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加盟
【摘要】新时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教师需有目的的對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行渗透,有效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能力,这对儿童后续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转化思想属于重要数学思想,相比于等量替换与数学建模这些方法,转化思想应用更加广泛。通过转化思想,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同时还能提升其解题效率。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转化思想
前言
借助转化思想有可能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际状况进行改变,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以往教学当中,多数数学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都脱离实际,致使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儿童在完成知识学习以后不知怎样进行应用,进而对其学习效果造成影响。而转化思想是让儿童在现有知识这一基础之上,借助学习对一些思维方式与应用技能加以掌握,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1条件转化,理清问题
转化思想是把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把抽象问题进行直观化,把未知条件逐渐转化成已知条件。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对转化思想进行渗透,要求儿童必须掌握知识,这样才可借助转化思想对学习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如果儿童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则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1]。所以,教学期间,数学教师需加大乘法口诀、几何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小数与分数计算这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保证儿童对基础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同时为开展转化思想方面的训练奠定基础。数学教师引导儿童对题意进行认真分析,对转化思想加以适时渗透,促使儿童紧抓要求问题与已知条件间的联系,对转化策略加以合理运用,这样才可降低儿童的解题难度。例如,开展“分数应用题”教学期间,因为多数儿童遇到具有较高复杂程度的应用题,便会因题目当中出现不同的单位“1”这种现象,不知怎样解题。针对此问题,数学教师需积极引导儿童对转化条件加以利用,紧抓统一的单位“1”这个不变量,进而帮助儿童把解题思路理清楚。例如,本周末,小刚和小明一同前往当地农家乐采摘草莓。小刚采摘草莓数量是小明数量的,假设小明将自己采摘的15颗草莓给了小刚,此时小刚草莓数量为小明的,文小刚原来采摘多少颗草莓?因为与两个单位“1”是不同的,把小明的转变成总量的,把小刚的转变成总量的。通过转化了15颗草莓对应分数便可直观展现在儿童面前:.
2情境转化,熟悉问题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对转化思想加以渗透,能够采用设计教学情境这种方式,把儿童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之中,积极引导儿童把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未知知识进行紧密结合,进而对问题进行有效转化。例如,开展“异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教学期间,数学教师需引领儿童对同分母的分数加法与减法进行复习,之后为儿童设置生活垃圾的分类图有关教学情境,假设可以回收的垃圾占比为,而不可回收的垃圾占比为,剩余的垃圾占比为,则按照现有信息,儿童能够提出什么问题?一些儿童会回答,不可回收和可回收的垃圾共占比多少?之后,教师可引导儿童把算式列出来,之后数学教师还可提出大家可以计算结果吗?儿童在数学教师具体引导之下,可以展开积极探索,进而发现进行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期间,不能简单相加,一些儿童会提出可把分数转化为小数。同时,教师可按照儿童所提想法加以演示,借助演示能够发现,假设把异分母变成同分母,则可顺利得到计算结果,进而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3表述转化,理解问题
转化表述是人们所说改变叙述的一种方式。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期间,数学教师需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积极引导儿童借助转化方法对问题当中包含的已知条件的描述方式进行转变,引导儿童转变问题思考的角度,这样才可帮助儿童顺利解题,突显出转化思想具有的应用价值。假设对复杂问题进行解决,借助表述转化这种方式除了能够改变儿童思维角度之外,同时还能拓展儿童的解题思路[2-3]。例如,小王需要运送一批苹果,如今已经运完的苹果是苹果总量的并且多了21个,剩余苹果数量占据已经运完苹果数量的,可以理解成已经运完的苹果平均分成3份,还剩余1份,则总量可看作是(1+3)份。这个句式通过转换能够描述成:已经运完的苹果占据苹果总量的,同时还多出21个,剩余苹果占据总量的。假设这样的话,那么多出来的21个苹果对应分率则是:,请解答出这批苹果总量:.
4结论
综上可知,在数学思想之中,转化思想属于重要的构成部分,对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数学教师需对转化思想加以重视,积极培养儿童的转化意识,不断提升儿童的转化能力,这样才可促使儿童全面发展,有效培养儿童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袁小婷.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0(14):31-32.
[2]柏煜.探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与运用[J].才智,2020(14):98.
[3]陈正琼.简由“化”生——浅谈如何利用化归法解决小学数学中的问题[J].教育科学论坛,2020(0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