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音乐常识教学,更把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带领学生追根溯源,创新民歌教学,让现代与经典巧妙对话,唤起学生对民歌的全面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民歌教学;溯流探源;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民歌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改编,流传下来的作品,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在音乐课堂上进行民歌教学时,学生的兴趣总是不大。作为一名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中国传统民歌进课堂进行积极的探索,要在教学中把握好音乐教育的现状,更好地做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七年级教材中的《茉莉芬芳》,就是关于民歌教学的内容。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将民间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嫁接,将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跟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让所有学生走近民歌,真正感受到了歌唱的快乐,在音乐“小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拨动了孩子心中爱上民歌的那根弦。
1 溯流探源:领略传统民歌的文化之美
民歌《茉莉花》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其足迹,尽管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源于清代就流传于全国各地的“鲜花调”,各方资料显示,“鲜花调”的源头在现今江苏南京六合区、扬州仪征市一带。在各地的民歌《茉莉花》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何仿改编)与中国民歌《茉莉花》(普契尼改编)。
清代乾隆年间英国人在广州采集到的“鲜花调”以五线谱的记谱形式记录进其《中国旅行记》一书,随着该书在欧洲产生广泛影响,“鲜花调”香遍整个欧洲,此“鲜花调”旋律因被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吸收进其世界著名歌剧《图兰朵》中作为重要的音乐主题而更加“夺目”,成为东方音乐的代表,后发展成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可以说,“鲜花调”是世界认识中国音乐文化的开端之作,其已经成为东方中国的文化符号。
因此,在《茉莉芬芳》一课导入时,先让学生倾听宋祖英金色大厅演唱版《茉莉花》,并把“鲜花调”的歌曲与中国民歌《茉莉花》(普契尼改编)的歌谱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演唱、分析其旋律的异同:“鲜花调”版本在全国各地五花八门,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其开头第一句全是“好一朵茉莉花”。在中国诗歌艺术的传统中,常以第一句作为这首作品的题名。因此,《鲜花调》又被称为《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象征爱情和友谊,江苏民歌《茉莉花》在很多重要场合(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孩子用二胡演奏了《茉莉花》;港澳回归交接仪式上都演奏了《茉莉花》;张艺谋拍摄的上海申博宣传片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的出现俨然成为了“第二国歌,表明其已经从乡间的“鲜花调”发展成文化“主流”。
教学中,教师深刻地挖掘民歌中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带领学生关注音乐,充分运用音乐要素引领学生溯流探源,带领学生在歌曲中寻找民歌的身影,追寻文化的根源,让他们真正地领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采,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2 演唱探究:体验现代与经典的巧妙对话
在民歌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在音乐、文化、活动之间寻找聚集点、切入点,以多种形式去品味,从而引导学生动情地歌唱。
《茉莉芬芳》一课,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又见茉莉花》入手,带领学生从歌曲中寻找《茉莉花》的旋律。通过师生互动,唱一唱、比一比,让学生感受到《又见茉莉花》与《茉莉花》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又见茉莉花》的A部分流行歌曲的创作部分,使人回忆起一起去采茉莉花的美好时光;而B部分则恰到好处地“原曲引用”了《茉莉花》的旋律。而哪怕是创作部分,也是采用了民族五声调式,前后风格统一。
教师利用《小城故事》,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一句:
《小城故事》提炼了《茉莉花》的旋律框架,分析《小城故事》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现代流行歌曲根据民歌“提炼发展”的创作方式。在你唱我比、你问我答的互动中,教师带领学生探寻音乐之根的脉络,并怀着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去解读教材,让他们领会新老民歌之间的不解之缘,这样的教学给了孩子民族音乐文化的“魂”。
3 创作实践:感受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音乐像流动的水,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带着历史的烙印在河道中穿梭流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并无雅与俗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去进行融合。一首传统的柔美细腻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通过改编旋律、加入现代配器,以歌手真假声混合的通俗唱法演唱,显得自由随性、空灵飘逸,立马变得现代而时尚。当然,我们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处理,在民歌中融入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赋予民歌新的生命力,使其拥有当下的时代感,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原曲引用”“提炼发展”“改编新唱”等方法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孩子们的思维的空间迅速打开,他们的每一个细胞都开始舞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学生巧妙引用《菊花台》的歌词,与《茉莉花》的旋律结合得恰到好处;对《茉莉花》旋律进行爵士风格的改编,学生唱得高潮迭起、兴致勃勃。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是对民歌纯粹的体验,更是音乐教学的回归,是经典与现代的再一次碰撞。学生对这样的改变与创新兴趣盎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当代学生的审美需求。
经典民歌《茉莉花》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几个世纪的流传中,又不断得到加工和创新,即使在当今流行风兴起的时代,我们依然能见到《茉莉花》经典的身影,它细腻中蕴含着激情,委婉中带着刚劲,仿佛向世人诉说着时光不老、茉莉流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