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为就业、经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必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重视。本文主要阐述高校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原则与方法、分析开展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增强大学生抵御不良诱惑、自我调节压力的能力,有效预防心理健康危机。
关键词:心理档案;信息化管理;心理危机
建设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然会对其学习与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高校要做好心理排查工作,基于学生实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团体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为心理异常学生提供单独辅导。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
(一)遵循相关原则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该全面客观。心理学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内容非常丰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为确保心理分析更加准确,就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尽可能搜集详细资料,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客观性则要求档案的建设和管理要符合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特点,秉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该项工作,以保证结果的精确性。在测评时,务必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将结果如实反馈,不得弄虚作假。
其次,心理健康档案还需遵循多样化、动态化原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复杂,很多资料可能并不完善,或是其他地方存在难处,这就要求灵活搜集资料,既要采取常規法方法,又不能忽视特殊的方法。另外,受周围环境影响,以及随着自身成长,大学生逐渐成熟心理是不断变化的,相关心理健康档案也应及时增删修改。
此外,心理健康档案事关学生隐私,必须严格保密,完善使用制度。若学生不愿公开,学校不得擅自公开,而且要妥善处理。一旦资料泄露,很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诸多麻烦。有些特殊情况可另做考虑,比如学生存在明显的自杀心理。
最后,心理健康档案是学校管理的部分内容,旨在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所以,搜集资料、建设档案时必须保证其教育性。当然,还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尽量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效果。
(二)合理设定内容
心理健康受家境、教育、个人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影响,一般认为,应当搜集表面的信息资料作为档案建设的基础。所谓表面资料,大致可分为综合信息、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三部分。综合资料是根基,如学生的姓名、性别、籍贯、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这些对学生的心理有着直接影响。另外还包括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除了家庭,还有学习过程、日常生活,以及是否经历过重大的社会事件。心里测评相对较为专业,是根据其综合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加以分析得出的结果,比如智力测验、心理辅导、人格特征测试、未来职业预测等。教育活动记录也很重要,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不断变化,应该进行阶段性地总结分析,而且如果出现心理疾病,结合其活动记录,能更准确地找出原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按照之前的原则,以上三方面内容均要遵循,综合资料可以共享,但后两项最好不要公开,而是作为专业人士查阅所用。
二、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互联网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1. 构建方向。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高校可以利用该技术构建高速且便捷的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作用,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且不愿意面对其他人时,可以利用系统所具有的线上交流功能向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咨询,同时教师也能利用跟踪功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如此既可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又能提高心理引导教育质量。对此,高校若想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构建系统时必须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加强系统与网络安全建设,采取身份认证等保密技术对数据资源库进行防护,避免出现数据信息丢失、窃取、泄露等问题;第二,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更新,这是保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前制定解决措施的关键,有利于将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
2. 系统功能。若想真正发挥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高校应科学设计系统功能模块:第一,心理测评,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利用专业心理测评软件为学生提供便利,具体包括选择测试问题、分析数据、回访反馈、撰写心理普查报告、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五个阶段;第二,网络咨询,该功能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学生与教师通过网络交流沟通,在交流最开始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留存纸质版,以便为后期探讨提供资料支持;第三,在线留言,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在线留言功能成为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关键,大学生可以利用心理测评系统留言平台、高校心理网站留言平台、私人邮件、系统关联交流软件(QQ、微信)与辅导教师、同样拥有心理压力的同学交流 [2]。
(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是高校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如果想切实改善当前档案管理现状,必须确保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基于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完善,重点应放在心理普查制、跟踪调查制、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上,前两者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后者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只有保证制度体系的完善性,才能有效提高管理质量。第二,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革新,同时出于信息安全角度考虑,高校应构建完善的保密制度,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树立保密意识;建立健全档案反馈查阅制度,在确保学生知情权的同时,将档案用于心理健康指导、心理问题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此外,高校还应完善数据采集与处理规范,健全电子数据保管机制、备份与安全制度等规章制度,以此保证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时,需要遵循层次分明原则、持续发展原则、适应性原则,以此增强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主动性与有效性;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高校可以基于互联网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从而有效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作者简介:
姓名;王红 单位:青海省教育厅油田教育管理中心736202性别:女籍贯:青海西宁民族:汉族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方向是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