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学课程共情能力的培养

2020-09-10 07:22徐蓉蓉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课程教学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新闻传播学课程在开辟新媒体与数字传播技能内容的同时,可能压缩文史哲等人文素养课程。本文认为,可以将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当中,缓解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在课时上的紧张局面,有助于实现数字化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共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048-02

[*]基金课题: 本论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人文通识与素质课程互动教学方法”成果,项目编号:142019;重庆市研究生教改一般课题“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宏思维’的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g143019

①同情是古希腊悲剧的主题与核心情感,如索福克勒斯的《菲罗克忒忒斯》就是一出同情戏剧。

一、共情能力培养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知

随着互联网、大數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传播类课程增设了诸多技术类、实践类的新课程,如数字传播、数字新闻与可视化、新媒介内容生产与运营等等,旨在培养“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1]。但是,新的庞大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压缩哲学、社会、伦理、文化、历史等人文素养课程,而后者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健全人格的现代传播人具有根本意义。本文认为,可以将人文通识课程的特点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当中,尤其以共情能力的培养为重,因为在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支配下,情感常常被认为是非理性的产物、是影响新闻客观性的罪魁祸首,但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情感的气候”已经发生转变,正如斯皮策(Spitzer)所言,专业化无法洞察,也无法解释新闻媒体如何与其他社会组织互动,难以澄清新闻与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间,新闻领域最显著的变化不是新闻变得更为情感化,而是情感风格的多元化、记者卷入的被接受以及将受众卷入的企图等都变得更加清楚[2]。

共情又叫同情、同理,最早是诗人、戏剧家作品中呈现的重要主题①。尔后引起了近代哲学家、伦理学家们的关注,并将其置于建立社会共同体概念的图景当中,将这种情感与社会共同体的建立紧密联系起来。如亚当·斯密将同情称为“人性的原初情感”之一[3]。休谟则将同情视为“人性中一种强有力的原则”,并与效用联系起来[4]。卢梭认为同情是人类一切道德的基础,没有了它,近代的政治共同体就很难创建[5]。到了现代,共情从一种哲学上思考的概念进入了社会学、心理学的视野,转而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个体心理现象或社会心理过程来研究[6]。多数学者认为共情是个体与(有关的或无关的)他人之间一种情感连接的纽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情感体验与能力,它反映了个人的道德行为,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共情能力对于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健康人格尤显重要。尤其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知识的易得性、普及性与过滤性、模糊性并存,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与疏离性同在,不同地域、族群之间的理解与偏见在不同程度地加深,互联网结构性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价值冲突也在日益加剧。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仅仅依靠技术类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一切,而如何有效思考情感、道德、信仰等重大生命主题以及探寻未知的领域,才是学生应该终生掌握的本领。

当前,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跨领域思维与理性科学的判断能力为宗旨。但是,人性的完整不仅仅体现于理性之中,因为理性是有限的,容易受无知、偏见、谬误、激情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大卫·休谟曾告诫世人:只有“同情”才能使我们了解“公共的善(public good)”的价值,从而去关心“公共的善”“人类的善”;也只有“同情”才能使我们对所有“人为的德性”心生敬重。所有的“道德情感”或“德性情感”都建立在“同情”的基础之上[7]。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也主张:正确、理性的判断依赖于人的想象力、站在他者的立场同情思考而扩展心智的能力以及身处人类共同体的感觉。人文素养教育既然是为了在分裂的时代捍卫共同性的东西,所以,对于凝聚社会和支撑文明的价值的重视,理所当然。因为只有善的知识,才能把人引向善[8]。达马西奥通过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发现,情感与理性密不可分,情感与理性的助理燃料,同时还是认知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性系统的构成要件,如果大脑中情感中枢损伤,会对理性思辨有负面影响[9]。

二、基于共情能力培养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改革及优化路径

新闻传播学课程应该从何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本文认为,应将共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教学设计环节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在同学或小组作品展示时,除老师的点评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互评环节,引导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分别指出其优缺点,并给出继续完善的思路,避免“和稀泥”或“抬杠”。这既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鉴赏和换位思考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讲到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时,可以先尝试让学生动手制作不同的标题,并让学生进行相互的评价和给分,在此过程中,找到辨别标题的优劣、标题的重要性及法律伦理边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会如何制造标题,掌握其适用范围。

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角色扮演源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它尝试通过角色互换让被测试者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共情的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中平衡报道的重要性,可以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群体,每个群体的成员先扮演某一个角色,如模拟法官、模拟记者、模拟新闻发言人、模拟当事人等,让每个参与者充分体验其扮演角色的内心情感;然后群体成员互换角色,让每个成员感受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角色扮演和互换实现对他人的共情。在此基础上,通过立场有明显偏差的新闻报道来观察不同角色的心理世界和情感反应,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平衡报道重要性的认知,从而实现“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的辩证统一。

在讲授谣言传播专题时,不仅仅要讲授谣言传播的规律、技巧、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谣言传播的社会心态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老年人比较容易信谣或传谣,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议题进行访谈和调研,从中发现老年人传谣并不仅仅因为媒介素养较低,还与他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有关,他们了解各类养生知识,是怕健康不佳拖累子女;他们乐此不疲地分享信息,与他们对家人和朋友的利他情怀有关,也与形象管理动机有关:他们内心孤独,希望与子女沟通他们的生活状况,渴望跟上社會的节奏,而不是被子女和社会抛弃的人……对于此类谣言传播,仅仅依靠法律视角进行分析是不够的,还应该看到背后的情感、爱意与孤独等,从而丰富对谣言的理解,提升共情能力。

三、结语

在技术主义狂飙突进、互联网众声喧哗的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体系也变得日益庞杂。新媒介技术类课程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之间在课程安排上的紧张。本为认为,以共情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将人文素养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之中是一条可行路径。因为在大学教育高度宣扬理性的今天,情感容易被视为非理性产物,而被忽视与贬损,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育手段和目标的偏离和异化。可见,发挥共情能力的培养在新闻传播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在课程体系与设计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有助于新闻传播学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茂君,罗雁飞.数字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本科核心课程的变化与问题[D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intl.cssn.cn/zx/202004/t20200406_5110056. shtml,2020-08-12.

[2] 郭小安.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从“后真相”概念说起[J].国际新闻界,2019(1):117-134.

[3] 罗杰·克瑞斯普.同情及其超越[J].陈乔见,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9-68.

[4]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M].关之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57.

[5] [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2-73.

[6] 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等.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5):964-972.

[7]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M].关之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57.

[8] 人文通识教育培育四种能力|谌洪果人文通识思考(3)[D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 a/211716264_368099,2017-12-20.

[9] [美]莎伦·R .克罗斯.公民的激情:道德情感与民主商议[M].谭安奎,译.译林出版社,2015:59-60.

作者简介:徐蓉蓉(1982—),女,江西宜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媒介伦理与法规。

猜你喜欢
数字化时代课程教学
数字化时代的广告投放趋势创新进展
数字化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数字化时代二次文献的应用及开发探究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路径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