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伟
[摘要] 在教学教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学 学习兴趣 学为中心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多种多样,道路肯定不只一条。“学好”是有一套比较传统的方法,如预习、上好自习、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掌握知识点等。
作为学习未来知识的态度的“好学”,主要讲是有五个要素,那就是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
在教学教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好”向“好学”转变。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好”到“好学”转变,我想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去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使人废寝忘食。相反,如果对知识,对科学没有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好学的第一要素是好奇,好学源于好奇。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人的兴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影响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开始,发展到对他产生浓厚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到志趣,决心致力于该领域的探讨与研究。青少年学生处在重要的学习知识阶段,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今后成才关系重大。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的兴趣,我们教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它从无到有,从淡薄到浓厚,从不稳定到稳定,培养和发展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第二,培新学生好问的习惯。
好奇往往导致好问,而好问是质疑既有知识,探求未知的起点。好奇心是人对求知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倾向。好奇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人人皆有。例如一个处在童年期的小孩对外界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总是向大人问这问那,总想弄个明白,几乎所的科学家从小都有超常的好奇心。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总是兴趣的导引。”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教学改革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要使学生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提出一些常规问题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在学案中提出自己的疑惑,由学生提问,大家共同探讨。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經过这样的培养,学生就能善于表现自己,善于发问,会少些书呆子,多些智慧的火花。这样就会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会使学生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学好”向“好学”转变。
第三,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作为《道德与法治》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时要着重培养以下一些习惯:
如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我们的学习是要学以致用的,要注重课内外的联系,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这样,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是学生实践的课堂。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更好的分数,而是为了能在将来能更好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去体验和感悟。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去体会、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学会不断地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从而逐步培养、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培养学生会思考的好习惯。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就是要敢于质疑。课堂上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逐步养成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以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把学习活动中的探索、发现、研究、创新等积极要素突显出来,并善于捕捉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第五,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材料丰富多彩。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身边小事。学生对此兴趣盎然,表达欲望强烈。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又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创设了一个天然的舞台。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摒除自卑心理。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和交流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改革之后,我们采取的课堂提问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展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高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这只是短时间发生的效应,教师更重要的是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只要学生大胆“说话”,教师就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更加爱上《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除了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之外,更需要不断钻研,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学好”向“好学”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悦,《政治教学方法与艺术》 北京:红旗出版社
【2】李蔚,《课堂教学心理学》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评价》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