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荣
〔摘要〕大学生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校高度重视的工作。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安全教育观念滞后,重管理轻教育;工作方法简单,重形式轻实效;教育内容单一,重常规轻变化。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是造成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转变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等途径,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0)01-0088-04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精品项目(2019XGJPG4003)。
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安全管理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近年来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尤其是个别大学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事件的发生不仅是社会的损失、家庭的悲剧,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其他社会问题,使危机升级〔1〕。一些高校在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重视安全管理忽视安全教育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缺乏安全教育知识,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较弱,这是引发大学生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就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2〕。高校在为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不但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而且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治安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漏洞和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3000人,意外伤残事故更是屡屡出现,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3〕。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数量和大学生的人数都不断增加,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频发的校园人身伤害事件和针对大学生的电信诈骗案件,更加剧了校园安全管理难度。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13.3%的同学离开宿舍时,没有锁门意识;55.2%的同学离开教室或图书馆时,会把手机等贵重物品留在桌子上;高达16.8%的同学在一个人外出时不会将自己的行踪告知家人或同学;15.2%的同学会和不熟异性单独见面;7.8%的同学有过被骗3次以上经历〔4〕。可见,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值得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从现实状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安全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重管理轻教育
高校工作的重点在教学和科研上,着重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不能因此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虽然许多高校开展了一些安全教育活动,但相当一部分只停留于表面,没有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形成长期专业的安全教育机制。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以管理为导向,重视管理制度和措施建设,由负责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与部门(学生管理、后勤保卫部门等)落实与执行,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习惯采用制度管理和约束学生,加之其仍有大量事务性工作需要完成,缺少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用有效的教育方法管理学生的安全事务,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二是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后勤保卫部门,由于人员自身素养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大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和规定的行为未能进行有效惩治和劝说教育,常常是惩治有余而教育不足,不利于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二)方法简单,重形式轻实效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主要看安全稳定工作的完成情况,通常情况下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在开学之初,高校会要求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心理关怀工作。一些辅导员比较关注个别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的学生,比如对于有单亲家庭或家庭不和睦背景的同学,主要采取心理疏导等方式避免其因情绪波动引发安全事件。第二,在学期结束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是统计学生离校去向。学校会要求辅导员统计学生离校去向,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离校状态。第三,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主要采取按时或者突袭查寝的方式来关注学生的动态,一些高校也会把辅导员查寝次数作为考核其工作的主要内容。这种工作方法是典型的“抓两头放中间”。“抓两头”是指高校比较重视开学报到和期末放假这两个时期,“放中间”是指当大学生进入正常上课状态后,高校会逐渐放松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要求直到学期末课程结束,当新学期开始后安全管理问题又重新受到重视。这种方法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当学生进入正常上课状态后,面对课业带来的压力、社团间的竞争以及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时更需要学校从心理等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管理。二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多元的,不仅要对班级进行学风建设,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但辅导员的精力有限,有时会让班干部代查寝室,然后将数据反馈给辅导员进行统计,工作真实性不高。这就使得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容易注重形式轻实效,达不到安全管理的预期效果。
(三)内容单一,重常规轻变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国家、学业、人身、饮食、交通、财物、网络安全等。一些高校既没有根据生源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进行更新,也没有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无法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近些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是大学生生理、环境、生活都在发生急剧变化,他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在发生变化。二是目前安全教育内容趋于单一化,缺乏对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研究,不仅缺乏科学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而且缺少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论是对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还是对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的提升,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引发大学生安全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从大学生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整个安全管理过程中对管理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则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社會因素
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与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严重脱节。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遵纪守法、交通、消防、财物、人身安全等方面,这些安全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的加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设置陷阱的隐蔽性也越来越高。不少大学生在享受着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对此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在面对虚假信息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如果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随之跟进,容易使大学生陷入被骗陷阱。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的问题,也是安全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问题。因此,利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加大大学生安全管理教育内容的研究力度,完善大学生安全管理教育策略就很有必要。
