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磊
摘 要:数学核心素养是高中数學教学的灵魂。数学教师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在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例研究;高三复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构建了核心素养体系,给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大数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最终是在课堂上。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更应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该怎么做?
本文以高三一轮复习课《基本不等式》为例,对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做一点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过程
(一)要点梳理,回归本原
教师提前印发学案(包含基本不等式的符号表示,文字表示和几何解析等内容),上课前两分钟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教师发现几何解释是学生的难点,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推导。
点评:借助几何直观与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有助于直观想象素质培养。
展示基本不等式常见变形:
教师巡堂发现学生对不等式串的最左边一个理解困难,师生共同用两种方法证明!
点评:对公式的教学不仅仅要告知学生是什么,怎么用,还有探索其发现过程和证明其合理性,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
(二)刷“问题串”,唤醒知识
问题串1: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2)小题只有五个学生判断是对的,其余学生搞不清楚。本题不易说明,教师另举例说明:,显然不对,用图像说明
利用作图工具画出与图像,这两条曲线相切,切点为(1,2),从图像观察显然切点不是最小值点。提出疑问:为什么右边是定值时,就是它的最小值?因为这时的函数是常数函数,切点就是它的最小值点。这就是一定要凑乘积为定值的原因。
教师总结:求这种和式的最值问题我们要注意三点:①确保两个都是正数②寻求乘积是定值③验证等号是否成立。
点评: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要注意三点:一正二定三相等。本课例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设计问题串,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这三点,从而印象深刻,可极大减少出错率!很好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问题变式,突破考点
条件最值问题
教师请学生分享第(1)小题解法:有用基本不等式的;有根据式子就是具有轮换对称性,两个量相等时取最值;有作图法;有消元法等
点评:以上设计的问题串,通过变化条件、结论,在不改变原题本质基础上,丰富数学问题表现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学生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符合自身解题习惯的数学思维体系,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反思
(一)把解题视为数学建模过程,培育数学抽象与模型化的素养
数学建模需要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和一定的联想与想象能力,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时,应该考虑该问题可用学过的哪个知识来解决?从而联想具体有哪些解题途径,我们学过的各个模块知识,都是一个个的数学模型,某个问题经过抽象后若符合某个数学模型,就可以应用这个模型的知识来求解。
(二)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和掌握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紧密的联系
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同时又是数学三大基本思想。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其解决数学问题,成为一种习惯,内化为个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就成为了个人数学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祖希.访史宁中教授_谈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核心素养等问题[J].数学通报,2017,56(5):1-5
[2]金烨.基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J].教学之友,2016(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