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跃龙
摘要:《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基础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找到切实可行的训练策略。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构建高中体育课堂的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时期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要求体育教师要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不断调整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对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并积极落实改革方案,认真制定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们能够有兴趣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从而不断发展自身运动能力。
1 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运动实力
明确的教学目标使体育课堂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们的训练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会变得更加顺利。因此,在备课期间,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指示,对体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并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以及运动能力,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当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还要能够根据目标,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好课上的每分每秒,来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从而使高中体育课堂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比如在学习到《球类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看到教学主体是高一学生,高中学生的思维和动作协调性相对灵活,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的设计。同时,也要顺应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的要求,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比如:1.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提高脚背内侧、外侧踢球技术,初步学习助跑射门的基本技术;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训练,使90%的学生熟练掌握助跑射门的技术,发展灵敏、协调、速度、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体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顽强勇敢、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目标的引导下,教师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提升体育能力。
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体育技能指导
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就是对于学生们各种动作技能的训练指导,让学生们能够在正确的学习内容引导下,掌握科学高效的运动方法,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对此,教师要能够以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为教学原则,真正看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并对学生们进行体育技能指导,同时,还要能够将课堂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获得对课堂时间的掌控,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到《武术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们播放武术运动的视频内容,先让学生们根据视频中的动作,来进行初步学习,此过程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接着,在课上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们的动作进行具体指导,比如,上肢动作的指导:由抱拳姿势预备,右手握拳,贴耳向上冲拳,手臂伸直,不得弯曲;左手由拳变掌,向左平推,手臂与肩同高,手臂不得弯曲;右手由上向下砸,左手向上捧,汇合于小腹正前方,同时目视前方。2.马步的学习:双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内扣,臀部下蹲,身体不得前倾,也不得后仰。诸如此类的动作指导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提升运动技能,发展运动实力。
3 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为了有效提升学生们的体育精神,培育学生体育品格,教师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策略,使学生们能够在运动中得到锻炼,并且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品质。对此,教师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选择适合高中学生们的活动方案。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引入相关竞技比赛活动,在课上,教师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每组学生由运动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可以让学生们开展接力比赛活动,或者多人多足竞走比赛,在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斗志,促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比赛中,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们在团队比赛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运动实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们观看各种体育比赛,高中学生们对于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比赛的关注较多,定期开展赛事观看,能够帮助学生们了解更多体育动态,同时在观赛过程中,学习和了解体育明星身上的体育精神。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构建高质量的高中体育课堂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准确认识和了解到当下的教育动态,切实把握高中学生们的运动能力,并能够保持一种创新精神,积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们迸发对体育的兴趣,带领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效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雪刚.浅谈如何开展高中體育高效课堂的教学[J].新课程(下),2018(10).
[2] 刘美霜.高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神州,2017(21).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