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洁 徐希雅 陈国庆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人们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资源被过度开采,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以四川省为例,位于中国西南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有比较全的产业种类和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四川的很多自然资源遭到了毁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只有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实现四川绿色、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紧密相连。相对于看重经济收益的传统金融,绿色金融则不仅仅关注最终收益,更关注项目实施过程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绿色“支撑”。
国内外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早于绿色产业,重点集中于研究绿色金融的内涵、绿色金融发展评价测度和发展市场能够接受的绿色金融产品与绿色金融工具等方面。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其实是在用一种新的金融方式来保护环境,是连接在金融业和环境产业中间的桥梁[1]。Oliver Schmid-Schonbein(2000)根据从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碳金融等众多绿色金融产品中收集到的数据,建立了一种评价体系,测评金融业环境绩效,并从绿色金融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的表现进行了测度评价[2]。Wood D等(2011)研究发现2010年绿色债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但是其总体的规模还是在不断增长,在未来的发展中发行方投资项目的规模以及发行的债券量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其发展进程[3]。孙洪庆等(2002)认为绿色金融是建设绿色工程、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的基础和依托,想要留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选择环保产业才是明智之举[4]。胡梅梅等(2014)剖析了“两型”产业的相关特征,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两型”社会,这离不开“两型”产业的支撑。绿色金融作为“两型”产业发展背后的助力,需要从绿色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产品工具三个方面构建支持体系,促进“两型”产业长期有效地发展[5]。
关于绿色产业的研究,大多还是基于传统的产业结构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Alan(2011)仔细分析了美国经济普查报告,发现美国绿色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总值超过了千亿美元,这给美国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6]。Fangmin(2011)认为可以一边发展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一边让绿色金融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7]。Lütkenhorst W等(2014)研究指出,绿色发展从本质上看不仅仅与经济增长相关联,而且还涉及到环境保护、促进并维护社会和谐的问题,而绿色产业政策在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推动绿色产业结构演进以及拉动经济转向绿色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期望通过这种政策方式的研究推动经济与保护生态平衡两者协同发展[8]。王军华(2000)首先阐述了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发展绿色金融,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构建绿色资本融资机制,大力支持金融业和工业产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9]。杨丽媪(2009)指出目前绿色消费理念已经开始在国内广大消费者心中成为考虑因素,人们在消费时会有意识地选择绿色产品,由此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形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后续动力[10]。裴育等(2018)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搜集了30家有绿色标识并获得绿色信贷的企业微观数据,建立PVAR模型,研究了投入绿色信贷以后将会如何影响绿色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果表明,发放绿色信贷直接促进了绿色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11]。李晓萍(2019)等站在产业政策的视角,研究并分析了产业政策在绿色产业发挥作用的理论机制,将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结合市场机制双管齐下、协同推进,一方面加快了构建和完善绿色产业体系的进程,又可以协调市场机制探索发展的新路径[12]。
综上所述,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大多都是将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分开研究,或者根据相关数据和理论机制着重研究了发展绿色金融对于绿色产业有何影响。由于绿色金融这一概念的提出较早,但具体实践起来的时间却不长,普及程度不高。以往研究大多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的中心容易出现单一性和片面性,研究的层次也比较浅且缺乏系统性。因此,本文将对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能够进一步为中国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四川省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促进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将环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通过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建立绿色金融机制,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图1 四川七市州绿色信贷情况统计
1.逐步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随着四川省各县域经济水平不断上升,政府秉着实践中央关于促进绿色发展的精神,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例如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银监局四川分局颁布了《四川银行业支持建设美丽四川推进绿色信贷工作措施》等,这些政策都刺激了四川各县域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省内各个县域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计划,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绿色网点和支行、绿色金融园区和产业小镇等绿色金融示范区的路径。另一方面,设立四川省绿色金融创新试点。2018年在成都市新都区召开的四川省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启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多部门宣布决定选择成都市(新都区)、广元市、南充市、雅安市、阿坝州作为四川省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地区。
2.投入绿色信贷规模逐渐扩大。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四川省阿坝、广元、遂宁、达州、凉山、雅安和甘孜一共7个市州2013年—2016年的绿色信贷规模来看,信贷发放总量在逐年上升,并且绿色信贷的数量在各种打款总数量中稳定在25%左右的比例。根据图1中的数据进行测算,截至2018年末,七市州的绿色金融信贷余额达到1083.2亿元,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全省的法人银行或者金融机构都积极参与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对于那些非环保企业提高贷款门槛,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绿色信贷将与各个县域的发展规划紧密联系,着力支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融资项目,例如阿坝州的高耗能企业利用余热进行发电的项目、南充市的城市垃圾发电项目、广元市的秸秆发电项目等都获得了绿色金融机构的投资。
3.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建设成效初显。首先,绿色债券得到了实质性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在2017年3月,乐山市商业银行绿色债券通过审批,这是四川省首只获批的绿色金融债券,总金额高达40亿元。在大力鼓励企业把握好政府下发的绿色公司债券“即报即审”政策的同时,加大绿色债券申请、审批信息的披露,提高各种流程和手续处理的透明度。其次,四川省各县域的绿色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到2016年末,绿色保险在全省21个市州内大约惠及到了350余家企业,风险保险金的提供总金额超过了3400亿元,涵盖了化工、石化等行业。
在政府大力强调环境规制和支持发展绿色产业的背景下,川内各县域的绿色产业在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1.绿色工业产业发展迅速。川内以成都、眉山、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广安、达州的各县域为依托,打造了8个千亿级绿色工业产业基地,推动“8+6+30”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同时,四川省环保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稳定攀升,环保企业数从2011年的不到100家上升到2018年的500余家,从业人数业从2011年14560人增长至2018年的50985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质的飞跃。
