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10 07:23余健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课程是专业教学的载体,更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传播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专业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互联网+”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如何科学提炼专业文化元素,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革命红色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跨界创新课程文化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兴趣,达成专业课程文化育人目标,一直是职教人探索的问题。本文就“互联网+”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浅谈一些经验。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总书记指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书记讲话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教学的载体,是专业教育智慧的结晶,更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从“教学供给”向“课程供给”转变的重要保证。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精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精准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创新课程文化建设,优化课程文化内容,科学建构时代认同、学生心灵内需的旅游专业课程文化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意识、国际视野能够担当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职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关键任务,更是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的焦点。本文以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为案例,浅谈“互联网+”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跨界组织一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科学课程文化建设规划

总书记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于个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于国家,师者,是百年大计的基石。这份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肩负的是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托起的是历史与未来的希望。”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职业教育基础宽厚、人文视野高远、专业素养厚实、精于课程文化建设的懂专业、善合作、熟悉产业生产或服务过程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文化建设基石,以安徽省级旅游专业名师工作坊、安徽省中职专业带头人名师工作室和六安市旅游专业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借助于集团优势,跨界组成一支由行业企业高管、高职院校教授和学校一线骨干教师参与的名师共同体,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基准,精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专业实情和学生个性特征,基于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文件精神,明确责任和义务,分工合理,保证课程文化建设合作团队工作高效。课程负责人精准团队个性特长负责人员调配,保证课程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并确保课程文化建设方向,落实“三教改革”方略;专家负责课程文化建设理念,把握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及课程文化建设的实时性、现代性;行业专家、企业高管负责课程建设对接生产或服务过程,彼此交流,共同商榷专业课程文化建设目标,科学课程文化建设规划。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精研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课程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文化建设

创新课程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育人,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文化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基于学生认知规律,重构课程结构,序化教学教学、实训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精准学生个性,科学建构旅游专业学生乐学的课程文化体系。

(一)创新课程文化队伍建设,科学制定网络交流时间

教师的闲暇时间除了假期时间外,具有规律性和不可调配性,程建设团队必须借助于網络信息技术确定网上交流时间和课程建设碰头会时间、地点,以此拓宽交流时空,确保课程文化建设团队个体的理性思考通过集体交流、重熔再生。

(二)科学分析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学情,理清人才培养方向,使课程文化建设接地气

课程文化建设团队唯有明晰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精准学情,理清课程文化建设目的,才能保证课程文化精准学生个性特长,确保课程文化这种精神产品的育人效果。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基于办学条件、学情和校企合作共同体及市场人才供给侧特点,通过调研、分析、论证,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职业标准而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计划,来自行业企业高管、高职院校教授和中等职业学校一线教学骨干教师所组成的课程文化建设团队,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导航,结合自己对人才培养的理解,精准学情,彼此交流,保证旅游专业校本课程文化建设接地气,达成旅游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三)跨界思考课程文化建设,重构课程文化内容

课程开发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科学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指导。

1、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共建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利于课程文化对接行业企业文化,利于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利于学生准确了解企业文化,了解行业企业服务过程,更是实现课程文化与企业文化交融育人的重要基础。课程建设团队要具有校企共建课程的观念,深入企业行业一线,与企业行业一线工作人员和高管一起,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明确相关课程文化、课程内容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分解相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诊断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标准,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统筹协调中职课程文化内容,科学专业文化知识和文化元素选择,建构与职业能力标准层级要求相对应的课程文化内容与行业服务过程相衔接,达成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交互育人的目的。

2、科学中高职课程文化衔接路径,层递开发课程

在中高职衔接诸多要素中,课程衔接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文化衔接是关键,其他要素衔接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依托集团优势,以满足区域产业的发展文化需求为根本,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加强中高职一线教师交流,深度研习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课程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标准,层级中高职人才培养专业文化素养相互关系,梯次设定目标。具体方案:

第一:对接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精准岗位实际需求,分析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理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文化素养,梯次文化知识技能结构,避免课程文化内容的重复性,保证中高职课程文化内容具有层次性。

第二:精准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分析区域旅游行业企业人才文化素养需求层次,明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精准学情,科学课程文化内容与旅游行业服务过程对接、进一步强化中高职课程文化有效衔接。

三、科学专业文化元素,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技术,增强课程活力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专业建设的核心。在旅游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植入文化元素,创新课程文化内涵,是课程改革的生命,更是培养旅游业合格人才的关键。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关照、感悟、享受和再造,进而影响其审美情趣。

