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族教育研究综述

2020-09-10 17:27:38李金迪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家族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整体的一般性研究、个案的具体性研究以及“泛家族化”的外延式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必要的梳理,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传统中国社会。

关键词:中国古代;家族教育;研究综述

钱穆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欲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必当注意研究中国之家庭。”[1]何谓“家”?《说文解字》曰:“居也。”[2]由此可知,“家”强调的是一定的空间占有。当多个以家为单位的主体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家族。家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育是传承的重要手段。[3]家族教育作为维系家族文化繁衍的内在活动而存在,对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家族教育的整体性研究

家族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多位学者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党明德的《中国家族教育》分三章展开讨论,分别是综论、分论以及个案研究。在综论中将家族教育的进行一般性讨论,分论则从社会阶层、性别、民族等角度切入展开,在个案研究中,主要选取了较为典型的家族作为研究对象,从时段来看,是从宋代至近代,从地域来看,南北兼顾,从内容来看,既有对整个家族的介绍,也有家族特色的说明。总体来说,该研究较为全面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家族教育的状况。丁钢主编的《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从分析明清以来的经济社会入手,着重研究了近世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的内在关系。该书在对明清族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晋商、徽商、江浙商和闽粤商的宗族经济与宗族教育作了个案分析,主要从宗族教育入手,探讨了宗族教育对宗族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潘光旦先生所著的《明清两代嘉兴望族》,该书探索了诸世家大族的兴衰,并认为兴衰的关键在于宗族的遗传和教育,还研究了这些家族的迁徙、婚姻、夭寿的状况。蒋明宏所著的《明清江南家族教育》以课程教学论、教育社会学、文化心理学等多个视角切入,对区域家族教育进行分析,以利于把握、认识江南区域的家族教育特点。全书分为四个篇目:基本风貌篇、蒙学课程篇、保障机制篇、文化心理篇,既有理论分析,又有个案剖析,较全面的为我们展示了明清江南地区的家族教育状况。胡佳新的《明清江南家族教育形式研究》结合明清江南家族教育形式发展的基本概况,着重考察明清江南家族教育形式的三大类型,总结出明清江南家族教育形式的特色与功能。

二、关于家族教育的个案研究

黄宝权的《家族教育与文化传承—江州“义门陈”家族的教育活动》,借鉴社会史的相关理论,以家族教育活动与传统文化传承为研究主线重点研究和探讨了江州“义门陈”家族教育中的书院教育活动、族谱教育活动、家法族规教育活动等多种家族教育活动形式,将“义门陈”家族教育活动回归于历史现场,还原古代家族教育活动的鲜活场景。何成的《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教育探析》介绍了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教育的主要内容:科举应试教育、才艺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李浩的《桐城张氏家族教育传统试探》论述了桐城张氏家族“家声传习,忠孝相延”、“为官之道,经验承递”、“读书举业,家道昌盛”、“克勤克俭,持家之道”、“立品积德,安身立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等六条教育传统。祁晓庆的《敦煌索氏家族教育研究》指出“家窟”“家庙”“社”是敦煌索氏家族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赵璐的《宋代东莱吕氏家族教育研究》指出,东莱吕氏家族成功的家族教育賴于优良之家风与长盛之家学。胥文玲的《明清闽北家族教育研究》通过对明清闽北家族的优良家族学风和家风的考察,论证了闽北家族教育重教尚德的特征。陈祥龙的《莒南县大店庄氏家族教育成功的原因及启示》介绍了豪门世族莒南县大店庄氏家族重视道德、尊师重教、结社讲学、兼习杂艺的教育特色,并论证了这些教育特色对家族发展产生的作用。赖燕波的《浙江海宁查氏家族教育探析》对海宁查氏家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了介绍与论证,指出成功的家族教育塑造了查氏家族适应社会、与时为变的家族文化个性,成就了该家族200余年的辉煌历史。罗梦柯的《北宋三槐王氏家族教育活动研究》认为:定族规组训、建立家塾、名师指导、借助家族书籍与翰墨文物等是三槐王氏家族保持家族长盛之势的四项重要路径。陈钰莹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教育研究》通过对琅琊王氏家族教育目的与目标、内容、方法与原则、特点的考察,为我们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家族教育的基本状况。张言昌、孟瑞华、张凤合著的《孔氏家族教育研究》从家族教育的视角出发,以历朝历代对孔子的尊崇和儒学的发展为背景,以孔氏家学的传承为主线,以孔氏家族教育的发展为顺序,对孔氏家族教育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衍圣公的培养作了简要的探讨。孔祥林所著的《曲阜孔氏家风》以衍圣公制定的“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务要读书明理”的祖训为线索,按照孔氏家族的历史沿革,梳理了孔氏祖训家风代代延续发展的脉络。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家族教育的研究呈现出时空聚焦的特点。以南方地区为研究重点,尤其聚焦江南区域;而在时段上,明清世家大族的研究居多。在对个案进行具体剖析时,重点讨论家族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以及家族教育对整个家族的盛衰所起到的作用。

