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中明确规定,初中平均每周要开设有关于综合实践的课程。初中阶段物理是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一扇开启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现象探究的大门。所以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来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并能确保学生能够将物理知识实际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本文从综合实践课程对物理教学的意义出发,探究了初中物理开展综合实践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并且初中物理的教学也应该是充满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物理教学内容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动力。
1 综合实践课程对物理教学的意义
1.1 突出学生地位
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来说,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但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控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知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因此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但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加入,为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始尊重学生地主题地位,认识课堂的主导权要交还到学生的手中。学生在综合实践的物理学习过程当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实践过程,积极展开各种物理实验,从而为初中物理教学增添活力。
1.2 注重学生体验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虽然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卷面成绩,但是对于物理知识的感悟是不足的。他们只是死记硬背了教师不知道任务,并没有根据物理实践去感悟物理知识。在综合实践课程当中,学生将会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模式,转变为主动进行知识的体验。
2 初中物理开展综合实践的教学策略
2.1 学科互动,综合教学
物理是学生在八年级接触到的一门学科,但是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科当中都会涉及到一些物理现象。很多学生并没有注意这些现象。因此教师就可以采用跨学科的手段,来进行物理知识的综合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到的一首古诗。其中就包含了物理学科当中的“声音的产生”知识。教师就可以借助这首古诗,引导学生在下雨天,倾听雨水落下的声音,发现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与地面产生的震动所发出的声音。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和物理知識的综合性学习。
2.2 调查记录,自主发现
很多物理智慧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初中生就缺少了一双发现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眼睛。并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进行了太多的干预,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自主性。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加减少对学生的干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与“电”相关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的电器进行调查,发现自家家中家用电器上的能效标识,并进行记录,从而发现家用电器的耗电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街进行引导,并没有规定学生必须去调查哪些电器,从而给予学生自主调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3 针对细节,开展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性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教师单凭自己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清楚地理解,需要通过实践的辅助,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针对这样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实践,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体验学习。
例如在进行《压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购买一些真空袋和抽气泵。真空袋是现在学生家庭进行衣物收集的好帮手。教师可以在真空袋中装入一个大被子,然后用抽气泵,抽调袋子中的空气,改变袋子内外的压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被子,在压强的作用下变长了薄薄的一片。从而更加形象具体的使学生感受到流体压强的存在。
2.4 用于生活,生成发明
物理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输出,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例如学习了“电阻”“电压”“电磁”等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小电扇的发明。在学生发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物理知识进行复习,还能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制作出能够服务于我们生活的小发明,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3 结语
物理的教学单一的依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结合综合实践,展开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现象,发现物理学科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展开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许洪峰.如何开展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J].湖南中学物理,2017(11).
[2] 庄林荣.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苏州大学,2016.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