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瑰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小儿消化感染科,甘肃 兰州 730050)
小儿过敏性紫癜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血管炎。过敏性紫癜患者通常表现为关节肿胀、皮肤紫癜、肾炎、消化道粘膜出血等症状,而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因素是饮食。因而针对该类患者,需要对其采用针对性饮食护理干预,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为了探究PDCA模式在临床中的实践应用效果,选择了52例过敏性紫癜小儿患者进行分析,其具体过程如下。
我院对收治的5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分析,患儿就诊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1月,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儿26例,实验组患儿26例。在对照组中,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在3-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岁;病程在2个月-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半年左右康复。在实验组中,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岁;病程在3个月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 5个月左右康复。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值>0.05。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是常规饮食护理干预,主要包括饮食基本指导和相关注意事项等[1]。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的是PDCA饮食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有:(1)提出计划。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家属询问过敏史,并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为其每日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2)计划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患儿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3)检查阶段。护理人员要保证计划能够有效开展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自身经验,要保证患儿实际情况与计划相符合。(4)处理阶段。在实施PDCA模式后,需要对患者身体发育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护理应用效果情况进行判断[2]。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护理满意度包括不满意、一般、非常满意,分值分别为70分以下、70-90分之间,90分以上。
对以上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20.0,用百分号代表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两组差异性比较,当结果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显著。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为78%,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统计学意义显著。
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过敏性紫癜属于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好发于儿童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过程容易反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患者通常表现为关节肿胀、皮肤紫癜、消化道粘膜出血等临床症状。该免疫性疾病是由致敏原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小血管炎症反应,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水肿、充血、出血等问题。相关研究显示,饮食不当是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性紫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需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以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PDCA模式是饮食护理的一种,其主要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等四个环节进行,相比较传统的饮食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将其应用于饮食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对此,为了探究其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饮食护理中的实践效果,本研究对52例患者进行分析,对实验组患儿实施了PDCA模式饮食干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8%,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0.05。综上,通过对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实施PDCA饮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