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化工英语文本翻译的三维转换研究

2020-09-10 22:53洪娟曹侃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洪娟 曹侃

摘 要: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与国外的经济交流和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化工行业相关工作人员也会经常接触到各类化工资源和材料的英语文本,这对他们的专业英语素养,尤其是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化工英语译文,引起了众多化工技术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标准,结合实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分析化工英语文本翻译方法,以期对化工英语翻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化工英语;三维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139-02

基金项目:2017年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项目“安徽省化工企业外语环境需求调查与高职化工行业英语教学对策研究”(azjxh17159);安徽省2019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多模态视域下的芜湖市商业区语言景观研究”(SK2019A0847);2016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无机及分析化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2016mooc321)的部分研究成果。

化工英语文本是指包括一切论及化工技术的书面语,如化工相关著作、论文、手册、实验报告等。随着化学工程领域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对化工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英语翻译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化工英语翻译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涉及化工英语的特点、翻译标准、翻译技巧等方面。郭惠丽(2008)总结了化工英语文本在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并提出词类转换、增减词语、正反译和长难句的翻译方法。吴霜(2012)重點研究了化工英语中定语从句的五种翻译方法。罗婷(2016)和周玉红(2017)等人也借助实例,对化工英语翻译方法进行了补充性的研究。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以适应和选择原则为其核心思想,把翻译学纳入广阔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研究。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也有其生态环境。它包括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如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作者、读者、委托者等,这些因素是一个互联互动的整体[1]。翻译活动的本质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2]。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通过在生态翻译环境中不断地适应和选择,把源语文本放置到译语环境中,重新构建译语文本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达到译者与作者、原文与译文、译文与目标语文化、译者与读者以及译者互相平衡的效果[3]。

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翻译方法可以总结为“三维转换”方法,即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其中,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的是语言形式;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的是两种语言在文化内涵上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的是如何体现双语交际意图[4]。译者通过在这三个维度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得到最佳译文。

二、三维转换标准下的化工英语文本翻译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化工英语文本以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向读者阐述化工领域中的理论、技术、实验和现象,在词汇、语法和文体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译者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准确有效地传递原文的内容和思想。

(一)语言维的适应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重点在于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转换。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译语的语言形式诸如语言结构、词汇搭配等进行适应性转换。比如:英语注重“形合”,句子成分之间常需要通过关系词或连接词等外显形态来标记表明;而汉语注重“意合”,不受严谨的句法结构约束,也不需要形态变化,其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常是隐含的。

例1:A body in motion remains in motion at a constant speed in a straight line unless acted upon by an external force.

译文:没有外力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原句中运用了连接词unless,介词in、at、upon和by作为连接手段以使句子结构完整;而汉语则很少会使用介词这类联结成分,因此在翻译时可以省去不译。

例2:Drexler imagines that each of these assemblers is a micron-scale robot with nanoscopic manipulator arms that are capable of picking up individual atoms and sticking them together in any fashion programmed in its internal memory.

译文:德雷克斯设想,这种万能装配手都是微米大小的机器人,装有纳米尺寸的操作臂,可以抓起单个的原子,将它们按照内部存储器中程序设定的任何一种方式贴装在一起[5]。

化工英语句子中通常大量使用修饰语或从句,这些从句往往用引导词与主句和其他从句连接,看上去结构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而汉语表达方式则相对松散,喜欢用短句或者分句。在该句中,谓语动词“imagine”所引导的宾语从句里,用了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来步步深入介绍微米机器人的特点和用途。原句是一个长句,结构清晰,层层推进,但在翻译时却很难按照原文的结构直译,需要译者根据汉语习惯,将长句分成若干短小的句子来翻译,意思才能清晰明了。

例3:The resistance of the pipe to the flow of water through it depends upon the length of the pipe, the diameter of the pipe, and the feature of the inside walls(rough or smooth).

