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路径

2020-09-10 16:33马娟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院校

摘  要:从国家、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分析,开展通识拓展课程是落实国家政策、解决校园文化活动问题、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广东A高职学院的通识拓展课程以“德、智、体、美、劳、创”六个方面的素养培养为目标,以通识为内容,以拓展为策略,以课程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而构建的“项目—课程—活动”三级体系。课程实行“校—院—班”三级管理制度,统一教学目标、内容和载体,以特色化品牌、系统化设计、个性化档案、拓展化平台、智慧化管理为五大特色,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立德树人”宗旨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通识拓展课程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把立德树人作为了高校的立身之本。从此,“立德树人”成为每个高校的教育宗旨,被摆到了第一位。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践行“立德树人”,如何把顶层设计的理念落到实处,成为了一个难题。高职教育要践行“立德树人”宗旨,必须准确定位,找到一条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高职教育实际、高职学校特色、高职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路径。广东A高职学院以通识拓展课程作为切入点,以通识为内容,以拓展为策略,以课程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构建系统化的“项目—课程—活动”三级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立德树人”宗旨的有效路径。

一、建构通识拓展课程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

国家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等方面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

首先,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方针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被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贯彻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任务。通识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框架,正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建构起来的,全面贯彻了党的指导方针。

其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要求。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十大育人体系,需要系统化的设计。通识拓展课程下设12门子课程与十大育人体系理念相通、原则相符、目标一致,做到了价值引领、改革创新、精准施策、协同联动,基本实现了育人功能全覆盖,有效贯彻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要求。

再次,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其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是关键。发展质量的评价要“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指标,并且要建设“学分银行”,探索实施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通识拓展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其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把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服务社会相融合,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融合,实现教育的拓展化、特色化和多元化,真正落实了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二)学校层面:解决校园文化活动问题的需要

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素养教育、职业教育等的重要载体,经过调研,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三化”现象突出,学生参与度不高。“人们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2]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达到文化育人功能。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存在盲目化、碎片化、被动化问题,缺乏导向性、系统性、主动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和投入度不高。调查显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意愿一般,表示“非常想”和“比较想”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占56.47%。学生参与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锻炼胆识,增强自信”占57.02%,“结识朋友,扩大人际圈”占52.79%,“丰富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占48.53%,“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占32.04%,“文化熏陶和精神愉悦”占26.82%。高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活动缺乏吸引力,参与度不高”占50.32%,“为活动而活动,缺乏计划性和导向性”占40.96%,“校内活动多,校外社会活动少”占39.9%(如图1)。[3]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動的意愿不高。学生个体虽然参与了校园文化活动,但是并没有达到个体发展的目标。

其次,“三性”内涵不足,校园文化活动难出精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4]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高雅性和沉淀性不足,游戏化、低俗化、重复化问题突出。这导致高品位、可传承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较少,使文化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三进”机制不畅,学生活动成效难以评价。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没有“进方案、进课程、进学分”,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脱离,教学评价与学生活动评价分割。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实现课程化,就无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无法与学分挂钩,校园文化活动成果就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量化考核机制。从现状来看,校园文化活动只能吸引部分愿意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的学生骨干以及想获得奖励评先的学生主动参与,还有部分学生不会自觉参与。高职院校学生“慵懒散”问题比较突出,如果客观激励机制不畅,学生就缺乏压力,也没有持久的动力去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发挥。

因此,为了破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需要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通识拓展课程从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学分的认定指标都进行了精心设计,突出了课程活动的品牌塑造与内涵建设,能够有效解决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三大难题,提升文化育人的功能。

(三)学生层面: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

首先,高职学生发展需要通识教育的系统拓展。虽然教育界大都赞同在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但具体做法并不明晰。目前许多综合性大学通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有的学校称为核心课程或文化素质课程,来进行通识教育,给予学生一定比例的学分。但是,通识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其他更多的途径,例如:课外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5]而这些隐性教育或者非正式的教育无法纳入学校的学分体系和课程体系,常常处于通识教育的边缘地带。因此,建构通识拓展课程,以拓展为策略,补充通识教育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实现通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化,也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其次,高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育人规划。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年级、专业课程的培养规划,还要有围绕学生发展的所有相关活动进行规划,才能达到综合育人的培养目标。建构通识拓展课程,梳理各年级、专业、班级、社团的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制定教学计划,能够让全体学生有意识、有计划的去参与,提升育人效果。

再次,高职学生发展需要提升学生获得感。高职学生获得感不仅包括显性的“实在获得感”,更重要的是隐性的“意义获得感”。获得感既来源于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上所学的技能、知识,也来源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隐性课程所产生的思想引领、道德塑造、文化传承力量。通识拓展课程突出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结合。这既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参与,又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可以有增加“获得”的机会,增强发展的动力。

