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江区绿道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从单纯的绿道设施成长为能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绿道产业,其典型代表是以花木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服务业、以养老养生为主的康养产业,各产业相互带动,围绕绿道设施构建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了绿道经济产业带。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一些问题在阻碍绿道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绿道; 产业; 现状
一、温江区绿道建设概况
(一)温江区绿道建设历程
温江区绿道工程从2010年开始建设,目的是推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温江区绿道建设近10年时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温江绿道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从最早建设的万春镇田园绿道,再到北林绿道,以及目前正在规划的“三网两轴多结点”绿道体系,温江区绿道从单一绿道发展为绿道网络体系,绿道建设从单一的休闲健身设施发展为绿道产业项目,带动了绿道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绿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二)温江区绿道线路
在总结万春田园绿道的成功经验之后,温江区政府依托本土优势资源,充分发掘亮点特色,积极探索绿道建设方案,又相继打造了4条绿道精品线路,形成了区域内的绿道组团,给温江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极大的提升了温江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为温江区全域旅游提供了条件。温江区现有的五条绿道线路包括:万春绿道、和盛绿道、寿安绿道、金马绿道、国色天乡绿道。五条绿道线路几乎贯穿温江全域的主要景观景点,覆盖了主要的旅游线路。
二、温江区绿道产业发展现状
温江区是西南地区率先实施绿道建设的地区之一,10年的发展与前进,使我们发现绿道带给本区域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基础设施或是绿色出行空间,它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带来产业的转型。花木种植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休闲康养产业,是与绿道建设发展相辅相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绿道产业。
(一)以花木种植为代表的现代农业
温江区现代花木产业起步于2000年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大量农业生产用地改为栽种花卉苗木,成为了全区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渠道。经过近20年的发展状大,已经成为了温江农业产业的支柱,形成了西部地区重要的花木交易中心。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温江区花木生产面积达20万亩。全区花木在地资产逾120亿元, 2010年花木产业收入45亿元(其中花木销售15亿元、园林绿化工程30亿元)。花木产业涉及农户3万户、从业人员达5.8万人。2011年1-6月花木销售10.5亿元。绿道网络的建设,主要是盘活了踏水镇、万春镇、寿安镇的花木交易,许多游客在游览绿道的同时,走进花木交易中心赏花品鉴,给花木交易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
温江区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围绕绿道发展与建设,温江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全域旅游。依托绿道网络内的花木产业、主题乐园、运动养生等优势产业,温江区的乡村旅游产业正在寻求新的增长点,力求在供给侧做出改变。据政府网站信息,2015年温江全区接待游客1412.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91亿元,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温江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乡村旅游是温江区传统的优势产业,随着市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温江区乡村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型。现代乡村旅游观念的更新,也促使了区内的从业者大胆思考创新之路。以往单打独斗的乡村农家乐渐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休止,转而是大量的企业、村集体开始投资于乡村旅游产业,使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能力也越来越强。餐饮、酒店等传统产业找到了新的增长动力;乡村民宿、休闲农业体验、亲子活动、商务会议等新产业新业态在乡村的大地上遍地开花。
(三)以养老养生为代表的康养产业
凭借温江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绿道产业是落实成都市委“西控”策略的重要体现。在温江区“南城北林”空间布局思路指导下,绿道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全区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为温江区发展康养产业创造了先行条件。当前,温江区已培育起20万亩的全国第四大花木产业基地,建立起160平方公里生态大公园,具有养老产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生态优势。《成都市温江区北部两养产业规划》《成都市温江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系列发展规划的出台,对养老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谋划。
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农养结合、旅养结合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使绿道产业的建设条件与康养产业的建设条件合二为一,绿道产业与康养产业有机结合到了一起。
三、温江区绿道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开发深度不足,产业形式单一
绿道产业经济带上具有代表性的花木种植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康养产业,都以各自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为内生动力,借着绿道建设的东风,走出了崭新的发展空间。但是,产业开发的深度不足是绿道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是花木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康养产业这三大产业的商业模式还停留在较初级的阶段,未充分发掘出产业与绿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产业深度,产业形式较为单一。
如花木产业目前依然是围绕花木的销售在做简单文章,千方百计吸引绿道游客在花木市场消费,花木交易市场众多的供应商之间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选择,只有依靠“降价”这一短平快的手法实现利润,这显然不利于花木产业的深度开发,也不利花木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大部分的花木种植者依然沿用传统的花木生产模式、交易模式,产业总体停留在初级水平。
再如乡村旅游产业最明显的表现是在物质层面和形式上显得更加富丽堂皇,但是在与乡村文化的深度结合上却显得苍白无力。乡村旅游在绿道的带动下,“吃、喝、游、娱、购”等物质旅游环节开发得相当深入,但在文化旅游的“研学、科普、体验”等层面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温江区丰富的古蜀鱼凫文化即是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最好材料。
(二)缺少品牌营销
温江区经过多年深耕的绿道产业虽然目前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始终在绿道产业品牌创建上裹足不前,这大大制约了产业的扩大发展,也阻碍了产业向更高端的层次迈进。
绿道产业的品牌化之路可以分两步走:一是政府层面依托多年市场积累所形成的“温江绿道”名片,运用公共媒体资源塑造“温江绿道”区域性公共品牌,推出相应的视觉识别体系,按绿道线路的不同还可塑造“温江绿道”的若干子品牌,从而形成区域性公共品牌体系;二是市場主体在“温江绿道”的区域性公共品牌下,塑造产业品牌,提升产业形象,创造产业价值。
(三)信息化平台不健全
绿道网络覆盖地理范围广阔,对于游客来讲,绿道区域是一片陌生地带,游客在进入绿道后往往需要掌握以下信息,才能在绿道游览中获得良好的体验:绿道线路、绿道停车场、绿道公共厕所、绿道公共座椅、茶楼、餐馆、民宿、酒店、纪念品商店、花木交易场所等。从游客及绿道产业从业者两方的需求来看:一方面游客需要在充分掌握游览必须的关键信息后使用绿道,从而提升体验度;另一方面是绿道产业从业者需要提高经营效率必须向游客传递经营信息。从分析得知,构建绿道信息化平台,发布绿道相关的综合信息,产业从业者可以发布经营相关信息,游客可以方便获取绿道游览相关信息,将大大提高游客满意度与产业经营的效率问题。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绿道APP或绿道小程序,构建绿道产业的信息化平台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沈阳市运河绿道系统构建与休闲功能提升研究[J]. 崔剑生.辽宁经济. 2020年第1期71-73.
[2]绿道推动农民增收作用的思考[J].方震凡.中国林业经济. 2016年第6期67-69.
作者简介:
何磊(1988-)男;汉,籍贯:成都市;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