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健康类谣言的特点分析

2020-09-10 07:22秦聿亭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关乎公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事件,也最容易滋生健康类谣言。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双黄连”事件为分析案例,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健康类谣言的特点,为阻断该情境下健康类谣言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谣言;“双黄连”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104-02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之一,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这种环境下,最易滋生谣言。如今正值互联网大繁荣大发展时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2]。网络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新空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健康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谣言恰好就是利用公众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和对突发事件的恐惧心理迅速蔓延。因此,有必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谣言的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对未来相似事件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播的健康类谣言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丁香园公布的134条新冠肺炎谣言排行榜的标题进行主题分类。丁香园是一个医学知识分享网站,在疫情期间积极参与辟谣,并推出了“新冠肺炎谣言排行榜”。因此,本文选取该榜作为了解疫情期间谣言涉及的主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分析发现,健康类谣言在该榜中所占比重最大,笔者从中选取了产生社会影响较大的“双黄连”事件作为分析案例,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健康类谣言的新特点。

二、“双黄连”事件梳理

2020年1月31日晚,有官微发布了一则消息,称“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随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很快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一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名。与此同时,双黄连口服液在各大电商平台被一扫而空,甚至连兽用双黄连、双黄莲蓉月饼都被抢购至脱销,线上线下都出现了双黄连抢购狂潮。2月1日,该媒体发文澄清“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微博1月29日发布的消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健康类谣言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和范围升级

“双黄连”谣言的传播,在一夜之间就引发了双黄连的抢购狂潮,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显而易见。奥尔波特认为谣言的传播与重要性和模糊性有关,并提出了谣言强度公式:R=I×A,R表示谣言传播强度,I表示谣言对于公众的重要度,A表示信息模糊度,即谣言传播的广度随其对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乘以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这两个要素对谣言的形成缺一不可,当其中一个为0时,谣言便无法存在[3]。

健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面对突发的疾病,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会尤其受到关注。引发“双黄连”事件的消息具有充分的模糊性特征。在前述微博中,重点提到了“雙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是具有误导性的,从这次对于“双黄连”的抢购来看,大多数公众将双黄连理解为可以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

(二)利用恐惧心理,降低公众判断能力

恐惧,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4],也是公众在面对周围威胁时最直接的反应。疫情初期,新冠病毒对公众来说是未知的,也正是这种未知带来的不安全感让人们对病毒产生了恐惧心理。

克洛斯(Chorus)在前人的谣言公式中加入“公众的判断力”作为影响谣言强度的因素,即R=I×A×1/C,此处C表示“公众的判断能力”,表明谣言的传播强度与公众的判断能力成反比[5]。在恐惧心理影响下,受众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下降,谣言的传播强度增加。公众变成了“乌合之众”,从而引发抢购行为。

(三)“旧物新用”,谣言的非主流解读

对丁香园公布的新冠谣言排行榜里的134条谣言标题进行分类后可以发现,病毒预防与治疗相关的谣言在健康类谣言中占有很大比重,且这些声称可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药物与食品都具有相同特点,即它们都是常见的、为人熟知且易获得的,如“喝茶可预防新冠病毒”“盐水漱口可预防新冠病毒”“双黄连可预防新冠病毒”等,这些谣言里涉及的物品都是生活中常见且容易购买的,谣言赋予了它们新的用途和功效。

这种“旧物新用”的非主流解读方式,一方面让公众因为熟悉而产生亲切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谣言;另一方面,“盐水”“茶”“双黄连”等在人们的既有观念里,有着养生和预防疾病的“功效”,因此,当这些药物或食品作为可预防新冠病毒的角色出现时,在人们的认知里是可接受的。大部分民众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再加上本身医学知识的欠缺,不敢轻易否定或质疑这样的信息,谣言也借此开始大范围蔓延。

(四)社交平台成谣言传播的主战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在社交应用的使用方面,微信朋友圈、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5.1%、42.5%,截至2020年2月4日,微博热搜榜上疫情相关话题的占比超过60%[2]。可见,疫情期间人们“隔离”在家,社交应用成为公众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微博平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其转发功能可以使信息轻松实现“病毒式传播”[6],同时内容传播的碎片化,也可能使信息被断章取义。而微信朋友圈属于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以强关系为主,熟人关系居多,这种关系下传播的谣言变得更为可信。这些特点都为健康谣言的扩散提供了便利的土壤,社交平台也因而成为谣言传播的主战场。

(五)主流媒体信息失察

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其长期积累起来的公信力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疫情当下,各种各样的谣言充斥在网络中,公众往往会把主流媒体的声音当作“官方”的声音。相比于网络上纷繁复杂、难辨真伪的信息,主流媒体所发布的信息被认为是更可靠的。因此,主流媒体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媒体,传播准确的信息就更为重要。

但在“双黄连”的报道中,主流媒体未经充分核实,就对其进行报道,不仅没有传播准确的信息,反而间接成为了助长谣言的“推手”。从记者对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采访内容来看,双黄连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只是初步发现,并没有详细研究,是否真的对病人有效,还需要做大量的实验。这些不确定性,在报道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反而#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被设为微博话题并登上了热搜,此次谣言引发的大规模的抢购事件除了要归咎于公众的盲目从众外,与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不够专业也是分不开的。

四、医学研究机构缺乏严谨态度

有研究发现,借助权威是谣言叙事中的常用程式,有关新冠肺炎的谣言中,诸如《自然》《科学》以及《柳叶刀》等权威杂志的内容被频频引用,或者借助权威人士之口给出结论[7]。由此可以说明,在一则消息中,权威来源可以提升可信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医学研究机构在医疗健康方面是权威代表,普通的公众因为没有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极易被谣言信息误导,如此次双黄连对新冠病毒的功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将还没有投入临床实验的初步发现公布出来,并被媒体大量传播,引起了公众对“双黄连”的误解,还出现了“双黄连可以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相关谣言,并在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转发、传播,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在特殊时期,对于病毒的相关研究进展更要谨慎对待、慎重公布,以免被不明真相的公众误解,之后加入个人的主观理解进行二次传播。

五、结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相较于日常谣言更为复杂,因此,要想及时阻断谣言传播,就要让平台、媒体以及医学研究机构各信息传播主体发挥出作用。平台要加强信息把关,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宣传;媒体要加强信息核查,始终保持专业性;医学研究机构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积极参与辟谣,向公众普及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banshi/ 2005-08/02/content_19152.htm,2005-08-02.

[2]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 htm,2020-04-28.

[3] [美]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

[4] 王一牛,罗跃嘉.突发事件下的情绪与行为Ⅱ:恐惧与从容[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03):56-57.

[5] 吴建,马超.谣言传播公式:溯源、修正与发展[J].新闻界,2015(13):20-23.

[6]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3.

[7] 喻國明.网络谣言的文本结构与表达特征——基于腾讯大数据筛选鉴定的6000+谣言文本的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8(02):53-59.

作者简介:秦聿亭(1996—),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佳木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Contiki系统进程与事件剖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搭车”现象探析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