二、通识拓展课程的界定

(一)课程概念

通识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6]因此,通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真、善、美,获取更加广泛的关于科学、道德、艺术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通识拓展课程是通识课程的延伸,是通识教育实践的特色形式。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广东A高职学院的通识拓展课程把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创新创业六个方面的素养作为目标,把有关思想道德、科学、身心、文化艺术、劳动、双创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内容,把隐性的和非正式的校内外活动作为载体。按照课程要求,广东A高职学院的通识拓展课程是一套有计划、有标准、有学分、有考评的系統化课程体系。从外延上来看,通识拓展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以项目化活动方式推动,充分运用学分激励机制、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和网络平台开展的与学术科研、专业实践相关的第二课堂联课活动课程,比如学术科技活动、技能比赛、创新创业课程、专题研讨等,以及学生参加的和学业关联较弱的第三课堂课外活动课程,比如各类文体活动、公益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7]联课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共同组成通识拓展课程。

在通识拓展课程中,通识是内容,拓展是策略,课程是手段,活动是载体(见图2)。在这个体系下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活动,而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课程。其高标准、严要求体现在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成果和评价方式,明确学生通过参与课程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获得的成果。

(二)课程原则

通识拓展课程的建构原则,要遵循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中心,以智能化为辅助,具体包括(见图3):

1.注重内涵,定位明确。要结合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行业文化、大学精神等,明确定位课程名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方法和载体,凸显教育意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系统布局,项目实施。要分析学生的年级特点和专业特点,对每一门项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单元活动设计方案进行分年级、分学期的系统规划,重点品牌课程要按照项目化的管理运作方式来实施。

3.学分激励,个性选择。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为理念,尊重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实施学分制,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以课时、学分来激励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4.打破传统,策略拓展。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性和校内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从策略上深入发掘“拓展”的渠道和资源。

5.运作智能,信息共享。深入探索“互联网+通识拓展课程”的管理模式,利用手机APP、易班平台等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实现通识拓展课程的网上课程目录发布、教学方案申报、学分认定、成绩管理等,实现全校跨学院课程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真正落实学分制改革。

(三)课程特色

对应课程的建构原则,通识拓展课程实现了“五化”方面的创新(见图3):

1.特色化品牌:结合各类文化,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明确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导向性,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有利于校园文化精品的塑造。

2.系统化设计:通识拓展课程把之前碎片化、分散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整合为六大项,12门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项目—课程—活动”三级课程体系。

3.个性化档案:学生根据专业发展和自我特长,实现了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档案。通过档案,学生可以进行差距比较和自我反思,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学生档案,进行职业匹配。

4.拓展化平台: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从时间、空间、资源、方法、影响力方面实现课程“拓展”。教育时间实现了从固定到灵活,教育空间实现了从教室到户外、校内到校外,教育主体实现了专任教师与社会专业人士的合作,教育途径实现了线下线上联动、校际联动,教育方法实现了从理论灌输到体验感悟,教育影响力得以拓展,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5.智慧化管理:“互联网+通识拓展课程”的模式实现了线上“无纸化”管理,减少了辅导员和学生的工作负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评价提供了大数据分析。

三、通识拓展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一)课程分类:“项目—课程—活动”三级体系

通识拓展课程包括:思想引领、文化艺术、身心发展、学术科技、职业创业、公益服务六大项目、12门课程、系列单元活动,构建形成“项目—课程—活动”三级体系(见表1)。项目课程设置要体现年级阶段性和难易性,从基础适应、发展提高到应用创新层层递进,逐年提高内涵和难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和工作重点,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见表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任选课程修读,并获得相应的分值。

(二)课程管理:“校—院—班”三级管理

通识拓展课程六大项目下设的12门课程均制定课程目录、课程教学大纲和单元活动设计方案。课程管理具体分为“校—院—班”三级:

1.校级课程

将学校和通识拓展课程研究中心主办的校园文化活动纳入校级通识拓展课程范畴,重点孵化打造校级品牌活动,进行校外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校级课程教学大纲由通识拓展课程研究中心项目组共同制定。

2.院级课程

将学校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主办的校园文化活动纳入院级通识拓展课程范畴。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要结合校级特色课程计划和各学院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和能力指标,合理规划和选择六大项下设的项目课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最后由通识拓展课程研究中心审定。

3.班级课程

将学校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下辖的中心、工作室、协会、艺术团、社團、班级等学生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纳入班级通识拓展课程范畴。班级课程大纲需根据院级课程大纲制定,要符合院级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主题。班级课程大纲需报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管理小组审定。

(三)成绩评价

通识拓展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生要在三年内获得规定的150个学时,5个学分。通识拓展课程采用素质分折算学时的方式,总计300个素质分。一、二年级分别修满180分和120分,如果未完成,三年级可以补修。按照六大项目的课程载体,设定“校—院—班”三级素质分认定指标体系。根据素质分结果评定学生成绩等级,素质分排行也将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依据。

总之,建构通识拓展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宗旨的有效路径,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虽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存在普遍性,但是,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尚属首创。因此,通识拓展课程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刘成立,王立仁.人本观照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203-206.

[3]马娟.高职学生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84-88.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001).

[5][6]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03):64-68.

[7]岑豪逾.大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模型——基于实证研究的本土学生发展理论课堂发展目标[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74-80.

责任编辑  晨曦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高职院校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