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亦聪
【摘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设计问题,做到面向学生、遵逻辑、循规律、适时设问、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
【关键词】 设计;层次性;逻辑性;艺术
“不愤不启,不启不发。”教育家孔子说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下,一个会设问的教师会使她的课堂教学活动高潮迭起。
一、设问要面向全体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包容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诱发学生探知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地、充分地发展。
要使学生在课堂里有所学得,需调动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给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明确清晰地设计一系列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的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设问要有层次性、逻辑性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符合小孩子对知识认知能力与思维发展特点。问题应有层次性、逻辑性、灵巧性,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才体现出来。教学中学生遇到在难度大的知识时,学习起来会有难度,这就需要老师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符合大部分学生理解的小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会省力很多。在分析综合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弄清题意,并且可以逐步训练学生自己掌握分解问题的方法。如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三角形内角和》,1.先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量。
2.再拼一拼。3.最后撕一撕。4.学生总结交流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360度。通过让学生进行相应练习后,老師立刻向全体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大少不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度?一个大的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后每个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老师的这种富有巧妙性、趣味性的设问,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设问要讲究适时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知识的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适时设问。
1.教学中要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加深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如六年级《圆的面积》教学上,利用教具把个圆展开,把它揍成一个长方形(近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与圆的关系,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一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设问:(1)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长与宽有什么关系?
2.新、旧知识它们之间通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处巧妙设计问题,能让学生顺利理解新知、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圆锥体积》教学后,老师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体积间的关系:(1)等底等高,是它们的前提吗吗?(2)底和高都相等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是怎样?(3)如果圆柱体与圆锥体的高和体积一样,它们的底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提出,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处促其有疑,产生极大的触动,学生的思维立即调动起来,纷纷讲述自己的意见,展开了激烈讨论。在这过程中引起的变化,从而加强了对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3.教材中会有很多形式接近,容易混淆的、联系紧密的概念、计算公式等。如《三角形的分类》,问:怎样分?根据是什么?设计以下问题(1)按角分,可以分成什么三角形?(2)按边分,又可以分成什么三角形?能帮助学生对两种不同分法的比较,加深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角类型。
四、设问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简洁明了,学生能够有内容可答的,甚至是可以引起争鸣的,以达到老师提问的目的。问题必须提到教学的重难点里,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判断性的设问不宜太多,否则易出现学生思维简单化的倾向,应适当安排猜想、假设或分析、概括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完善的回答,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层次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提出学生容易、经常会犯的难点,师生一起分析、纠正错误,加深学生理解知识。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如果提问不明确,不具体,学生回答没有达到老师的提问意图,教学效果不好。如果这样设问的:1.为什么要乘2?为什么算少一个面?老师这样设计问题,既明确自己又问关键所处,又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羽云等.实用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小学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东城街道黄岗小学 广东 肇庆 5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