译文:水管对通过的水流的阻力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管道长度、管道直径、管道内壁的特性(粗糙或光滑)。

化工英语中有几个成分并列时,往往在汉译时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增加数词和量词,如“个”“者”“方面”“因素”等。该句中管道长度、管道直径和管道内壁的特性是并列的三个因素,尽管原文并没有类似于“elements”的单词,但在翻译时可以对这类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进行概括或总结。

(二)文化维的适应选择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重点是文化内涵的适应性转换。由于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在翻译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双语文化的不同内涵做出相应的适应性选择,更好地诠释不同的文化,以避免读者在理解上产生困扰。在一些化工英语的专业词汇中常能体现出英汉双语在文化上的不同,如构词方式为“大写字母+连字符+名词”的专业术语。

例4:单词I-bar/I-steel,O-ring,T-square,U-shaped magnet,twist-drill,etc.

英语中用“I”“O”“T”“U”等字母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种工具的形状,让人一目了然,但汉语中却没有这些对应的字母。在比较英汉语言之间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后,可以选择汉语中和这些字母形状很相似的汉字或词语进行翻译,把“I-bar/I-steel”译为“工字铁”“O-ring”译为“环形圈”“T-square”译为“丁字尺”“U-shaped magnet”译为“马蹄形磁铁”,而“twist-drill”也可以根据汉语中特有的概念译为“麻花钻”,形象贴切。

例5:The BBC has broadcast a highly enjoyable dramatization of this vision in an hour-long program named“Nanotopia”, as a part of the Horizon Series.

译文:英国广播公司把这个想法编成了1小时的喜剧节目,名叫“纳米托邦”,作为“新视野系列”节目的一部分播出[5]。

原句中令读者困惑的是“Nanotopia”这个单词,要想翻译好这个词,就必须了解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topia” 起源于“Utopia”(乌托邦),意即“理想国”。“Nanotopia”在原文中指的是理想中的纳米技术世界,可以翻译为“纳米理想国”或者“纳米托邦”。如果对源语文化不了解,就不能理解“Nanotopia”的内涵,也无法向读者准确传递其意义。

与此类似,Bengt Nordén 教授在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奖演说中,高度赞扬了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称他们具有“serendipity”。这个单词起源于Serendip(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三位王子出外历练的故事,他们一路上意外发现了很多他们并没有去寻求但很珍贵的东西。“serendipity”一词后来便用以指具有“意外发现有价值事物的本领”。结合导电聚合物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又是三位科学家联合进行研究才获得了最终成果,使得这个单词非常巧妙贴切地赞美了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翻译时需要很好地阐述并传递它隐含的文化内涵。

(三)交际维的适应选择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重点关注的是交际意图的实现,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上述的两个维度,还要关注交际层面。化工英语文本的翻译本质上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译者要理解源语中所包含的交际意图,从而做出相应的适应性选择,以保证交际意图顺利得以传达。某些化工与环保方面的宣传标语常带有强烈的要求或警示意图。如“Keep it clean, keep it green”这条英文标语, 原句使用了尾韵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green”一詞让人联想到绿色、植物、环保,在翻译时,不需要一一对应,可以直接将“注意清洁环保”的意图传达给读者。

例6:Action is equal to reaction, but it is acts in a contrary direction [6].

这个句子如果按照原文的结构和字面上的意思,得到的译文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但它向着相反的方向作用”。虽然在对原文的理解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很难理解,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意图。如果跳出原文形式的束缚,用适应读者的方式来表达,可将原文译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样更易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

三、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着眼于整体,认为翻译活动的实质是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这为化工英语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化工英语文本翻译中,通过“三维转换”的方法,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素,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可以得到准确规范的高质量译文,从而保障化工知识和技术的传达以及经济与学术的顺利交流。

参考文献:

[1]黄蔚.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医药专利翻译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82-84+87.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3]陈怡飞.生态翻译学对科技翻译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1):142-14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5]教育部《化工英语》教材编写组.化工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杨春华,陈刚.化工专业英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