第j个二级指标中的第i个三级指标的权重比率;Xa为预设权重;Wa为投票比率。

表2 “旅游”指标及权重加权统计计算示意图

文章以产业融合发展下的旅游为例计算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其权重集为具体见表2。

表3 其他指标集的权重加权统计计算示意图

应用前述方法,以此类推得出其他指标集的权重赋值(详见表3)。指标集权重的数学表达式为:

(二)测评结果

根据专家模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陕西乡村文化业态融合定量测评中得分较高的是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次和联合创业项目,这三项内容主要与旅游和创意产业相关,在陕西乡村文化业态融合定量测评中占有突出地位,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更好的融合到乡村文化建设中。陕西乡村文化业态融合定量测评中得分靠后的是投资完成额、红色革命小镇和金融基础三项,这三项内容主要与金融政策扶持和特色小镇发展息息相关,说明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产业基础还需要稳固,金融政策扶持依旧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表4 陕西乡村文化业态融合定量测评结果

三、陕西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不足之处

随着乡村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乡村文化融合形成的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广阔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存在产业门类不清、产业链短、要素活力不充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引导和扶持。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市场化视野和格局,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打开

由于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和内涵开发认识不足,新农村建设和旧城改造中众多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极大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没有完全做好。在乡村文化业态融合方面依然缺乏市场化格局,针对乡村文化能够扩展的空间维度认识不足,乡村文化产品市场宣传推广手段低效,更不能通过产业化运营获得稳定的收益和回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借助大事件营销的机遇,产业化发展思路还比较浮浅。开拓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在文化业态融合的体制、观念和方法上依旧存在不少缺陷,这都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要素活力不足,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乡村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乡村文化市场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产业链衔接能力低下。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的情况和乡村文化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各种文化资源的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仍存在障碍,同一产业链条在不同部门间游离发展,难以完全转化成产业资源优势。乡村文化发展需要的稳定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乡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还未打通,导致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路径依旧困难。

(三)乡村产业环境保护较弱,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保障不足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基本文化阵地投入量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必备条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群众文化人才缺乏。文化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缺乏创新,文化生活难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条件和能力较弱,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等布局较为散乱,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制度。与此同时,现有特色小镇规模体系较小、经济总量不足、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十分突出。特色小镇拥有文化资源只是一张好看的“皮”,而拥有适宜的产业才是特色小镇发展强劲的“骨”。

(四)产业融合度低,产业融合主体创新能力不足

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文化体验不足,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的陕西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无法让游客感受乡村充足的文化气息与浓厚的文化底蕴。现有的乡村文化业态未能充分反映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重体验、重休闲、重参与的需求趋势,还存在静态参观类产品多,文化体验、互动娱乐类产品少,缺乏小众化、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乡村文化品牌溢价能力有限。多数乡村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文化创意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较为落后。乡村文化业态融合功能挖掘不够,乡村产业聚集度较低,无法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业态融合的发展路径

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可以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业态,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和升级。乡村文化业态融合使得体育、教育、文化、康体等产业的产品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使地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日益多元化,拓展乡村文化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起到积极影响。

(一)科学制定乡村文化发展规划,增强乡村文化发展动力

因地制宜,合理科学的制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扶持类型多样的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新型业态,走富有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建设,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结合各地实际,精心打造新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充分运用农村广播、农村书屋、微宣讲、文艺演出、电影电视、传统节庆及集会等载体和形式,增强乡村文化的发展动力。

(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加快乡村文化新业态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围绕农村电商、餐饮、娱乐等新业态开发特色适用的农业信息化新技术,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收集平台,完善云平台管理技术。充分挖掘具有多样性特征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民俗手工艺品制作,倡导村村有特色、村村不同样,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国家乡村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的发展格局。

(三)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增强乡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培育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实施乡村品牌提升行动,鼓励乡村配置特色鲜明的“乡字号”文化品牌,并同时建立乡村文化品牌目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坚持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突出地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村镇、最美家庭等优秀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完善乡村旅游、乡村公共卫生、交通物流、信息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围绕建好“农村四好公路”,解决乡村文化旅游交通体系“最后一公里”,加快实现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5G信号覆盖,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示范村。继续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投资环境,为民间资本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创造良好环境,搭建良好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文化技术创新。

猜你喜欢
业态陕西特色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特色种植促增收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完美的特色党建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