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探究

2020-09-10 22:26程林干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程林干

摘要:随着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实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不断寻求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途径,以期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推动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相继出台多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文件,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内控绩效评价也就成为了单位管理人员提升内控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探究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考核体系,寻求内控绩效评价优化路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

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转中发揮着重要作用,而内部绩效评价又能够有效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更好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转提供有力支持。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

1.1评价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以评价目标为基础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在制定绩效评价目标时要保证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中要将评价目标和内部控制总目标整体趋于一致,保证协同性特征不丢失。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考核评价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目标,以满足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能够有效评估与单位财务工作相关的内部控制。同时还可以满足行政事业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的需要,能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增强行政事业单位抗风险能力[1]。

1.2评价主体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价主体执行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绩效评价工作的展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主体按照评价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内外部两种类型的评价主体。内部评价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本质上更偏向于单位内部监督。内部控制绩效评价责任主体一般是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经济活动负责人。外部评价是有权利监督单位的权力部门,主要是检查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状况,加强单位内部监督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联系,为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只有内外部评价主体共同协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和发展。

1.3评价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工作一般都要通过准备、开展、总结和编制、报告反馈和整治跟踪等几个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做好一系列绩效评估开展的准备工作,建立专业绩效评价团队、拟定相关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计划和详细的工作开展方案等。开展阶段是评价主体深入了解和调查评价课题相关资料,明确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重点和范围,同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加强企业内部评估检测以及认定内部缺陷工作。总结和编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绩效评价部门在评价数据基础之上进行整合,给出确认意见,同时评价人员需要在评价过程中实时记录并编制成详细的工作报告,为正确评价和监督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提供有效依据。报告反馈和整治跟踪阶段是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期限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实施整改。

1.4评价方法

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评价对象与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之后得到的最终认定方法。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中,主要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不同的评价方法会有不同的使用范围,适用对象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选择评价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在充分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上选取最适用的,从而确保及时发现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效解决,进一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有效性。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实施现状

2.1内部控制绩效评价认知不足

现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随着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文件的出台逐步开始科学化的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但是由于单位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认知不足,没有认知到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机制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同时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机构缺失,人员配备质量参差不齐且数量不足,单位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不明确,评价内容混乱等都造成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仍旧处于表面形式阶段,难以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2]。

2.2缺失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标准

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要好,主要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起步时间较晚,且缺乏对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有效研究。现阶段我国陆续出台了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系列文件,但是在各项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标准,导致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过程中缺乏完整统一的评价标准,加大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建设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难度。此外在建立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指标中行政事业单位更侧重于结果,忽视了执行过程和方式选用,造成绩效评价难以有效、客观、全面的开展。

2.3内部绩效评价过程中缺失全过程监督

现阶段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报告只对内不对外,评价报告很难被人民群众熟知以及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实施过程中,纪检监察和财政部门更多的是在于监督单位财政资金使用,忽视了监督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另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整的岗位设置,单位管理职责混乱、涉及范围不明确等,都使得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断下降。同时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养的高低,对于有效提升审计监督效率也有着很大的阻碍。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优化路径

3.1提升内控绩效评价认知

新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学习企业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深刻认知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引导单位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内控绩效考核观念。在此基础之上,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制定符合单位发展的系统化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组织结构。同时管理人员要加大内控绩效评价意识在单位的宣传力度,在单位内部文化中融入绩效评价理念,定期开展主题培训学习活动,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为单位整体内控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保障。

3.2明确内控绩效评价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内控绩效评价中要明确内控绩效评价定位,即及时发现单位内控绩效评价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有效整改。按照内控绩效评价定位建立健全单位内控绩效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在自身内控管理基础上设置内控绩效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建设中实施全过程评价,将某一内控内容作为核心建立相应的由内部控制要素标准和业务绩效评价标准组成的绩效评价准则。此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遵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重要、相关、层次原则,结合单位内部控制五要素设立评价目标[3]。单位内部需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绩效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3.3实施全过程监督内控绩效评价

在内控绩效评价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规范各个环节工作操作准则的重任,全过程监督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坚持把评价标准贯彻到绩效评价的各个阶段。单位评价监督小组成员在制定具体评价方案时要以综合考虑单位各方面实力为基础,评价小组成员需要深入了解评价客体,明确实施绩效评价的工作重点。评价总结和编制时要全面分析单位内控系统实施的全面情况,以评价数据为依据,整理评价工作记录,整合之后编制工作报告上交上级部门。报告反馈和整治跟踪阶段需要实施追踪,对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下达问题整改期限并定期检查。

4.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获取社会效益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已经势在必行。通过优化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环境、明确内控绩效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内控绩效评价体系,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绩效评价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罗芬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20(18):83-84.

[2]李雁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1):16-17.

[3]唐洋,肖顺利,胡海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35(04):102-112.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