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红梅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在应用性和工具性方面都偏离了教学目标。文章分析了偏离目标的原因,指出改变这种偏离必须做到突出专门用途英语和实施生成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目标;生成性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主体事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且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实施”[1]。
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偏离
随着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逐年提高, 目前大学英语语言学习需求已经从学习英语向用英语学习转变, 语言功能由知识化向工具性转变。然而, 现有大学英语教学的滞后性已严重偏离了现实需求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1.1偏离了应用性
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范式囿于“基础范式”, 偏离了应用性教学目标, 其沉疴在于远离目标职业需求, 因而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调查表明, 全国范围能熟练运用外语和专业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的人才仅2 000名左右, 熟知WTO规则和相关国际法、国际贸易法的律师更是少之又少。
1.2偏离了工具性
一直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都强调语言的应用性, 提出用语言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注重语言的工具性。但是, 现有教学实践中, 应试教育的痕迹明显, 大学英语教学侧重语言要素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育, 因而注重基础英语的学习, 忽略了语言的工具性, 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 忽略了科学素养的引导。
一方面,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了大学生不断“刷分”的游戏, 另一方面, 却成了主管部门弃之可惜的“鸡肋”。调查表明, 超过1/3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提高英语考试 (如四六级、专四、专八、考研、托福等) 的应试能力已经成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知识化教学的顽疾在其教学内容上的体现是, 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均采用以“基础范式”为核心内容的同质化教学材料, 这种以语言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思维对语言服务优势学科、优势行业的功能的关注严重不足, 因而大大压缩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空间, 严重偏离了语言工具性的轨道。
2.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偏离的原因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偏离了其应用性和工具性, 对国家、社会、市场需求的敏感度滞后, 其原因可以从内化的应试“本能”和有限的转变空间两方面来分析。
2.1内化的应试“本能”
应试教育由来已久, 根深蒂固。从小学开始, 应试型教学就一直是中国学生学业生涯的主旋律;到了中学阶段, 特别是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 应试教育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最突出的表现是猜题、押题, 搞题海战术;到了大学阶段, 由于惯性思维, 应试型英语教学已经内化为一种“本能”, 语言学习的动力更多地源于且依赖于应试的需要。大学英语教育本应取向应用型教学, 但是在四六级、考研及其他英语等级考试的高热度下, 这种应试“本能”反而再一次被加固。
2.2有限的转变空间
大学英语教学转变空间的有限性源于应用性的纲领性文件与应试性的教学实践之间, 以及目前语言学习需求与目标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目标职业需求是动态的、及时的, 而目前语言学习需求在对接时表现出滞后性和相对静止性。大学英语教学语境是多年沉淀的结果, 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师资的培育、教学设备的配备、教学材料的开发、教学平台的建设等方面的转变尚未跟上“一带一路”的需求步伐。教学环节和教学环境的更新, 尤其是立体化、学科化、行业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材料的开发还需要一定的时空自由。再者, 作为最活跃的教學因子的教师, 其困境表征为课堂教学内容与科研内容的不一致性, 教师教的是语言技能的培养, 研究的可以是英美文学、理论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的语言性倾向和教学的技能化操作, 与社会需求的学科化、行业化之间的矛盾限制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变空间。
3.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路径
3.1突出专门用途英语
近年来,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围绕“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展开争论, 并由此分化出了两大阵营:“替代派”和“互补派”。通用英语讲求语言的基础性, 注重语言要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专门用途英语强调语言在学科领域内的应用, 注重通过语言获取学科化专业知识的工具性特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缺乏应用环境的引导, 教育产品必定难以胜任目标职业需求。“一带一路”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优势产业走向世界, 行业的国际化推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要求也越来越高。
无论是“替代派”还是“互补派”, 都肯定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要在通用英语长期占据教学主导地位产生的惯性和影响中有效开展, 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加大其课程的比重, 以保障教学转变的实施空间。另外, 增设专门用途英语考试的类型也是有效引导大学英语转向的有效手段。虽然我国的英语考试类别不少, 但这些英语考试都千篇一律的属于通用英语考试。相比于基础类英语考试, 行业类英语考试的种类缺失。然而, 市场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迅速增长, 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综合性语言能力考试和行业类语言考试。目前学习需求与目标职业需求间存在巨大的矛盾, 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朝着专门用途英语方向迈进。
3.2实施生成性教学模式
“现代外语教学秉承后现代主义倡导的生成性, 把教学理解成动态的创生性构建过程, 即讲求教育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以创生性思维指导教学,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引导学生摆脱应试的“本能”, 把学生从被动、机械、封闭的语言学习中拯救出来, 改变当前英语“活到老, 学到老, 就是用不了”的窘境。“一带一路”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学科语言”的复合型人才, 这不仅要求有扎实的语言基础, 还要求有用语言获取学科化与行业化知识的能力。这一要求在教学模式上表现为个性化教学, 注重语言知识的学科化、行业化的推进。
总之, 要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和教学的应用性, 必须坚持专门用途英语的改革方向, 实施生成性教学模式, 走语言教师学科化培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松岩;邹玮.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特点及策略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