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福
摘 要:通过开展数学思维的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主要矛盾,构建各个数学条件之间的连接点,注重通过数学问题表象,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真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發展。本文注重从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迁移性以及想象性三个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做题速度上,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造成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陷入思维定式的状况。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的桥梁,在降低学生数学学习坡度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度,让学生在实际实践中,思考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运用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千差万别。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为合作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让他们从他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获得良好的小学数学合作教学效果。
例如,在开展“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合作教学法,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让学生跳出个人思维的局限,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陈洛想测量一块地的面积。已知这块地为梯形。地的上底为34米,下底为68米,高为34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更为尊重学生的主观意志,划分小组。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引导其他学生从发言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大部分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思考成果。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探究:角度一,切割法。学生将此梯形切割成一个边长为34米的正方形,以及一个边长为34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角度二,拼凑法。学生制作两个直角梯形,并拼凑成一个底为68米,高为34米的平行四边形。通过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二、使用互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知识,或是生活现象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培养学生迁移思维的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互动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反馈,以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基准,进行相应数学问题的引导,达到增强学生思维迁移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开展“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天平”的概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个动态天平。教师对学生说:“假如我在天平的左侧放一个5克的砝码,为了让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右侧,我们应放多重的砝码?”陈冉说:“5克的砝码。”与此同时,教师引入知识,并提出如下的问题:X+5=8,求X的解。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说:“我们可以将等号看成是天平的两端,在天平的左侧(X+5)克的砝码,在天平的右侧为8克的砝码。为了保持天平的平衡,我们需要左侧的砝码总重量为?”陈冉说:“8克!”教师说:“在天平的左侧已经有一个5克的砝码,则未知数X的值为?”陈亮说:“3克。”通过运用互动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数学问题,增强他们思维的迁移力。
三、采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结合相应的条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促进最终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讲授“圆柱体积”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橡皮泥,让他们结合课本,进行相应的实践,即让学生通过实践,并结合课本的指导,推理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增强他们思维想象力。
总而言之,在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想象力的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结合具体的问题,灵活运用相应的授课方式,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庞素娟.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
[2]董万柱.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