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扶困+扶志+扶智”三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

2020-09-10 16:33谢明亮
关键词:资助育人三位一体新时代

谢明亮

摘  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扶困”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通过对当前高校育人模式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物质资助、精神扶持、心理辅导、学业指导及就业帮扶五个方面进行,进而建构“扶困+扶志+扶智”三位一体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有效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为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新时代;三位一体;资助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8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

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建设“十大育人”任务,其中包括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3]。由此,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的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文献资料得知,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学者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研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资助体系等领域,成果显著。大部分研究都提及当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但欠深入剖析。例如指出了贫困生认定机制“模糊”、资助体系“重物质轻精神”现象,但未能深挖其原因。对“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研究甚少。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试图通过对广东省13所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各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做法,检视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为全面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二、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主要是广东省13所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主要高校有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肇庆学院、惠州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韶关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五邑大学、广东东软学院和广东理工学院等。问卷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高校贫困生的物质资助、精神扶持、心理輔导、学业指导及就业帮扶五个方面,此外,我们还在题目选项后较多地使用个人主观应答项,补充了我们未想到的方面,同时也让受调查者畅所欲言。

问卷调查采取了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方式于2019年3月至6月进行,按照不同学校的5%比例通过学号抽取本科在校学生。本次研究共发放199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19份,有效回收率76.03%。为了验证有关调查结论,还采取了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补充调查。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通过整理调查,发现调查对象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资助政策虽已全覆盖,物质资助欠精准

调查发现,资助政策很多,资助项目也不少。但大部分资助资金都是集中在少部分贫困生手里,尤其是被认定为特别困难的学生。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接近62%表示未曾接受过来自国家、社会或者学校的相关资助,能满足每月生活费支出的仅有52%,这说明虽然有相当多的资助政策,但是仍然存在资助不够精准的问题。此外,高达11%的学生认为每月生活费存在困难的,这进一步说明了资助的力度的不足。

(二)精神扶持虽得到重视,但精神引导仍薄弱

调查发现,在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两者选择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物质资助的帮助更大。从调查的数据得知,在精神引导方面,仅有三成的学生愿意主动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诚信感恩系列活动,剩下的七成都是被迫参加或者不愿意参加的。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调查小组专门进行了个别访谈和座谈会。调查结果主要集中于:第一,此类活动过于形式化,内容不够深刻;第二,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意。为此,我们小组还设置了三个相关问题。可见,现实中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显然存在,高校贫困生崇尚理想和追求享乐的矛盾心态日益凸显,部分高校对贫困生精神资助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未能正确认识到精神资助的重要性。同样需要指出的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开展了精神引导的活动,但这种精神引导尚未达到预期效果。精神引导仍需要得到重视。

(三)心理方面虽有重关注,但心理辅导仍缺失

虽然我国的心理辅导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是一直不够深入,尤其是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这一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从调查数据可见,当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倾向于从亲朋好友等身边亲近的人寻求帮助,而很少愿意去找辅导员或心理老师等专业人士寻求更科学有效的意见。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竟然有1% 的受调查高校学生表示不愿意寻求帮助,这类学生急需得到关注。

(四)学习指导虽涉及,但学习帮助过单一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希望自己得到全面发展。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高校学生认为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学业的主要因素。 但仍然有12% 的受调查学生认为经济问题也会影响其学业,同时也有11% 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由此可见经济资助、精神引导、心理辅导与学业都是互相联系的关系。 高校资助育人不应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应更多维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更多学生认为学习帮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提高个人学习成绩上,而是希望在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学习视野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学校应该提供更多有实质性的学习内容,而不仅仅限于常见的经验交流获得以及普通竞赛活动。在调查中发现有30 %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够得到学校提供的专业技能培训,24% 希望得到更多的跨校学习交流的机会。在针对高校学生业余时间安排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意味着面临更多的诱惑,如何能让课余时间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学生在这方面是主体,应加强自律意识。

(五)就业帮扶虽有措施,但就业帮助仍低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高校、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未来求职方面,近半数的受调查学生认为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 然而在对职业的选择上,19%受调查高校学生表示会首先考虑与专业相关。对于自己未来就业目标有详细的长期规划的学生仅占8%。12%的受调查高校学生表示并未做出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更多高校毕业生希望得到精准的针对性强的就业帮扶。

四、对策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针对高校资助育人相关情况与问题,建构“扶困+扶志+扶智”三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

(一)“扶困”先行,解决物质保障

完善高校的经济资助体系有其切实性和必要性。在经济资助上政府每年拨款投入的资金庞大,但惠及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资助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高校应对申请学生资料的真实性要进行严格审核,采取像走访、面谈等方式进行考察,改变以往单纯凭靠几纸证明的判断方法,使贷款全程公正、公平进行,精准施策。同时资助理念也应该得到更新,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在给予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扶志”并重,树立理想信念

首先,从前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者之间往往倾向前者,如今更多关于精神层面的议题得到重视。而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精神资助应当要致力于将感恩与诚信理念融入于日常育人的实践活动中,同时将育人实践反作用于感恩与诚信。高校可结合当前“两课”教学及德育课程改革,将感恩教育真正纳入学生的日常行为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4]。诚信作为一种道德的规范,诚信素质的养成不应该只是依赖于教育,更要依赖于制度的约束,将诚信教育纳入整体的思想教育体系之中,对受资助的高校贫困生开展有计划化的助学贷款政策教育和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起诚信档案,应特别强调助学贷款的作用以及一旦违约会对本人、学校以及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困难学生其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普遍较强,在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以其事迹鼓励在校学生培养直面人生、克服困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开展励志型人物评选活动、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用高校优秀贫困生的榜样力量带动在校学生,让大家从中获得生活的启发以及前进的动力。

其次,筆者认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充分发挥作用,从聘请心理专家,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始,打消学生“不敢说”、“不敢问”的顾虑。入学时由辅导员与助班进行谈话,建立动态的心理状况成长档案,鼓励并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同时逐步建立起友好与信任,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三)“扶智”强能,提升核心素养

首先,高校贫困生更需要得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但是在经历高考的高压状态后不少人在进入大学后渐渐松懈。如何保持甚至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首先在于唤醒学习主体的意识。因此,对高校贫困生提供的学习帮助,不单是为提供专业学习的知识、方法及技术,更要注重其学习心态的调整,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自身特点与个性,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重新唤醒学习的主体意识。 其次,紧跟时代潮流。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仅希望自己得到专业文化的提升,更多的也寄希望于人文素养、学习视野等多方面的提升。在多元化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5]。

其次,部分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各类社团活动缺乏兴趣,进而可看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淡薄。贫困生在这部分大学生占比较大,往往处于被动就业状态。由此,高校应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此外,政府应牵头应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贫困生就业。企业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积极为毕业生创造就业岗位,解决更多的贫困生就业难题。坚持促进贫困生就业与扶贫增收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岗位,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全力促进贫困生稳定就业。

五、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大学生属于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校贫困生又是其中数量较大、身份较特殊的群体, 这一群体的物质与精神状况不仅关系着他们的未来,也深刻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建设成为引导高校贫困生全面发展,研究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08-26)[2018-8-15].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48.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 [EB/OL].(2017-12-05)[2018-8-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吴刚,高留才.高校资助育人内涵的多维解读[J].教育探索,2013(08):13-15.

[5]吴刚,徐敏,朱志勇.就业能力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困境与应对思路[J].教育探索,2014(02):144-146.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三位一体新时代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