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明
摘 要: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的诗词文化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着。诗词文化作为一种“无用之用”,不仅影响着考试成绩,还悄无声息地关联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容忽视。此外,在高中阶段,教育部对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求不能局限于背诵,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提高赏析能力。因此,只有提高诗词教学,学生才能积累更多的诗词格律知识,提高内在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教学媒体;学习兴趣;反复朗读;韵律之美;诗词教学;创作情感
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闪烁了几千年,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不仅仅要学习西方文化,如:西方语言、西方文学、西方习俗等,更要学习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而且,单讲古典诗词一项,就可以提高学生较高的文化追求。所以,在诗词教学时应当应用一些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知识进而提升素养。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呢?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通过教学媒体,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韵律之美”、“通过了解背景,体会创作情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通过教学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沐浴在信息时代的春风下,学科资源变得密集化、精细化,对应着教材有许许多多的视频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对教材知识进行扩展,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即在课堂上如果能有效地应用这些资源,学生就能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诗词知识。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由于这是一首作者被贬湖北黄州时所作的词,笔触恢弘、内容丰富、情感激烈,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这首词并理解苏轼的创作情感,我采用了《三国演义》这个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剧,并借用多媒体播放了其中一个片段,在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下,魏、蜀、吴在赤壁作战,水上火箭四射,各国将士撕喊着,战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成片的战甲兵器都躺在了这里,江水还是一往无前地流淌着,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在视频结束之后,我问道学生:“关于赤壁战后的景象都在作者的脑海中一帧一阵地浮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和千古江山的无言对话,也是与过去众多豪杰的交流,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追问,那么他到底在追问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这首词。”可见,借助多媒体画面形象展示,再配之雄浑音乐与激情讲述,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欲望。总之,通过教学媒体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进而领会诗中的微妙情感。
二、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韵律之美
无论是诗经,还是民歌,与古诗词一样都有其独特的韵律。韵律在古詩词中存在的作用,不仅是方便人们朗诵和背诵,还产生了平仄之间奇妙的和谐之美。这种韵律之美沿袭了千年,直到现在,人们在作诗作曲的时候,依然要使用这种技能,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技能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大量朗读来提高语感进而培养出来。因此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要对诗词反复朗读,才能领会诗词的味道、韵律之美。
例如: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时,虽然只是陶渊明组诗作品的一篇,篇幅较长,属于古体诗,但是其中也是有韵律所在的,于是我让学生朗读原文,特别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之间的十六句诗,让他们明白这些都是上下对仗的,韵脚是“年”、“渊”、“田”、“间”、“前”、“烟”、“颠”、“闲”这八个字,韵母是“an”,上下对应的词语都是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的,有“狗吠”对“鸡鸣”;“暖暖”对“依依”;“羁鸟”对“池鱼”等等。总之,让学生在朗读期间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可以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通过了解背景,体会创作情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词在创作的时候肯定是“心有所想、志有所书”的,即作者借笔触来显示出自己的志向或情感。因此,为了了解诗词表达的情感,就要“溯其源,究其根”,从作者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等角度来赏析诗词,只有这样,才可更准确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目的,我组织学生课下自己借助网络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即:辛弃疾二十三岁的时候回到南方,一直不受重视,三年后提出了抗金策略,却一直没有得到上级重视及采纳,1174年,他被任命为“东安抚司参议官”,这个官员也没有给他很重要的职务,此时他已经回来九年之久,心中郁闷所以才要到处走走,观看祖国的河山,由此百感交集,并感叹时光易逝,自己一事无成,于是才写下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见,通过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让其懂得作者写这首词的真正目的,即情景交融之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豪放而又沉痛悲愤、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总之,在让学生学习诗词时,可以给他们讲解这首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进而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进而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来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毛贵贤.由“道”入“技”水到渠成——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8(26):58-59.
[2]李章姣.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