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卫东 傅宛菊
摘要: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核心环节。本文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传播与策划专业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合作项目“我爱我师”为例,探索高职院校传播与策划专业项目驱动型课程的实践平台、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传播与策划专业;项目驱动型课程;实践平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36-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7广东省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人文社科)“高职院校传播策划与新媒体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GWTSCX023
“项目驱动”型课程的本质就是将项目引入课程,以项目为核心构建课程实践平台、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实训内涵与课外实践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我爱我师”项目的具体实践
(一)背景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传播与策划专业2017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为46人。该专业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较高。2018年9月,学院传播与策划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通过专业工作室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以弥补原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水平。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公众号于2018年12月正式运营,作为校园新媒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公众号,旨在宣传、展示学校优秀教师风采,其中设立的“我爱我师”栏目,通过定期推出校内优秀教师专题视频,展示新时代教师风采,传递榜样力量。
2019年3月,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传播策划与新媒体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的子项目“我爱我师”正式启动。通过“我爱我师”项目驱动将岗位情景教学融进课堂,使岗位与课堂融合,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二)实践
“我爱我师”正式立项后,项目组整合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及影视与动漫学院等部门资源,搭建了一个传播策划专业的校内实训平台,构建了一套传播策划专业实训课程,推动了传播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组织项目组理论课、实训课教师一道拟定项目方案,包括项目策划、确定采访对象、采访拍摄及图像剪辑制作,由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牵头,各二级学院推荐优秀教师参加遴选,经学院审核确定入选项目优秀教师名单。传播与策划工作室将“我爱我师”项目设计成融媒体项目包,直接导入课程节目策划与制作、专题片拍摄与制作、校园新闻采编实践;同时成立项目采编组,将影视与动漫学院2017级传播与策划专业的43位同学分成了6个小组,各小组在项目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前期调研、方案策划、采访拍摄,图像剪辑制作,通过“我爱我师”系列短视频的拍摄制作,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
该项目摄制的6部“我爱我师”视频短片,通过学院人事处二级网站和广艺教师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以推文形式发布专访视频短片,将6位老师的鲜明形象立体地呈现在镜头前,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我校教师的风采。其中《亦师亦友周妈妈》视频短片获得广东省第9届师德主题征文及微视频征集活动三等奖。
二、项目驱动型课程建设的探索
融媒体时代要求传媒教育必须从传统人文科学向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发展,从侧重培养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向培养更广泛综合的实践能力发展。新时代的传媒人才要从新闻工作者的角色逐渐向信息工作者的角色转变[1],高职院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其课程向实践教学倾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实操水平,从而形成了与传统高校不同的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型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统合学校与社会资源,搭建了一个提供真实岗位的实践教学平台,以专业岗位为核心,构建了一套以岗位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为核心要素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项目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搭建一个提供真实岗位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我爱我师”项目通过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打造了一个传播策划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把传播策划专业学生吸纳到校园媒体平台,使学生在媒体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实际操作,从做中学,从学中做。这样,既能为传播策划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训平台,又能提升校园媒体学生的参与度和服务质量,是一个双赢的举措[2]。项目根据传播策划专业特点,通过校内部门合作,利用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资源,搭建一个大型专业实践平台,为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提供采访、摄制、视频剪辑等系列的真实岗位。
项目驱动型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整合校企资源,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一个提供真实岗位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着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使学生可以在真实项目情景中掌握专业技能,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尽早适应岗位工作。
(二)构建一套以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要素的课程体系
项目驱动型课程建设,通过项目导入,将岗位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我爱我师”项目为例,项目利用校园融媒体资源,开发选修课程校园新闻采编实践,课程融合策划、采编、媒体运营、拍摄、视频剪辑等知识和技能模块。该课程于2019年2月正式开课,共36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践课24学时。理论课部分由教研室老师集中教学,实践课由学院相关部门专业岗位人员任指导老师,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的岗位实操,完成校园新闻采编、公众号写作与运营、视频拍摄、剪辑制作等工作。
项目驱动型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求,由项目组成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设计岗位课程,将岗位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纳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设计,明确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项目驱动型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实践课程,课程强调实训项目的实践应用性,秉承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完善岗位性课程建设,优化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学习环境设计,积极开展岗位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專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三)形成项目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型课程,采取项目导入制,以项目孵化为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训,创建岗位课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岗位实践,打破了专业之间、教学模式之间、教师之间、校企之间4个壁垒,让学生早日进入专业工作岗位,提高职业技能,推进学生顺利就业。
项目驱动型课程从企业岗位要求出发,结合岗位课程设计,通过校企融合、课堂岗位融合、专兼职教师融合、学生企业员工身份融合,形成了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是构筑校企融合的教学环境。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根据专业特点及其对应就业岗位,构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涵盖共建实训场所,共同完善以岗位技能为核心要素课程体系,互融互配师资团队,企业全程介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程参与学生专业教学与管理,提高实训课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二是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工作坊教学模式,通过真实的岗位情景和职业环境,将学校课堂和企业岗位融合,做到课堂岗位化,岗位课堂化。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完成项目岗位工作,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將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中,在实训环节中养成并提高职业素质。
三是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的融合。在项目驱动型实践课堂上,产学结合,以产促学,学生、企业人员共同进行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学生在课堂上是学生,在岗位上是企业员工,让学生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实现融合,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岗位工作,掌握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四是专兼职教师融合。项目驱动型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岗位来组织教学团队。构建一支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是课程实施成功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短期或长期的灵活的聘用形式将大量业界优秀人才引入课堂,实行分类聘用与管理,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安排在学界和业界形成规模化、常态化的人才互动效应[3]。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可以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通过工作锻炼以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与业界开展多形式的教学及科研合作,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成长与发展空间,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水平。
三、结语
项目驱动型课程实践与探索,顺应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的需要,是校企合作一种有效形式。
高职院校项目驱动型课程建设,要贴合专业需求,选择一些专业实操技能强的项目,通过项目引入,开设项目课程。项目驱动型课程,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就业岗位为核心,将真实岗位引入课堂,将课堂岗位化,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项目驱动型课程围绕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构建一套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组织一支理论与专业技能融合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做,教学做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 江凌.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五大转型[J].传媒(下),2019(10):77-79.
[2] 田卫东,傅宛菊.依托校园媒体构建新闻传播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策略——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278-279.
[3] 刘明洋,袁晓川.融通之道:解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8(9):128-148.
作者简介:田卫东(1968—),女,湖南怀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传播。
傅宛菊(1981—),女,福建安溪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