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摘要:英语阅读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其英语综合水平。但是随着时代进步,教育教学也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尤其在网络技术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现代社会,让互联网不断渗透于现代教育之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培养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阅读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它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而促使学生们的整体英语水平得到提升,是初中英语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在思考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发展势头不断提升,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们吸收相关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们开展英语阅读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当学生们有了对阅读学习的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跟随教师的引导,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一教学契机,为学生们设置多种教学方案,比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们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情境有很多类型,比如:图片情境、音乐情境、视频情境、语言情境、游戏情境等等,在开展教学情境前,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并根据学生们的爱好,选择适当的情境类型。在相关情境中,可以使学生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课堂的氛围是轻松有趣的,从而促使学生们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来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比如在学习到《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们搜集相关电影资料,并在课上为学生们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播放给学生们,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在相关视频情境中,调动自己的视听,来激发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上,学生们通过观看电影,能够有效感受相关调动自己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增加词汇量和语感,通过这种趣味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有效提升。
2 拓展学习资源,提供丰富教学资料
要想使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需要学生们不断累积词汇量、学习英语语法、掌握句子结构等等,通过课本上有限的学习资料,可能很难使学生们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要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广阔性,为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拓展材料。互联网资源丰富多彩,在学生们开展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们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们吸收更多有效材料,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到《What’s the matter?》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并掌握重点词汇:stomachache throat fever cough toothache headache等;通过对健康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an...等有关健康问题的日常交际用语。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并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们搜集与阅读教材相关的图片资料、知识资料,结合学生们的知识薄弱点,采取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们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吸收丰富的学习材料,更好地对阅读中的语言结构、语法知识等进行理解。
3 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高效的阅读学习效率,对学生们的语感有一定要求,良好的英语语感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们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和吸收。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计相关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们的英语语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增强语感的方法,无外乎是多说多练、多听多看。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这几个中心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们开展相关学习活动。
比如在学习到《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们选择旋律动听、节奏欢快的英文歌曲,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聆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会使学生们更好地感受英语的魅力,同时提升自己的语感。同时,在学习到《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根据阅读教材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对话,在对话交流中,促使学生们的英语语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跟随教师引导,不断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维佳.基于智能手机APP下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阅读理解部分能力培养策略[J].时代金融,2018(29).
[2] 曹莹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思维能力的实例探究[J].中华少年,2018(27).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高新玉成鄉九年义务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