三、关于家族教育的外延研究

从古至今,家族都将文学教育作为家族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传授。对家族文学进行梳理,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家族教育的状况。

罗时进的《地域·家族·文学》对清代江南诗文创作与地域、家族关系的系统研究后所撰写的相关论文的汇集,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经公开发表。本书结集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江南地域与家族文学研究”、“清代江南地域性文学群体研究”、“清代江南诗文作家作品研究”。第一部分阐述了作者对地域、家族与文学发展关系的认识。第二、三部分主要论证了虞山派、娄东派、云间派、梁溪文学集群、乾隆三大家和南社等文学群体以及清代江南文坛的一些作家。清代江南诗文创作成果至为丰富,地域、家族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也相当复杂,这一学术工作其道修远,作者对此作了筚路蓝缕的艰辛开掘和探索,成绩斐然。李朝军的《家族文学史的建构: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在“家族文学史”理论构想的引导下,对宋代久负盛名的文学世家晁氏家族数十位作家的文学成就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清理和论析,同时也在家族史、文学史等多重因素的演进过程和互动关系中揭示了晁氏家族文学发展演变的特色和规律,形成一部完整而又具有开创意义的家族文学史,对于宋代文学、家族文学、文学史学和古代望族研究等都有独到的创获。刑蕊杰的《清代阳羡联姻家族文学活动研究》以联姻家族为研究视角,探讨了清代阳羡(今江苏宜兴)互为姻娅的文学家族共同体的形成、特征、成就及影响。本书的研究,既在地域视野中,历时性纵向探论清代阳羡家族文学力量是如何凝聚、怎样发挥的。同时,又从姻亲角度切入,横向探究共时性家族联姻网形成与清代阳羡文人群体文学兴趣、创作特征的内在关联。郑珊珊的《明清福建家族文学研究:以侯官许氏为中心》从全面研究侯官许氏家族在明清期间的文学成就入手,以彰显同期福建家族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吕贤平的《明清时期全椒吴敬梓家族及其文学风貌——以科举与文学为研究中心》以明清时期全椒吴敬梓家族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认为家族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文学成为吴敬梓家族的不朽功业。作者把吴氏家族子弟及其文学创作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将文学中的社会和文学语境所处的外部社会沟通互训,使文学与多种文化文本互动,揭示出这个家族的发展变异以及家族子弟文学创作所显示的深刻社会内涵与文化意蕴,同时,作者以新的视角对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家族文学研究的论文涉及多方面,第一,选取某一个朝代的某一个家族或家族中文人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家族文学形成的原因以及家族文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第二,将地域、婚姻、女性以及少数民族作为视角进行切入;第三,对家族文学展开理论性的研究。

通过对上述研究进行简要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家族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一是在地域上呈现重南轻北的现象,即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二是在朝代上具有重末轻初的现象,即重视明清时期,而轻视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朝代。

四、结语

从以上对中国古代家族教育进行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对家族教育的研究虽然呈现出整体性、个体性以及外延性的特征,但是多集中于家族内部的分析,对家族教育的全方位分析和纵横上下比较的研究还是较为缺乏的。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党明德,张婷.中国家族教育的特点[J].齐鲁学刊,2007(06):47-50.

作者简介:

李金迪(1993年4月—),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家族教育。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研究综述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求知导刊(2016年28期)2016-11-28 12:49:10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3:41
中国古代治国智慧的特点和历史前景
西部学刊(2016年11期)2016-07-13 21:40:17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