(二)学校因素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尽管各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但是大多数只是从管理的角度加强制度和措施建设,忽视了加强安全教育对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如目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主要是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很少有高校把安全教育纳入课堂体系,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类安全知识的讲授,这样很难真正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如校园贷因具有门槛低、无抵押、低消费等特点,仅需一张身份证和一些个人信息就可以办理贷款,所以吸引了很多学生并使之深陷其中。对这些校园贷的欺骗套路,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金融和法律知识就可以辨别,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上当受骗,反映了大学生严重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保护意识。假设高校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便可使学生认识到危险的存在,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三)家庭因素
一些家庭监护人责任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大学生成长期间对其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大学生远离父母,异地求学,在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会发生变化,也会产生困惑和矛盾,在此过程中只有与父母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些问题。但有一部分家庭监护人责任意识淡薄,不仅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而且把安全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以有留守儿童背景的大学生家庭为例,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安全教育一定是学校的责任。实际上这两种教育不但不能相互取代,而且效果也不同。从很多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中不难发现,缺少家庭关爱和沟通的孩子往往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要偏高一些。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的内容、方法、策略等都会引起新的变革。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较弱,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的完善体系〔5〕。在新的背景下,良好的安全意识与基本的安全技能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必须采取新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先行,严格管理”的原则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第一,要转变安全教育理念。只有认识到安全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教师教育方法的转变。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该规定既强调高校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内容的教育,又拓宽了大学生教育学分管理的路径;不仅提出了大学生学分构成的多元化措施,而且提供了把安全教育纳入课堂实施的政策性依据。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并与教师达成一致,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把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为安全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6〕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素材,采用传授专业知识的系统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接受能力;全校参与安全教育管理的相关人员要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坚持教育先行,秉持严格管理的原则,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安全知识,了解清楚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社会诱因;辅导员通过监督、提醒等管理方法,帮助学生修正那些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他们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总之,要坚决突破高校安全管理中重管理轻教育的思维模式,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作用,通过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创新工作方法,加强高校相关部门间的协作
安全管理的冰山理论认为:任何安全事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隐藏其后。大学生安全管理不能只靠教育观念上的转变,还要进行方法上的创新,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第一,辅导员的查寝查课工作要有针对性,要把握和调整好查寝查课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心态,避免使这项工作机械化。第二,创新工作方法,除了将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还要把相关专业知识与安全问题相结合,比如,安全文化、实验室安全、电信诈骗等,都可以与相关专业结合,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第三,对相关后勤保卫部门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对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全体负责安全管理教育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第四,建立学生工作部门与后勤保卫部门联动机制,对宿舍、运动场等活动场地进行监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应对处理,避免事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第五,加强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寻找和发现安全隐患苗头,及时进行预防处理。第六,辅导员要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增强对学生安全隐患发生进行预期判断的准确性。要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疏导等预案,通过学校相关部门间的协作及工作方法的创新,消除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无效工作量,在最大程度上排除安全隐患,增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三)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探索两个内容体系
大学生安全管理主要涉及管理和教育兩个层面的内容体系。一是管理内容上主要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高校安全管理规定、各类校纪校规和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二是从制度上明确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者,细化安全教育的责任与分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制度的制定和出台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大学生成长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思考。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安全管理和教育进行持续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构筑辅导员职业发展途径入手。2017年10月教育部第43号令要求,明确辅导员作为教师的身份和工作职责,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激发他们对安全教育和管理研究的投入,针对时代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内容体系。同时,要对安全事故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新的应对办法和防范措施,不断夯实安全教育和管理内容体系,弥补因社会发展变化而产生的教育管理内容上的不足。
当今是发展迅速也是对安全需求较高的时代。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而且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前提。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责任把安全教育当作提升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到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同时又不去伤害别人。实践证明,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洪洋,闫亮亮,王英国.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应急处置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7(01):58-61.
〔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EB/OL〕. http://xsc.buaa.edu.cn/info/1028/1060.htm.
〔3〕朱文玉,李仿.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状及预防管理对策〔J〕.成人教育,2014(11):64-67.
〔4〕马喜龙.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132.
〔5〕林坚.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02):182-183.
〔6〕周德贵.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03):56-58.
责任编辑梁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