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华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是重要的措施,对于增强技工院校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技工学院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探索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工学整合的发展分析,以及对专业教学资源以及师资队伍的构成进行阐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技术学院
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作为全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代表的模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现代铸造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技工学院应在模具行业企业技术岗位要求中特别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统一的理论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教育与职位之间的联系,要求建立以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和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要建立一个综合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的概念。
一、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当前,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共同搭建培训基础,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技工院校片面追求规范化、精细化、程序化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但随着产教融合的逐步深入,很多技工院校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对技工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跨界性特征认识不足,未能积极主动地做出调整和完善。且学生对技能人才的认同率不高,认为做管理当白领才是体面的工作,大都不愿吃苦。
(二)培训平台的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对于国内比较成功的具有“校企合作”的学校,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通过各种渠道在校园内开展业务,依靠学院和资源平台。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培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每所院校都专设了校企合作办、产学研中心等教学管理部门,但通常由技工院校校内成员组成,主要职责就是介绍学生顶岗实習和就业,也通过介绍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与企业取得联系,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实际参与度不高。同时,企业认为除了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其他校企合作模式都不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由于每所学校管理性质,行业背景和区域经济的不同特征,其成功经验无法直接复制。相反,必须在推荐过程中不断探索,并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典型途径。因此,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不少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提供就业岗位等初级合作层面。
(三)缺乏培训师资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聘用的兼职教师大多是由合作社推荐或由熟人介绍的。有关部门没有对他们的教育程度进行评估,也没有参加有关教学技能的培训。原有的教师长期在教学岗位从事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日常考核繁琐,既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和精力。例如,职业培训设备数量不足,质量缺乏;在一些学校中,许多仪器和设备没有发挥其预期的作用,仅用于参观,使用率很低。
(四)质量评价体系形式化
为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预期,各技工院校内部都建有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但是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职业院校相比较,技工院校尚缺一个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统一规范的办学质量评估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或者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
基于此,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时代,开展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生态研究,明确政、校、企、协在产教融合生态圈中的职能与分工,使原本散乱的信息流、物资流和能量流合而为一,是将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推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二、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尚没有针对校企合作的明确法规或法律规定,完善法律制度,建立相应的机制,使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中使用的大多数方法都来自西方,这与我国的发展不相适应[1]。政府应加大对地方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财政支持,补贴企业用于产教融合的支出,并鼓励企业开展自身发展的教育活动。可以保证合作企业最终可以利用受过训练的人才,并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来创建相关的产业发展基金,确保合作资本的投资稳定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制定法律制度时,有必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规范校企合作。在标准化过程中,学校、政府和企业应明确定位,以确保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来发展人才[2]。
(二)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设计专业
技工院校是培养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岗位。专业的设计必须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已成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渠道。因此,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加强专业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学校应以企业发展需求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公司应向学校提供技术咨询,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校企合作在校园内建立培训基地
课程体系是技工院校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职业程序体系的建设遵循“职业技能培训”,打破了主要模范的原有学科体系。强调基础和技能,务实、全面、灵活和开放的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综合素养模块,充分体现了“基础广、模块灵活”的专业特征。校园培训基地也是学生培训的重要场所,通过在校园建立培训基地,学生可以锻炼实践知识。通过将实践培训与公司内部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工作中学习的过程,以及促进全面改革,有效改革之间的联系以及实现重大培训的学习过程。要求高等技术学校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妥善规划培训基地的建设,搞好相关制度和利益的分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3]。
(四)整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培养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倡导环境教育和文化教育。衔接产业链的特征,抓住校企文化的共同点,将企业文化的传承,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在校园建设环境中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师生可以在专业的文化氛围中享受,细化和内化专业工匠的精神,形成了全面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助服务素质教育特色。
(五)建立交流平台,增强职业意识
通过创建流畅的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学校与相关人才需求之间的信息交流的能力和速度,赋予企业参与和培训人才的各个方面的权利,并共同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着眼于专业职位的性质和技能、基础课程和专业能力,设计专门的职业意识课程,以建立一个将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工作质量意识、技术创新意识和就业意识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结论: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以技工院校为主体,通过调查研究,探索了工学结合视野下工科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国家技工学院教育一体化政策的指导下,以培养行业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促进校企合作,并实现教育培训与业务需求之间的无缝连接。这是技工学院教学成功的体现,也是公司最大限度地进行人才储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刘云斌,潘曙明.“产教融合、逐级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探索——以机电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24-125.
[2]肖靖.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40年职业教育的政策变迁[J].中国高校科技,2019(08):66-71.
[3]李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的关键问题及制度环境创设[J].职教论坛,2019(08):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