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灯戏的语言特点及文化传承发展

2020-09-10 00:35全朝阳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语言特点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悠久的历史发展繁衍出了很多富有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丰富着中华民族的发展长河。苍溪灯戏是源于明朝的戏曲,取自于人民大众的生活点滴。语言通俗易懂,形式贴近现实。本文从其传承人稀少、戏曲丢失、老一辈艺术家的流失和外来文化和艺术冲击等问题入手分析,就政府部门支持、系统的调查和编撰相关书籍、苍溪灯戏入校园、结合当代科技进行表演和在创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苍溪灯戏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关键词:苍溪灯戏;语言特点;传承创新

一、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发展,繁衍出了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苍溪灯戏便是众多分支中一支富有地域性的地方文化。依托于川北和陕南部分山区,汇聚了当地农耕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苍溪灯戏从江边山间的歌唱发展到集历史、民俗、音乐、舞台表演等一体综合性较强的民间文化艺术[1]。它取材于普通的民众生活的点滴,通过艺术加工,以各种丰富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在传承着苍溪灯戏的人民地区,苍溪灯戏把他们淳朴和朴素的生活状态表现的淋漓至尽。有利于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多了一项选择。但在新时代下,面临着蓬勃高速发展的社会,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市场需求。苍溪灯戏的多样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它的原真性,创新性的将它和当代发展潮流有机结合,培养出来肥沃的文化土壤,让苍溪灯戏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艺术成果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为苍溪文化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都会有一个好的借鉴依据。

二、苍溪灯戏的语言特点

中国梦,是伟大的梦想,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民族精神的弘扬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一角,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正是需要人民及其民间艺术团体的共同努力。苍溪灯戏根植于最基层的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洗礼下苍溪灯戏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得到了新的创新,它去除封建糟粕用全新的价值观为民众演绎着古往今来的民间故事。同时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吸取很多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苍溪灯戏的整个发展[2]。随着时间的积淀,苍溪灯戏的艺术特点也越来越突出,其唱词富有浓厚的乡土和地方气息。运用地方语言和通俗易懂表演手法,幽默诙谐将其表演出来,极具趣味,让人回味无穷。

三、苍溪灯戏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

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产业的兴起和它们带来的多样的表现形式等都对苍溪灯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冲击。对于苍溪灯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继承灯戏后代出现断层

我国人口年龄模型的转变,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乡村大量的年轻人口进入城市,而乡村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一个需要务农来生活,另一团体需要完成学业。让地方的艺术文化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完全的呈现在大家眼前,人们对苍溪灯戏的接触时间也大大减少[4]。同时,社会的发展对年轻一辈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其对苍溪灯戏的一个学习兴趣。苍溪灯戏虽然所需的道具简单,但更多的在它的表现形式,且每个小地区语调等也会有不同。对于学习,需要老一辈的悉心指导和教学。但老一辈艺术家的数量也不是很多,现存的也有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表演,对于教学又是一个难题。最后,由于苍溪灯戏本是民间的艺术,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和教学过程,外来者进行学习的难度又会加大很多。

(二)新媒体艺术的冲击

最近十年的发展中,我国新型自媒体行业的崛起,带来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快节奏的生活也让人们对于需要一定技艺和艺术积累的传统文化传承上更加难以沉的住气,传承人数和产出优秀作品的稀少,以及宣传结果的回馈效果不理想让苍溪灯戏的传承和发展的革新进入到了瓶颈期。同时苍溪灯戏内容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引据经典故事,表达着淳朴美好的价值观念。但对于当代来说,虽然苍溪灯戏一贯保持这自己的传统理念,但题材的更新太过缓慢,竞争力增长不大。

三、国外文化的冲击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由此延伸的民间艺术更是数不胜数,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无论是苍溪灯戏还是其他的民间艺术文化,它们的传承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它们进入既是成品,供人们进行消遣娱乐和放松。如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日韩的音乐和动漫都主要以音影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视野,当时机成熟时,与之相关的成品如衣服、手饰、装饰品等就会随之而来。由此形成专门的产业链而迸发的竞争力都是强于苍溪灯戏等传统文化的。

四、苍溪灯戏的文化传承

一个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两代人的参与和社会力量的努力下共同完成。其过程都是需要他们一定时间和资金的付出,但对于经济发展的今天,独立去完成是有一定的难度和不可操作性,因此需要获得国家大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具体协助措施。在此基础上,需要对苍溪灯戏文化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類,成立专门的地方部门编写规范的教材,对所学部分难度进行分级整理。此外尝试与本地的教育机构进行接触,让苍溪灯戏文化在校园中得到一定的认识和传播,普及学生对当地文化的深层次的认识。