2.绿色农业发展持续推进。2018年,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全省绿色农业的发展聚焦于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研发绿色农业技术以及建设新型绿色城镇等。根据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全省内的各个县域都对当前的农业产业基地进行转型优化,升级为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最具代表性的是雅安市,不仅被授予了“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的称号,也为全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产业提供了助力和借鉴。
3.绿色服务业继续崛起。四川省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旅游业发展迅速。四川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大省,拥有优美的环境和丰厚的巴蜀文化底蕴,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川内的各个县域都在努力发掘自身的蜀地文化,结合地理环境,在保护、传承好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各种娱乐场所和文化名胜。阆中在最近几年将文化和旅游紧密联合,坚持“一核三区两带”的发展规划,通过积极的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建成了阆中水城、阆中赛城、古城文创园等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充分保证了县域经济继续向更好的方向、更高的质量发展。在强调保护自然生态,不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以天府旅游10大名县为主线,保护并深挖大蜀道文化、三国文化以及红色旅游文化,打造旅游+康养、旅游+农业、旅游+运动等更多的新型业态。
表1 四川省环保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也日益严重,促进了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的形成。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部门,负责提供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给金融机构带来经济收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四川各县域的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具体如图2所示。
1.绿色金融的资本集聚效应影响绿色产业规模。在绿色产业的发展初期,创新要素受到资金短缺等各种外在条件的约束,资源无法达到最大的利用效率,并且产业和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现实经济利益并不能明确。这时绿色金融机构可以将现有的资源转化成资本,加大跨区域的资本合作,对绿色产业进行投资。
2.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效应影响绿色产业效率。绿色产业内基本要素已经比较完备时,绿色金融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帮助提高这些要素的利用率。随着产业规模逐渐扩大,边际收益会逐渐递减,这时绿色产业链里的企业需要科学的管理以及结构优化,整个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相关企业流动性变大,导致市场份额分散。绿色金融此时会对资本市场上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将资本集中到绿色产业链里,给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资本会自动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和企业,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绿色产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提升,为绿色金融机构带来了投资收益,提高了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这一部分收益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的规模,稳定了绿色金融在金融市场上的占比率,提高了绿色金融在业内的竞争力。
3.绿色金融投资导向效应影响绿色产业结构。绿色产业想要保持发展势头,需要继续进行技术、管理的创新,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同时,绿色金融将围绕绿色产业的发展培育催化新业态和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给绿色产业带来更多的机遇,推动着产业经济的重组和调整,绿色金融业将迎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投资收益也会持续增加。
图2 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作用机理
所谓协同发展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拥有不同资源的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要基于不同的协同发展方式,构建一条多层次、多元化的协同发展路径。
1.政策协同。首先,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围绕中央关于支持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完善和补充中央发布的政策,形成从上至下的纵向政策协同性。其次,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产业政策协同,共同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针对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加强和完善资本绩效评估机制,促进绿色金融政策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对相关节能减排、污染防治项目给予财政支持,进行直接补贴,同时利用贴息等手段对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进行倾斜性补贴,实现了横向政策性协同。
2.区域协同。近几年,四川省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新格局下,快速推动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共同发展。例如在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区建立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利用当地的绿色金融,引导资金投入绿色能源、化工、旅游等重大项目,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进程。经济区、城市群一体化体制机制可以将区域内游离的资金聚集起来,形成有效的金融管理体系。在绿色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时,能够从绿色金融机构获得比较充足地资金支持,产生了“1+1>2”的效应。
3.模式协同。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上下游的其它环节,从而使整个链条受到冲击。在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模式协同,精准定位产业链中的资金需求,继而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的互动发展。
我国的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的发展,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国家实施的市场准入以及差异化利率管制等政策。但是商业银行也应该担负起作为银行的责任,帮助满足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支持绿色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来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要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监管机制,根据各个商业银行对于当地绿色产业发展做出了多少贡献,在准备金的发放、贴现率的制定等方面给予那些做出较大贡献的商业银行以更大的额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内在动力,让绿色产业得到实质性的金融支持。
绿色产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绿色金融要基于这些特征来调整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在绿色产业刚刚形成的时期,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逐渐引导市场性金融进入,进而构建比较完整的、有效的资本准入准则以及绿色信贷体系,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进入成长期的绿色产业,要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重,二者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上都具有积极性。针对成熟期的绿色产业,则应以商业性金融为主。整体来看,随着绿色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绿色金融要随时根据产业的变化而改变,用最优化的金融结构来适应产业的发展,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需求。
首先,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风险投资主要是向创业初期的企业提供公司股份的一种融资方式,属于私人股权投资。政府应根据其特点出台税收和风险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风险投资参与绿色产业的发展。对于私募基金,政府要将积极出台政策,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同时也为各类投资提供合理的退出通道。其次,继续从根本上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促进金融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共同发展、相互补充,积极推进集中交易市场和OTC市场的建设以及完善。利用票据融资的方式对绿色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开启增加新股、发行绿色债券等新的融资渠道。最后,政府可以通过与当地的金融机构合作,实施知识产权抵押、政策担保等方式,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绿色企业提供符合其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各种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协调合作,各自都将自身的资源充分利用,为绿色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保障绿色产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