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在五全育人中的作用

2020-09-10 00:07王洪军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人才培养

摘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应用型高校建设,加强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要求项目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真正转型,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在要求,在“应用”上下足功夫,研透“应用”、做出“应用”、做好“应用”、做足“应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本科高校;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面向地方为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重在“应用”。“应用”包含“应”和“用”两个维度,“应”有三个应:即“适应、对应、回应”;“用”有三用:即“学校想用、教师善用、学生好用”。

(一)转型发展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转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高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也明确将应用型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类型纳入院校设置工作当中。

(二)构建配套制度体系,推动高校转型改革迈向纵深

一是健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各地落实《“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积极推进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探索建立不同类型高校拨款标准、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制度,构建有利于各类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二是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三是面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应用型高校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三)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动试点高校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更为普遍,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很多高校面向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重要领域,与行业企业共建了一批战略性新兴学科专业的产教融合项目, 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开展校企合作。这些项目以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为特征,推动了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内部治理结构的再造,  在培养国家急需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成为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改革“试验田”。

在各地各部门的支持下,在高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增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广泛推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水平显著增强。

二、转型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内涵是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根据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总体要求,确定能反映学校自身定位、学校自身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教育部多措并举,引导和推动转型发展向政策保障、深度转型、示范引领上迈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呈现良好势头。

(一)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需求,通过招生计划的增量倾斜、存量调整,支持转型高校及时科学调整专业布局,扩大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招生,对非优势、特色专业实施暂缓招生、限期改造。很多高校对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进行优化整合,打造了若干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集群。

(二)建构实践性的教学体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学是育人的基本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好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把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构起实践性的教学体系,实现全方位实践育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实践育人,必须建构起实践性的教学体系。鼓励教师更多地开发综合性、创新性实践实验,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实践实验开发中,让学生更多地开展自主实践实验,使学生在实践实验中领悟理论、运用理论,培养理论应用能力。

(三)全方位推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国家推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融入社会(区域)发展,使学校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融合,促进学校建立开放合作的辦学机制;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快速地响应产业、行业发展变化,根据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人才需求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实现协同育人,和行业企业共享资源;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教师,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平台,使学校得以在真实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情景中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领悟理论、运用理论,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双赢。

(四)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高等学校有三个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要突出服务社会的职能,但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服务当今社会的能力,还要给予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快速地推动着知识的更新,学生在校学习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带来多元的价值取向。学生如何在这多元、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把握自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教会他们学会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教会他们学会包容、尊重、协作、责任、判断、选择,学会面对成功、面对挫折。

(五)加强校园应用技术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引入和加强应用技术文化、企业文化、技术创新文化,让师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增强动力。与此同时,在学校精神的凝练方面也要彰显技术文化,将这种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中,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和发展道路。

三、牢固树立“五全育人”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全心育人,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全心育人即把整个心都投入到育人工作中,用一颗真心赢得学生的信赖,用一颗诚心赢得学生的尊敬,用一颗爱心赢得学生的喜爱。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不能半心半意,更不能虚心假意,一定要全心全意,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

(二)全员育人,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学、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高校每一个教职工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要高度重视全员育人,努力做到人人参与其中,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以师为先的理念,强化管理育人意识,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内练素质,外塑形象。要把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就业等问题作为本职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三)全程育人,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程育人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的全程育人指大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受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每个环节的育人工作,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而现在针对“90后”大学生的全程育人,不仅包括在校期间的整个育人过程,而且包括入学前的准大学生教育和毕业后的再教育过程。精心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区别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进行针对性教育,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四)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进步。”这就是说,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当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为重要,要自觉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简言之,教师要教书育人,职员要管理育人,职工要服务育人,彻底改变重业务、轻思想,重物质、轻道德,重教书、轻育人,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要进一步建立学校各门课程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进一步强化管理服务意识,齐抓共管,切实解决大学生所想、所学、所需、所盼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协调社会各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统一。

(五)全媒育人,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性

现在是一个全媒育人时代,“全媒’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高校要重视全媒育人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贴近性。

四、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能性

(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校园当中,学生社团是一个新鲜的集体,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创建自己的社团,或者加入同一兴趣爱好的社团。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大学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和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大学生成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在校学生的社团组织及其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以社团活动为基础的高校社团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活动迅速发展,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首选,以社团活动为基础的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 高校社团活动与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高校社团活动与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主要作用有:导向作用、素质完善作用和社会化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当前高校社团活动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其作用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五、发挥社团在五全育人中的作用探讨

(一)训练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此过程中,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是主阵地。学生通过第一课堂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它需要运用、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而加入某一类学生社团尤其是学术科技类、专业类学生社团,通过亲身参与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能使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检验和巩固,可以较好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发现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返回到第一课堂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完善,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将来较快适应专业技术工作要求、立足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许多高校在积极扶持专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大力开展专业文化活动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拓展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

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不仅要具备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有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等较多类别,每一大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种类数量繁多的学生社团对于青年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其次,社团的成员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在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一个学生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成员受益匪浅;再次,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其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拓展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塑造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品质

青年学生即将面临的首要人生课题就是能与他人、群体建立融洽的关系,能与社会和谐共融,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目前多数大学生人生经历简单,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但他们迫切希望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以及各种矛盾的认识,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社团在培养青年学生与他人、群体和谐共处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学生社团成员构成广泛,活动的开放度高、自主性强,学生参加社团就要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合作共处,要自觉遵守社团的运行规则,要与学校的相关部门、兄弟社团沟通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与群体和谐共处的品质会得到锻炼加强。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社团非常注重借助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谋求社团自身的生存力与影响力,因此通过参与组织社团活动,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就会显著增强,从而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品质。

(四)培养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意识

从最终意义上讲,社会化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角色不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求和职能。而且这种角色是不断发生着变迁,也要求着每个人能培养随着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社会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大学生本身是一种社会角色,毕业后又要担当起新的社会角色,只有懂得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认真严格地执行其角色职能,才能和谐地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学生社团成员来源广泛,依靠章程和内部规范自主运行,学生参加社团都会担任一定的社团角色,必然承担一定角色的权利与义务。随着社团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化,每个人的社团角色也不断发生着变迁。在这种变迁中,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着担任角色的合理期望值,執行好自己的角色职能,相应的角色适应能力在变迁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从而为今后走上社会,担任一名合格的社会角色以及适应社会角色的不断变迁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社团和组织中的作用,教师既不能包办其各项事务主导其发展,也不能放任不管,应当是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社团和组织的活动当中,通过增加沟通交流、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选拨优秀学生担任教师助手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社团和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五全育人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洪军(1974-),男,辽宁黑山人,辽宁科技大学建艺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人才培养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