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平 李丹 黄洁倩 何芹枝 薛涛
摘要:本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对云南省Y校和C校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首先表述了公费师范生招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目前公费师范生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之后在阐述云南省公费师范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人才规格异同、课程体系异同、人才培养规格的评价体系异同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其异同点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期有关部门和高校完善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英语公费师范生培养的规格,进而对云南省乡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英语公费师范生;培养方案;达成度
一、云南省公费师范生发展现状分析
就国家政策来看,2007年起,国家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施行免费师范生(2018年改称公费师范生,下文统称公费师范生)政策,各省也在此基础上依据本省教育发展情况陆续制定并试行相关的公费师范生政策。调查研究表明,公费师范生政策实施以来各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本省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云南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近几年开始招收公费师范生。相关研究表明,云南省公费师范生目前发展仍然面临众多困境和挑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空间。例如,相关学校或招生办公室对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宣传不到位;学生报考公费师范生时未了解清楚相关政策及详细要求,以致后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对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大多面向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主要针对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设置、教学技能的培养以及教学课程的设置等,其中涉及的新问题很多,从宏观的政策保障、微观的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体制,到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鲜有将省属公费师范生课程设置与地方公费师范生课程设范置相比较的研究。他们提出要依据能力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增强第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与中小学实际教学的契合度、优化第一和第二专业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等发展建议。
2017年起,云南省在Y校(在昆高校)以及C校(在地州高校)开始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力争为省内乡村学校持续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发展。其中,2017年,Y校开始培养初中英语“一专多能”教师,而C校从2018年起开始增设同类专业。但两所学校培养方案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师技能培训、才艺技能训练等方面,与Y校相比,C校培养方案存在知识和技能选择范围较窄、缺乏灵活变通、贯彻落实不够深入等问题。
研究发现,云南省关于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研究材料不多甚至几近于无,现有材料均指向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整体方向和发展趋势,并未明确提出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发展模式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研究采用比较方式分析云南省省州高校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异同基础上,呼吁通过专业人士对人才培养目标作合理定位指导有关学校在课程结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育实践等环节探索新的路径,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以实现学科整合及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改革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适应多种岗位职业需求的能力,为今后在乡村义务教育中发挥复合型人才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人才规格异同
两校的培养目标大体相同,均是要在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按照通识教育,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以英语学科为主修学科汉语言文学为兼修学科的一专多能初中教师,以期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乡村中小学教学需要和生活环境。
另外,两校对人才培养的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是相似的,都是从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身心发展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根据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和个人专长的倾向性等因素,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分析两所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首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岗位人才规格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中,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这一项在Y校并未达到要求,而且C校则开设了泰语和日语让学生自行选择;其次,对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方面,C校缺乏一定的实施力度,听力、阅读、语法等专业知识拓展不足;最后,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技能的培养方面,Y校提供的选择相对于C校来说,都较为丰富,但C校的人才规格在培养时更有利于管理实施。
三、课程体系异同
通过对比两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方面,Y校除设了英语主修汉语言兼修所需的基本课程外,还在大一阶段开设了高等数学、体育专项訓练(共两门课程,必修两门)、艺术专项训练(分为形体训练基础、钢琴伴奏、声乐演唱、舞蹈解剖学、音乐剧赏析、国标舞蹈、书法临摹与创作、历代书法赏析、篆刻、美术鉴赏、工艺美术、水墨画共十二门课程,任选三门选修),能够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的同时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但若学生任选三门均属同一艺术类别,则可能导致其他技能的欠缺。而C校则采用以老师主导,学生自主完成技能训练的方式开展艺术类技能训练(书法、唱歌、乐器、舞蹈、绘画、书法、手工、体育共八项,均为必修课程),具体实施则由二级学院牵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操教学,之后便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训练的方式进行技能学习,并在每年十一月以汇报晚会的形式进行考核。在此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学生的课业任务可能过于繁重,也有可能为了达到考核目标而忽略真正意义上的技能训练内涵。
(一)相较于非公费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选择
