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杨阳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在不断探究改革与发展之路,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依据,需要教师找到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发展方向的教学设计方法,以保障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本文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为例,分析了教学设计方案,并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促进化学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助力课改的实施与落实.
关键词:教学设计;反思;高中化学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章节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是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方法,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掌握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钠的还原性以及钠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后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知识补丁”,可以让学生在感性材料的认知中学会从化学现象看透本质,能够从宏观化学实验看到化学微观世界,从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观念,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助于高中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
1.话题引入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化学反应,那么钠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时,是否也会出现与上述化学反应同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让学生通过类比模型理论在比较与思考中制造认知冲突,在认知冲突的驱动下主动探究实验,实现新知的建构.】
2.探究钠的性质
实验探究一:开展演示实验,Na+CuSO4溶液?引领学生通过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反应原因猜测,启发学生从元素守恒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钠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演示实验中,借助此实验使学生的认知冲突更加强烈,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思考,希望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打破认知冲突,寻找正确的答案,培养了高中生的证据意识.】
实验探究二:开展探究实验,Na+H2O?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钠与水溶液反应的实验方案,合作探究钠与水接触后的反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组内成员讨论的方式总结出钠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操作、展示、观察与探究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科学探究意识,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
实验探究三:
组织动手操作实验,给每个小组分一块钠,用刀切开,感受钠的硬度,观察钠在空气中的变化,纠正学生之前认为钠是灰色固体的错误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钠的物理性质,修正以往的错误认知.】
实验探究四:
再次组织演示实验,Na+O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在不同条件下钠的化学反应生成物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同一物质的化学反应会因为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导致化学反应生成物的不同.】
3.感悟钠的通途
组织Na2O2+H2O?的演示实验,在此演示实验中介绍过氧化钠,进一步了解钠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钠燃烧的变化、产物,理解过氧化钠的产生与用途,通过Na与O2的反应感悟Na与S的反应及其所形成的最具潜力的电池,让学生看到钠电池未来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该实验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性质决定用途”,不仅掌握钠的用途,更加体会到化学的创造美,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对世界的贡献.】
4.理解钠的保存
介绍实验室中钠的保存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播放2015年天津某工厂爆炸的新闻,引发学生思考“钠为什么燃烧?钠燃烧后采用什么方法扑灭?”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让学生的化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反思
1.以学情为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关注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以新知理解为目标,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对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般金属知识、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已经具备了简单的理解,并已经了解了金属具有导电、导热、延展性的特点,在高中阶段物质的分类中也了解到了钠属于金属,金属可以与非金属反应,也可以和酸、盐类物质发生反应.以学情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设计,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便于学生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给学生以“沃土”
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加需要注重文化品质的培养,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以“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引入,建立了化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融合了学生的知识规律与文化逻辑线索,让学生认识到了化学的多样化,“活”化了化学知识,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的化学知识“生长”.
3.给学生以思想
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教师充分利用了化学实验的价值,通过化学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的组织与实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探索的机会.但是,整个过程缺乏恰当的、适度的问题引导,教师给学生自主构建过多的空间,会让学生在迷茫时无法找到出口,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教师应在化学教学设计中掌握有效提问的艺术,以问题的巧妙设计引发学生思考,适时抛出问题,如:(1)你在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2)尝试猜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如何证明你的猜测?(4)通过以上的几个实验,你发现钠有哪些物理性质?又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层层深度的问题提出,引领学生对金属钠的深度理解,帮助学生在观察、假设、验证、归纳总结中实现“知”到“行”的学习方式转变.
4.给学生以力量
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教师设计了钠的性质、用途与保存方式的探究内容,但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缺少了零碎化知识的整体化梳理,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零散、理解程度肤浅.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利用思维导图,在各个探究环节结束之后,引领学生对钠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等关系进行梳理,构建金属钠的学习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构建与逐渐完善中,生成良性发展的力量.
新课程改革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力、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发现”、“问题”引领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让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想学”、“学会”、“会学”到“坚持学”的逐渐转变,以此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烨,孙天山.“置疑、设问、对话”高阶思维教学的策略研究——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02):52-53.
[2]孙楠,陈凯等.金属钠实验改进与教学创新评述——基于2016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作品[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02):18-19.
[責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