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0-09-10 07:22冯志荣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0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历史

冯志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081

在整体的德育中包含道德情感、意志及道德知识教育,包含道德诸要素的整体性道德知识来源于历史和现实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我们现行的道德规范绝大部分是历史上人们制定、推行,并经长期检验确为符合道德终极标准而积淀下来的优良道德规范。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挖掘历史课程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学会做人,形成稳定内化的道德感。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就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能力。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历史教学的教师应该改做到:

1、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会做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做人的学生。

2、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行师”。一要“有识”,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能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了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缺一不可。而具备这一素质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用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教学技能传授知识,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历史课堂上善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那他就不会经历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主要是分析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史学家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史书撰述的场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面对捕杀以血酬国的抉择,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等典型范例,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三、利用历史文物、图片的欣赏来进行爱国教育。在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来介绍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欣赏环节来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欣赏敦煌、云冈、龙门这三大石窟艺术时,老师要介绍雕塑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集政治、人物、中外风俗,宗教信仰与艺术智慧于一身的结晶这些历史知识时候,应该多多宣传我国古代文明的先进性,让学生对祖国的过去有所了解和自豪感,促进爱国情绪。另外,如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等,感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抗击楼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崇高的民族气节,都能深深地感染学生。

四、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虽然是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自发的独立形成的对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及教科书表达形式的局限,其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片面或肤浅的。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我们每个学生所应有的。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初中生,往往会觉得发明、创新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只属于科学家的责任,殊不知创新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对此,在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创新人物的经历,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都可以创新。比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让学生了解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改良蒸汽机的瓦特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通过资料展示,发觉他们都只是普通的人,但是他们对我们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经常会产生疑问,勤于思考,會去探究,去实践,并坚持不懈,从而取得创新的成果,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六、通过历史伟人和事件教育,培养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形势下,该不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许多青少年思想深处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例,汉代文帝、景帝作为一国之君,能亲自下田耕作,能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穿布衣,食粗饭,使汉民风大变,以此扭转了汉初经济萧条、一片荒凉的局势,使汉朝迅速达到了民富国强的振兴;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苦朴素的奋斗,终于让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东方。在历史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图虚荣、不浮躁,不见异思迁,忠贞不渝地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将理想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历史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