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情感解读

2020-09-10 07:22杨建俊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夏虫再别康桥康桥

杨建俊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节奏感和韵律感。《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关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向来存在诸多争议。下面,笔者就解读一下《再别康桥》中的情感。

一、别离的哀愁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其中,“走”“作别”说明这首诗是在写“别离”,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必须要离开。作者心中有满腔的眷恋之情与不舍之意,但表现得是那样的风轻云淡。别离总是令人哀愁的,但是在表达这份哀愁时,作者十分含蓄。他并未讲述过去的种种,也没有倾诉自己的不舍,只是将重点放在别离的那一瞬间,使别离时的哀愁无限扩大,离愁看似无形,实则铺天盖地,让人无处可逃。对于别离,作者的态度是超然的,是从容不迫的,是理性的,但是在那清冷的笔调之下,却有着难以掩盖的激情。事实上,作者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唯有“轻轻地来,轻轻地去,轻轻地招手”,一切尽在无言中。恰是这种无言、这种沉默,使得离别的哀愁更为浓郁。作者是安静的,是沉默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作者舍弃了一切喧嚣,只写静默的风景,这恰是“别离”最真实的写照,也是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最佳方式。情到深处,反而无言。作者的苦闷、不舍、牵挂、惆怅都隐藏在其中,看似无声,实则感人。

二、幻灭的迷惘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再别康桥》中,作者描写了多种意象,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等,這些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美好却容易消逝。在离别之际,作者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可是所有的美好都会在自己转身的瞬间消逝。作者是那样渴盼着自己能够留下来,哪怕是“做一条水草”,但不得不离去。离去之后,曾经见过的风景自然也会消逝,连同自己生命里最美好的岁月。那些美好,作者曾经真实地拥有过,也正因为拥有过,在离别之时作者才会更加痛苦,更加茫然,生出这样的感受:那些美好的事物,自己确曾见过吗?曾经的过往,难道只是一场梦?若不是梦,为何不能长久?若是梦,自己又该如何寻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从这一句开始,景象由实转虚,作者的视角也从外转为内,着重于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放弃了对外界的关注,使得幻灭的感觉更加浓烈。当所有的美好逝去之后,作者的内心开始变得无比空荡,往昔的种种似乎已经化为云烟,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迷惘。

三、难言的寂寞

对于过去的种种美好,作者深爱过,迷恋过,拥有过,最后却只能转身离去。离去之后,康桥的风景依旧美丽,却不再属于作者,留给他的只有寂寞。“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我”将要离去之时,一向喜爱呜叫的夏虫也屏声静气,生怕惊扰了“我”。“我”终究是要走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离去时是如此的安静,没有打扰任何人,离去的只是“我”,而所有美好的事物仍然留在原处。当“我”走后,河畔的金柳依然美丽,水中的青荇也依然碧绿,只有“我”不在此处了。对“我”而言,离别是痛苦的,但是“我”并没有将这种痛苦告诉给任何人,也没有让任何人和自己一起来分担这份痛苦。相反,作者以一种坦然的态度来接受所有的痛苦,并竭力承担,作者是潇洒的、从容自若的,也是寂寞的。他正是通过描绘诸多优美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的,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又与离别之后的清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我”的身影更加孤单落寞。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在英留学的期间,他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享受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离别之际,徐志摩对康桥充满了深深的依恋与不舍,借《再别康桥》一诗,表达了这种强烈而复杂的情感。细读《再别康桥》,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痛苦、哀愁与迷惘,也不难想象,在离别之后,作者会是多么的寂寞……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夏虫再别康桥康桥
西江月·散步
夏虫亦可语冰
独家专访曹骏: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大水沟·一只夏虫的吟唱
再别的岂止是康桥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放手让孩子撞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