(一)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开展灯戏的发展工作

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由各地有血有肉的故事和经得住历史长河的考验淀积形成的,它们是国家各个民族精神的象征。苍溪灯戏,自明代至今其已经经历无数次捶打凝练,用它包容性发展至今,极其珍贵。对于它的珍贵,毋庸置疑,世界已经肯定。但对于苍溪灯戏文化的传承,首先应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如,当地政府成立各地专属机构,对苍溪文化进行保护和宣传。对于已经从事表演苍溪灯戏的艺术人员,适当提高对他们的待遇。并且在法定节日和传统节日里,组织一定的表演活动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年轻一辈对自己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让曾经的老艺术家的文化情怀得到寄托。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让更多的老艺术家有言传身教的热情[5-7]。

(二)(系统性的整理苍溪灯戏的发展资料和艺术形式

对于学习苍溪灯戏文化的首要工作是需要组织专业人士对苍溪地区的灯戏种类做一个系统的调查分类,对于区别不大边界模糊不清的类别可以放入综合大类。主要目的是清楚现存灯戏种类,尽可能的走访多的老艺家们,可以尝试通过口述记录方式了解苍溪灯戏和统计从事苍溪灯戏的数量。对于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使学习苍溪灯戏有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对于曾经出现在苍溪灯戏的故事进行挑选和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集合。用于宣传和人们对苍溪灯戏的一个了解途径。将初稿版本交于曾经或现在从事苍溪灯戏表演的艺术家们,让他们积极提出修改意见和不足的地方。而苍溪灯戏背后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在书本上了解理论的同时,应尽量引申到现实生活的具体例子,让读者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能够发自内心的了解苍溪灯戏文化。

(三)优化宣传形式,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进入青少年视野

此外,在编撰书籍审核修正之后,如果可能,可以作为当地中小学课外必修读物,并且在学校举办有关苍溪文化知识竞赛,提高学生们参与和了解苍溪灯戏文化的传承。对于大学生团体,也可以由政府牵线让当地苍溪文化团体与高校进行协商合作,在校内成立大学生社团,鼓励学生们报名增加。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大学生活,而且也让苍溪灯戏在无形中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一个好的文化,如果能和人们日常生活有一个频繁接触,那就表明其已经融入生活,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五、苍溪灯戏的文化发展

苍溪灯戏文化之所以能发展流传这么久,不仅仅是它里面所表演的故事,更多的是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理念和表达的价值观。它取材于现实生活,接着被人民所演绎着,是人间大事的缩影,是些许小事的放大镜,能够让人们更加容易的理解并与之产生共鸣。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表现形式的井喷式爆发,导致传统的苍溪灯戏与当代的契合度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对于苍溪灯戏的文化发展主要从以下几点探讨。首先在苍溪灯戏的整个发展过程开始入手,对于所需道具和器材可以进行复古恢复,形成能表明苍溪灯戏的鲜明特征。然后,对苍溪灯戏进行部分的简化处理,运用当代自媒体,如利用短视频进行录制表演的形式重新进入大众眼中。最后,对于国家民间时事进行整理,选取合适的部分进行改编成戏,用苍溪灯戏的形式将他们再一次呈现出来。

(一)对现有的原真性进行挖掘和保护

对于现存的苍溪灯戏我们要给与保护,而中断不全的灯戏要尝试组成专家团队对其进行修复和还原。无论怎么样发展,对于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首先要保证其原真性,在此基础上去除糟粕,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将苍溪灯戏与自媒体形式进行结合

几年前公众号的兴起,到如今短视频的风靡,新型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在当下科技发展的今天,网络到5G的划时代都让每一个过去埋藏在乡村一隅的艺术文化都充满无限可能。同样,苍溪灯戏,无论是网络现场直播演出,短视频的制作甚至制定一部对苍溪灯戏前世今生纪录片的拍摄,都对其发展和人们对它得了解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三)挖掘当代故事进行改编和艺术再创作

苍溪灯戏本身就具备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民间大众的艺术作品。在新时代里,要将其这一优势充分的表现出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必然是劳动人民的丰硕之年。由此开始,苍溪灯戏更应与时俱进,进行以当代为题材的创作,不仅是对苍溪灯节文化的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六、总结

苍溪灯戏是从地方生活延伸出来的艺术文化,传承人的稀少,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它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两个大方面来分析其传承和发展。传承主要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并成立相应的文化部门来协助灯戏的发展,并且需要对于现有灯戏进行系统化整理分类。对于苍溪灯戏的发展首要条件是,对于它的原真性进行挖掘和保持,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它提供尽可能多的表演机会。最后需要结合当代,对其进行再创造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奕丹. 川北灯戏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

[2]唐溪若,李波.国家级“非遗”——川北灯戏艺术的传播研究[J].文化创新比較研究,2018,2(34):47-50.

[3]向俊洁. 川北苍溪灯戏唱腔与演唱特点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9.

[4]但夏.川北灯戏延存策略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8,38(05):89.

[5]李琰.“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J].传媒论坛,2020,3(09):131-132.

[6]赵春兰.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N]. 吉林日报,2020-04-11(004)

[7]余明华.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20(06):11-12.

作者简介:

全朝阳(1971-)女,汉族,籍贯:重庆梁平, 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等。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语言特点
初中艺术欣赏类文本语言在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基于师生语言特点研究谈数学助学课堂
浅析俄语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