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筱 杨伟
摘 要:心理委员的建立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其选拔、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了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心理委员;现状;问题;思考
一、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心理委员队伍的优势
1.补充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
目前,高校的心理工作者数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根据刘朋、石磊和李国强、田密对陕西省和湖南省高校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老师和学生的比例在1:3000到1:10000之间,其中湖南省的平均比例为1:5000要高于陕西省1:6000。而对于国外来说,其师生配比到达了1:1000。高校心理老师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心理委员队伍的出现使得心理工作者的数量得到了及时、有效地补充,有力的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2.能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委员作为同伴,与大学生们一起学习和生活,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相比老师,能更加的接近学生,也能有效、及时地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能在第一时间的发现同学的异常行为,及时上报,能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3.能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因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需要担任此岗位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此心理委员需要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地涉猎心理学的知识,这样会在无形中带动班级、周围同学主动加入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大阵营。不仅有利于心理委员自身工作的开展,同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能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1]。
(二)心理委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选拔制度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选拔的方式都是教师指定,指定生活委员或其他班委来担任心理委员。另外,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委员这一职位没有明确的认识。部分学生仅仅想当班委,因其他班委的竞争比较大,就选择了竞争较小的心理委员。但由于选拔机制不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并没有特定标准去考核,造成学生思想上认识不清,肩负地责任也不明确,不能有效地筛查学生。有时候竞选出来的心理委员,并不适合其岗位,对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有很大的影响。
2.心理培训有待加强
班级心理委员都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从目前高校对心理委员培训的程度来看,数量和质量都堪忧,各高校对心理委员培训时间的较短,内容粗糙,技能性的培训更少,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因此,对班级的心理委员培训迫在眉睫。
3.管理制度不完善
班级心理委员自提出建立以来已有15年的时间了,但是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工作考核的方法,奖励机制不够强劲,缺乏专业的督导[2]。对于班级心理委员来说,工作考核和奖励机制是对自己工作成果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动力,如果考核和奖励机制不够完善的话,对心理委员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专业的督导对心理委员的成长至关重,但是目前就各高校的师资力量来看,建立起完善的专业的心理督导是很困难得。因此关于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还有待于完善。
二、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选拔制度
首先,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辅导员、班主任要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特点、职责等要详细地给本班级学生介绍。老师必须明白,选拔心理委员在一定程度要比选拔班长更专业、更严格。
其次,选拔程序要科学。第一,心理委员的报名方式建议是自我推荐、班级选举相结合的方式。第二,辅导员对报名的同学进行观察,面谈和审核。第三,可以对报名的同学进行心理测验。测试可以选择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卡特尔16PF以及气质类型等量表综合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胜任。遵循科学的选拔程序能有效选拔出有胜任力的心理委员,能使本班级的心理工作有效开展。
最后,心理委员最好保持连续性,在不得已情况下不要更换。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一次选拔结束后就不会再更改。经后期工作考核和班级同学反馈后,要及时撤换消极怠工,人岗不匹配的学生。
(二)进行系统培训
研究表明,對心理委员进行培训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有利于加深非专业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增强专业技能。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确保培训师的专业性和课时量。培训师一定要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储备,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部分学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如蜻蜓点水一般,只在第一次选拔结束后进行培训,内容较浅显。培训结束后,心理委员仍不清楚自己需要掌握的技能、职责。因此培训的课时量一定要得到保证,每个月最好有一到两次培训。第二,培训内容要系统、要全面。其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工作职责、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技能这四个方面[3]。第三,要定期开展督导。在督导中,心理委员可以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困惑向督导倾诉,督导可以给出专业的指导,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第四,培训形式要生动多样。目前高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多为传统的课堂传授。形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的理论性要大于实践性,效果甚微。因此,在培训中,可以采取如角色扮演、团体辅导、模拟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随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不断的提高,各高校也在不断的探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方案,心理委员制度则是其中一种。经调查研究发现心理委员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各学者也提出各种思考与建议。但是,心理委员的出现缓解了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压力,并有力的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作者简介:惠筱,(1988.07-),女,汉族,陕西延川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6月,延安大学辅导员研究课题,课题号:YD-fdygz-kt2018007。
参考文献
[1]陈瑜,桑志芹.高校心理委员专业能力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1):76-78.
[2]李剑锋.高校心理委员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和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3]黄晓芳.高校心理委员之有效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志,2018,26(04):63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