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路长
摘要:少数民族初中教育中优化德育教育路径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优化学校教育目标,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式。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师需立足德育教育在少数民族初中教育中的难点,发挥“立德树人”思想的教育指导作用积极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案例以及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德育成效,实现少数民族初中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大跃进。
关键词:少数民族初中教育;德育教育;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277
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优化教学指导路径作为提升德育教育质效的核心要素,是初中德育教师在现代教育领域中面临的全新的研究课题。新时代的教学指导路径需立足德育教育的意义探究,以解决传统少数民族初中教育的问题和不足为基本切入点,融合现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从而为初中德育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窗。
一、德育教育在少数民族初中教育中的难点分析
客观来说,德育教育在少数民族初中教育中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点,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会刻意忽略德育教育,虽然在少数民族初中教育中也会涉及德育,但大多数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学生只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乐于助人”“团结友爱”“无私奉献”是对的,但具体对在哪里?又如何去做?他们并不知道,形式化教学情况非常严重。
第二点,学生的思想品行难以量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难以评估,这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知道自己哪些做的好而哪些做的不好,是非观非常混乱,缺乏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从而削弱德育教育作用。
第三点,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响,容易养成“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自己没有主见,大家都说好的时候自己也跟着拍手叫好,但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他们根本不知道,也不想探究原因,这种学习方式一旦成为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其对德育的态度。
二、针对少数民族初中教育中德育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转换积极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本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理念已经成为了当代初中教育的三大主流教学理念。所谓“人本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所谓“创新教学”理念即转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立足学生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想要学,想学好”的心态积极对待德育,从而提升学习成效。
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例,教师要以上述三种教学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教师应发挥教学指导作用,围绕“环保”主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组织“小水滴的语言”活动,与自然对话,思考“小水滴”到底说了什么?“小水滴”的愿望是什么?其次,秉持“创新教学”理念,通过组织辩论赛、绘画比赛等方式点燃课堂教学气氛,大家围绕“环保”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思维。
(二)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推动德育教育进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传统德育教育方法相对简单、粗暴,缺乏可控性和灵活性。教师应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生活教学法(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知识时会参考现实生活经验,降低理解难度)、小组合作教学法(借助集体智慧优化个人学习思路和方法,取长补短的同时降低学习压力,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法(以多媒体素材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营造充满乐趣的教学环境)等。
以培养学生的家园情感为例,生活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可以联合应用。首先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甘孜州地区真实的地理環境,拍摄多组反映地区民族特色(根据班内学生所在的民族)和地区风景名胜(贡嘎山景区、海螺沟景区、田湾河景区)的照片,这样就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对导入材料的陌生感。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合作画出美丽的家乡,或是学习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的制作方法,从而唤起学生心底的家园情感,之后再以“如何爱护我们的家乡”为主题分组辩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民族家园情感。
(三)充分应用教学案例
应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全面详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案例,从而可以让案例深刻于学生心中,形成“条件反射”。此外,教学案例还需要具有极强的拓展性,即教师可由教学案例拓展很多其他的德育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认知。
以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为例,教师可选取的教学案例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但一定要让学生觉得可信。比如在用火用电安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小明在家因不慎用火而烧伤胳膊”“居民用火不慎而引燃整座居民楼”为例进行实例讲解,大家在看这些消息时,往往不会考虑消息的真实性,而会被火灾的场景所震撼,然后,教师就可以从案例入手,引导学会讨论“如何正确的用火用电”,拓展“生命安全教育”“法律常识和报警求助”等知识,积累生活安全常识,学会尊重、爱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
(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即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践行德育知识。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再以虚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生活,亲身做一做、练一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还能加深其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教学成效。
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为例,教师可以组织“民族情,我传递”活动,教师可以领着学生去周围的小区逛一逛,鼓励大家询问街上的路人,根据其所在民族为其送上祝福语,比如“扎西德勒”为藏语,“如利金婉”为傣族语,都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才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肯定是不敢的,但是在受到路人的夸张和肯定后,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继而更有信心和勇气参与活动,而在整个过程中,“我”和“路人”之间或许不同族,但相互问好、彼此关怀,体现出中国56个民族团结友好,这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悟“中国情,民族情”的深刻内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初中教育需在教学指导路径的辅助下才能不断优化德育教育过程,切实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初中德育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初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价值,从德育问题入手对症下药,从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案例以及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分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 曹宏. 少数民族地区中初中德育工作的难点与对策——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 中国民族教育, 2017, 000(011):47-48.
[2] 赛汗.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 中国民族博览, 2018, 000(020):90-91.
[3] 杨仁贵. 对民族地区中初中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 民族教育研究, 2018(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