(一)精研国家规划教材,提炼文化素材

校本课程是一部具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学生学情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课程的文化素材一部分来自于现行教科书,既课程文化元素来源的“脚本”,唯有精研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三教改革”文件精神,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照现行教本,科学整合教材专业文化元素,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养成习惯,充分考虑学生实情,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科学整合、重构课程的文化结构,序化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技术,建构旅游专业学生精神世界内需的课程文化内容,是课程文化改革的关键,也是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的生命。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大多都是隐性的,例如,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在讲述旅游资源分布时,只是对现有资源分布的简单描述,缺乏对客体丰富的文化价值的渲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灵没有受到旅游客体文化的启迪和浸润,没有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枯燥干瘪、寡淡无味,许多学生毕业进入职界后,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无法根据现有的景观进行文化遣词造句,而使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没有出现序幕、高潮、结束等韵律,极大地影响旅游主体的审美活动。所以,精研教材,充分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提炼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素材,强化课程文化元素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抽象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直击学生的感官视觉,增强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创新课程内容,序化课程文化结构,修炼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为社会输送合格旅游行业人才的重中之重。

(二)吸收企业文化元素,构建校企文化交互育人的课程体系

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心中必定拥有对自然、对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怀着敬畏和崇敬之情。在旅游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科学植入企业文化元素,模拟旅游活动过程建构文化育人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润泽和砥砺,唤醒专业文化自觉,了解文化在旅游主体观赏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企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的认同性和积极性,有目的培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自觉性。

1、借助于“互联网+”,模拟旅游活动过程,科学植入景点解说,培养学生语言素养

语言是旅游从业者与旅游主体进行表情达意和交流对话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流利而富有磁性的语言,能拉近从业者与旅游主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保持愉悦心情,消除疲劳,更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说好母语、说好普通话,是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美而又动听的普通话,不仅能够使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心灵受到大自然的荡涤和传统文化的熏染,而且会使旅游主体身体和精神处于忘我的境地,达成享受自然、文化景观和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把景点解说植入课程中,通过“互联网+”使学生基于旅游活动过程体会母语音频语调,帮助学生了解母语深奥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母语的激情,借助于校园网,通过移动数据终端设备,使学生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情感交流能力,参悟怎样说好母语,怎样学好母语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

2、整合专业文化元素,培养专业文化素养

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旅游行业企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行业,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化基本素养和丰盈的精神世界,而且要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文化表达能力。学生专业文化的涵育必须有赖于旅游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基于旅游活动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课程建设精选符合学生实情的专业文化知识,以校企合作共赢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行业旅游实践活动为平台,理实一体,模拟旅游活动过程科学嵌入专业文化元素,精准课程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的对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使学生领悟有形或无形的企业文化,达成校企文化交互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达成爱岗、敬业、崇德、强技的思想品德。

3、理实一体,科学建构课程文化仿真模拟教与学课程知识体系

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内涵建设,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思想世界有所触动,肯定离不开精神体验,模拟行业企业旅游活动过程,以项目为载体,基于任务驱动,强化教学软件——“互联网+”建设,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学中做、做中学”体验课程文化,感悟企业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课程文化的积极性,达成修身、养性,提高专业文化素养。

4、科学建构企业实践活动平台,序化学生工作体验机制

专业课程建设离不开仿真模拟,但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的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不能直接感悟真实的企业服务理念,所以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结合学生实情和企业生产服务过程,科学制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期间学习企业生产服务的任务单,使学生在深入企业期间有目的学习企业生产技能,了解企业的理念、价值取向、管理方式、行为规范、职业意识、敬业精神等,凝练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水平,促进学生专业文化觉醒,健康学生精神成长路径。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时时完善,动态评价

课程建设的时效性,最终要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精神世界的丰盈程度以及就业岗位生产技术人员的反馈意见。课程文化的育人效果需要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课程育人的有效性,也才能最大化地發挥课程文化的育人效果。为此,科学课程文化建设专家、企业高端和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家长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课程文化建设评价小组,借助于移动终端,从定性到定量,改革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立体的课程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专业团队创新建构课程文化资源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方便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反复学习,充分发挥课程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核心概念和一些要求,掌握却难以理解的技能,如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激发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没有听懂或没有明白的知识和技能可自主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再观摩、演练、学习,提高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借助于网络平台为课程文化建设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加强师生交流研讨,跨界思考课程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意见和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见解,时时对课程文化建设进行更新或再创造,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工作,强化教研重心下移,丰富课程文化资源,使课程教学接地气。

总之,一种课程只有达到学生层面时依然理想,才是真正理想的课程[1]。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旅游专业课程文化建设团队,加强交流,对接区域产业,统筹规划专业;有利于面向区域职业岗位群,梯次设定课程文化建设目标;利于课程建设队伍加强交流,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层次开发课程;利于对接生产或服务过程,层次分解教学,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文化育人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载《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4日。

作者简介:

余健(1992.05-),男,汉族,籍贯:六安霍邱人,职称:助理讲师,学历:本科,主要从事烹饪与营养教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互联网+互联网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