C校的第二外语选择范围仅有泰语、日语两个选项,且由于学生们的侧重点选择主要在日语,少数学生的泰语选择还得不到满足。2018级公费师范生在大三下学期才开设第二外语,开设时间较晚,而2019级公费师范生则在大一下学期就开始了第二外语的学习,但仅能学习日语课程。Y校作为在省会高校,虽然第二外语选择范围较广,但却没有为公费师范生开设二外课程。这一点上我们对比了两所学校的非公费的英语师范专业,在他们的培养方案里,二外是作为必修课程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以此来增强学生作为语言学习专业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是为今后学生的发展拓宽道路。
(二)培养方案有待优化
两所院校的培养方案都没有具体到一人一方案,个性化培养方案缺乏,导致集体选课单一化,不利于师范生的个人特性发展,亟需对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三)培养方案实施力度不够
C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听、说、读、写、译,分别设置有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短篇小说选读、公示语翻译入门、英语写作、经典英文影视赏析等。C校和Y校两所院校外国语学院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师范生都以英语为主修,汉语为兼修(Y校也有兼修历史和音乐的选择),最终获得一个英语师范专业学位证书的模式进行培养,教师教育类课程和第二课程设置占比都较为合理,但是,C校学生的专业英语四级和八级过级率都明显低于Y校,同时,C校教师资格证的获得人数也远比Y校的获得人数少。
在公费师范生培养方案尽可能完备、科学合理的情况下,过级率低、教师资格证获取人数少依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证明了公费师范生培养方案的实施力度不够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课程枯燥、学生的学习动力低,学风不正、学习态度不端正都会影响到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而同一政策下,在地州院校培养方案的实施力度显然要低于在省会院校培养方案的实施力度。
(四)第二课堂有待建设
积极建设课程外的第二课堂,提高实践能力,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是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教师教育的第二课堂、英语专业技能的第二课堂和第二专业的第二课堂都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励,比如参加外研社杯大赛、英语配音比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比赛,以增加公费师范生除理论知识外的实践经验,使英语公费师范生在实践中锤炼自我,提高自我。
(五)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由于公费师范生层次不一,大学的学习又主要以公费师范生的自觉性为主,如何提高课程效率、保证质量对师生均是挑战。大学教学要区别于传统教育,在做到公费师范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基本下,要注重培养公费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自我发展能力。
(六)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有岗有编的制度保障了在地州高校师资的来源,也带来了在地州高校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弊端。学生克服定向就業带来的不良学风,需要健全的淘汰—激励机制的督促,而在C和Y两校的培养方案中,淘汰仅限于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与毕业证、未获得足够学分。公费师范生的进入门槛低,淘汰—激励机制不完备,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我发展动力不足,这也是目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
综上,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所学校所开设的技能兼修课大相径庭,Y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以期毕业后能从事除所修专业以外的学科教学,但C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类技能,以期弥补定向县市艺术类教师的缺口。但两校在专业技能(即考证过级)方面均有待提升,专业能力(即自主习能力和英语教学研究能力)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评价体系异同
2017年起,Y校和C校开始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目标都是为各地乡村学校持续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发展,但Y校和C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校内教学资源的评价、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校内监督评价、学业成绩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评价和已就业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评价机制的不同必然导致为同一目标培养的师资在素质、技能、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最终导致基础教育受众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五、研究结论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同为培养云南省乡村英语基础教育师资的Y校和C校,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规格、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的不同,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进而导致乡村英语基础教育千差万别,致使乡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失去了教育资源的平等。呼吁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兼顾,组织专业人士对人才培养目标作合理定位,指导有关学校在课程结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育实践等环节进行认真规划,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以实现学科整合及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改革要求,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备适应我省乡村英语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教师,以期为国家乡村基础教育添砖添瓦。
参考文献:
[1]蔡华.公费师范生培养改革:现实、传统与超越[J].教师,2015,13:13-15.
[2]曹婧,马玉芳.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5:79-82.
[3]冯传书.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课程体系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8,4:106-114.
[4]林静,郑山明,乐伶俐.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现状及原因分析:基于永州市中小学教师短缺现状的调查[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7-71.
[5]王德洋,余哲锐.扎根乡土:探索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路径[J].中国农村教育,2020,7:42-43
[6]于伟军,宋亚菲,田心悦等.山东省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课程设置及影响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2:87-88.
[7]袁广林,袁鑫.我国公费教育制度的弊端与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8-10.
[8]赵俊.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研究综述及其对公费师范生教育研究的启示:基于对十年来文献的计量和内容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21:12-14.
[9]朱红.公费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制度设计[D]:[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
(楚雄师范学院 6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