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本文就培养预习习惯、创设课堂情境、加强师生互动进行探讨,旨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初中数学;营造氛围;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1 培养预习习惯,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课堂内容的习惯。有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却没有办法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甚至因为没有预习,当教师讲到比较复杂的地方时,学生难以理解,就更不能融入到课堂中。因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使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进而促进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
以《单项式除以单项式》为例。这一课的重点是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利用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学习这一章之前已经学习过有理数和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因此在学习《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独立的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尝试着练习,然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计算法则和在运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的时候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比如一般遇到幂数的时候会先计算出来,但是像这种公式如果先计算出来比较困难,应该怎么办。教师就学生的问题提出解答,并让学生自己出题和练习。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能力,也能够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2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适当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在学习的时候难以找到数学中的乐趣,因此在课堂上的表现不怎么积极。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数学中的乐趣,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
以《一次函数的应用》为例。这一课主要讲的是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建模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景:小明出门坐出租车,出租车的起步价是10元,里程数是3公里,超出3公里之后每增加1公里增加1.5元,超出6公里后每增加1公里增加2.25元。小明从家里到游乐园坐出租车花费了35元,小明家到游乐园一共多少公里。在这个情景中教师可以设计动漫的形式,当出租车行驶3公里之后动漫中显示出公里数,后面的公里数用问号代替。这种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出租车本身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因此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比较积极。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3 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加强师生互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难点,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以《放缩与相似形》为例。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要了解放缩运动,掌握相似图形的含义。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探究,活跃课堂氛围。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比如教师设计快问快答游戏,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提出问题,小组之间进行抢答,当学生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上的时候就要接受惩罚。像教师提出问题:“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是相似图形。”学生回答正確或错误,然后回答依据是什么。教师通过加强与学生互动,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勇敢的回答问题,最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挖掘数学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玲.对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气氛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学习,2016(01).
[2] 钱瑞敏.怎样培养活跃的初中数学课堂气氛[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6(12).
(作者单位:西林县民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