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娣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做中学”、在“做中思”的科学课堂已经成为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方式。一个真实高效的科学课堂,除了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知识及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何在“教学做三合一”的基础上,在动手动脑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教活;多学;动手;深化
在省“教学新时空”“小学科学”专题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一年级“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时,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思想,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支架”——让他们顺着这一级级阶梯,一步步攀爬“支架”,拾级而上,助力归纳思维、演绎思维、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提升,把学生的思维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在这样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其形成过程,运用多种方法搭建思维支架,让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拓宽思维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一、在具体情境中, “学着”激活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通过生活现象、图片、游戏等方式入手,诱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置于积极的思维场中。
這样,和陶行知先生一样,在课堂上,教师创建的情境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概念的建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了人工世界、自然世界的基本范畴。这些熟悉场景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中来,了解自然世界,让学生在“前概念思维”的层次上探求概念,建构了准确、科学的概念,认识了自然世界。
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搭建起了第一层支架。这第一个支架搭得很结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借直观性板书,“学着”梳理学生思维
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它能反映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直观性的板书,便于学生把握要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更深刻。笔者在执教“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一课时设计的板书是这样的:
自然世界:动物、云彩、植物、树木、花草……
和
人工世界:衣服、房屋、桥梁、街道、课桌……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板书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把学生从视频和生活中找出来的两种世界形式分别列成两排,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式板书”,使得总体设计和局部设计相呼应。
笔者的板书设计的出示也是分层进行的。随着学生的回答即时生成自然世界:动物、云彩、植物、树木、花草……板书,在两两横向排列时,特意把“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这两样放在一组进行对照,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两个世界的共性与个性。小结“像动物、云彩、植物、树木、花草……等都是自然世界”后,板书“自然世界”;“像衣服、房屋、桥梁、街道、课桌……”等都是人工世界”后,板书“人工世界”。然后抛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今天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们来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至此,板书出完整的课题,层层深入,自然流畅。学生的思维也随着板书的呈现步步深入、清晰。
左边的课题“总体”和右边的各部分“局部”,以总带分,相辅相成,帮助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整体结构,整合了概念间的联系,梳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在小组游戏中,“学着”活跃学生思维
游戏是小学生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它以非口头语言的模式来训练、量化和演绎推理,成为建构学生思维的工具。在游戏中搭建支架,让学生层层递进地思考,能对其思维进行显性化塑造,活跃其思维。另一方面,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强,教师开展游戏化的科学探究过程,能确保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持久的兴趣,从而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四、用生成性对话,“学着”促进学生思维
教育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课堂上的对话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苏格拉底曾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课堂上开展的师生对话,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建构的形成。教师在对话的追问中,能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让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在独立探索中,“学着”深化学生思维
在科学探究中,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形成创新性思维,但探究的“魂”是学生独立的探索与思考。因为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学生有了独立的思维,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提问、实验、总结,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主动研究分析问题,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地观察,独立地探索,独立地思考,发现许多平时不太关注的地方。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身边物体的探究活动,巩固了学生已有的认识,拓展了学生对原有概念的认识,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思路,从而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六、借助实验材料,“学着”培养学生思维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辅助教学,从而为学生打造出一节好课。同时,实验材料对探究问题的指引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教师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典型性与有效性,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摆”这节课教学时,科学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摆:摆线长,而且摆锤重的摆;摆线短,摆锤轻的摆;摆线短,但是摆锤重的摆等等。另外,这些摆的摆线长度都可手动调节,摆锤的轻重也可手动调节。当实验材料准备完毕之后,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数各组摆摆动的次数。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发现,每组摆的摆动次数都不相同,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将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对摆线和摆锤进行手动调节,然后对各组摆的摆动次数进行观察。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发现了各组摆摆动次数不同的原因,并据此进行了推理和验证。
七、在课后拓展中,“学着”发散学生思维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因为课堂的结束戛然而止。课后拓展可以打破课堂内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一种开放的探究模式。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以课堂探究为前奏,以课外拓展为后续,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发散思维,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课堂结束时,教师与一年级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对话:
教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地球上没有人类,会怎样呢?我们来看一下。(视频:没有人类后的地球世界)
学生观看精彩视频。
教师:人类生活在一个美丽大自然世界里,同時也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人工世界,你到底喜欢不喜欢这个人工世界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到底这个世界好不好?下课。
这样,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后探究作业——想象一个自然的世界和人工的世界。不难想象,课后,学生将会热情地投入到设计各种美丽的自然世界中,设计美观舒适、具有奇特功能的世界。在这一拓展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升,思维能力得到了发散。
通过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尝试上低年级科学课,笔者觉得,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时时处处为学生“学着”搭建合理的支架,让学生思维沿着支架爬升: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零碎走向系统,从浅表走向深刻,从定势走向发散,实现了思维的真正发展。就像这节课一样,围绕“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以身边的材料为研究对象组织教学,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从学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层层相接,识别、区分、分析层层深入,精彩纷呈。
八、在科学评价中,“学着”提升学生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进行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比如,学生在进行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用文字对实验进行细致记录,有的学生喜欢用图画方式进行表达,文字只是做简单的说明,还有些学生擅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实验报告总结。
总之,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应该过于死板,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时,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在课上的状态很好,听课很认真,动手实践也很积极,但是从来不写实验报告。通过与其交谈发现,这些学生的表述能力较差,不知道如何写实验报告。这时科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其喜欢的方式进行叙述,告诉他们实验报告并不一定是写出来的,也可以画出来,然后用文字进行点缀,也是很棒的实验报告。通过一番引导后,科学教师发现学生的实验报告更加丰富多彩,其科学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所以说,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才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关键,才不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素华.“教学做合一”活力课堂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7(23):43.
[2]许云姣.落实“教学做合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J].广东教育(职教),2(118(03):101.
[3]左宁.“教学做合一”理念在体验式心理课堂中的实践[J].新课程(下旬),2019(0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