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永山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文言文学习尤其重要,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分值在20分左右。诗歌鉴赏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属于古代文学,也扎根于中国国学中,因此打好文言文根基,学好文言文就很关键了。国学根基雄厚对语文的写作也起着支撑作用。可以说“得文言文者,得语文也”。
可是文言文学习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枯燥,提不起兴趣,没有现代文易懂、有趣味。作为一个语文教学者,怎样让学生能够浅显易懂的学好文言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方法就非常重要了。
我们就以苏教版语文为出发点,去探索他们存在的共性。找出他们的共性就像是一根线可以把他们拎起来,这样思路会更清晰。
(1)语言上的共性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期):荀子的《劝学》,《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庄子的《秋水》、《逍遥游》,墨子的《非攻》,《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楚辞》中的《渔夫》,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报任安书》。
中古时期(魏晋至明中期):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密的《陈倩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
近古时期(明中期至五四时期):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我们把文章进行时期分类,那么处于某一时期的在语言上就一定存在着共性。实词、虚词存在相似性。如:“劝”作“勉励”
①劝,勉也。——东汉·许慎《说文》
②劝防之事。——《周礼·丧祝》。司农注:“劝防引柩也。”
③则楚之应之也,必劝。——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注:“进也”。
④子文无后,何以劝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
⑤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
⑥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庄子·天地》
⑦各劝其业。——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如:虚词“之”作指示代词“这”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思想上的共性
上古时期又叫做先秦、两汉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学派有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他们的思想有“无为而治”、“到大自然中寻求真正的自己”。在庄子的《秋水》和《逍遥游》中有明显的体现。《秋水》通过寓言的故事要求人们不要局限于已有的认识,要跳出自己思维的定势,到大自然中去寻求更加开阔的视野。《逍遥游》要求人们要忘我,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可见这一思想还是希望人们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求快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思想就是“希望人们入世,追求功名利禄,实现自己的价值”、“讲究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在他们的文章中也有体现。荀子的《劝学》勉励人们要好好学习,注重学习方法,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季氏将伐颛臾》要求人们要“礼、义、仁、智、信”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实事求是。《寡人之于国也》要求君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要体恤百姓的幸苦,这样才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报任安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都有儒家思想的体现,可见他们都是儒家学派。苏轼的《赤壁赋》既有回到大自然中,又有追求自己的价值,可见他是矛盾的,“道、儒”学家在他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墨家学派以《非攻》为代表,要求“兼爱”、“非攻”,在当时深受女子的追捧。因为女子遭受最大的不平等,更喜欢“人们之间要互爱,实现真正上的平等”,可是这一思想在當时社会还是行不通的。并形成了与儒学相对的学派显学。
(3)文学上的共性
议论文范畴:荀子的《劝学》主要开头提出中心观点,“学不可以已”,然后从各方面进行论证,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进行论述。韩愈的《师说》也是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阐明其道理。苏洵的《六国论》开篇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也是开篇提出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非攻》、《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通过演绎论证法,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记叙文范畴:《始得西山宴游记》记叙柳宗元游西山的前后经过,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指南录后序》也是记叙了从元营脱逃的经过,最后抒发自己的爱国理想。《五人墓碑记》也是叙述了五人视死如归的经过,最后抒发“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感慨。《项脊轩志》也是通过写自己的住处,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散文范畴:《赤壁赋》、《阿房宫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都运用了骈散的结构,词藻华丽优美,磅礴有气势。
寓言故事:《秋水》、《逍遥游》则用了寓言故事来说一个大的道理。
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报任安书》、《五人墓碑记》、《渔夫》都是写人的文章。
我们在把高中必修书上的文章进行归纳分类,去找出他们的共性,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一定能够提纲挈领,灵活运用,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游刃有余。“心中有丘壑”才会“一览纵山小”,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那么就一定会化枯燥为有趣,学生学起来就轻松自在了。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使命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任何事物把它肢解,就一定会很浅显易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