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的形成——读《第二性》有感

2020-09-10 13:23曾蓉
客联 2020年9期
关键词:波伏娃他者女性

曾蓉

【摘 要】法国著名的女权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存在主义女权主义者,也是学识渊博的女学问家。《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性圣经”。该书中她对女性相关问题的探讨涵盖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古代神话、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并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社会造就的”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本文试图以波伏娃观点为基础从生物学、经济、女性的处境这三个角度去具体阐释这一核心思想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总结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波伏娃;第二性;女性;女人;他者

长久以来,女性问题都是社会大众尤为关心的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女性平权运动也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断断续续的开展着,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不可否认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并且这条路上充满荆棘与阻碍。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一部探讨女性问题的世界性巨著,在文中她从生物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分析学、古代神学等方面去讨论女性的地位、女性的价值以及女性的处境,探寻女人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并在其中阐述和分析了他者的概念,探讨了女性被界定为他者的原因。同时,作者也在其文中描述了女人在女孩、少女、婚姻、母亲几个时期的处境,剖析她是被局限于一个怎样的世界,以及如何从这个世界中挣脱从而获得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自由、自主以及独立的,从而在最后形成“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逐渐形成的”这一核心观点。下面本文将主要从生物学、经济历史、女性的形成及处境这三个角度去具体的分析这一观点形成的原因,并阐述这一观点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生物學中的两性差异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女两性之间性别上的根本差异主要是由男女两性的第一性征也即主体性征所造成的,即第一性征主要展现男女两性生殖器结构的差异,而男女两性之间的外貌差异则主要受男女两性的第二性征所影响。同时这两者也是男女两性在社会地位、身份、处境等方面产生差别的基础和关键要素,是我们分析男女两性之间不平等原因的生物学依据。

女人是什么?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或许会得到一个饱受争议并带点侮辱性意味的答案:女人就是子宫或者说女人就是雌性。这种说法虽然看似荒谬,但自古以来在大多数人尤其是男人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在当代社会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认为女人存在于社会上的意义仅在于发挥女性的功能,也即繁衍和抚育后代,以及满足男人的需求和利益。这种想法从根本上来说只看到了女人作为性存在的意义,而忽视了女人作为人而存在的权利。正如波伏娃所提及的女人完全是男人所判定的那种人,所以女人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为性存在的,作为相对立的次要者也即他者所存在的,是附属的人。

由于性征的影响,女人的存在经历相较于男人来说更具有痛苦性和挑战性,女人的个体自由受到更严苛的束缚。在经期,大部分女人都会承受不同程度的痛苦,例如发烧、腹部疼痛、四肢酸胀等等,同时可能还伴随着头痛,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减弱。因此在这个时期女人比平时更容易情绪化,并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紊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同时更强化了男人心中女性的脆弱形象。在新生儿的孕育过程中,女人的付出也远比男人大得多。孕期,女人需要承受不同程度的妊娠现象,常常伴随呕吐、食欲不振等生理上的不适,日常的出行以及生活也必须小心翼翼以确保胎儿的安全以及正常发育,而最后的分娩过程对于女性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不仅要承受痛苦同时也有可能面临生命危机。新生儿出生后,哺乳喂养对于女人来说也是一件令人讨厌的差事,荷尔蒙会催促乳腺分泌乳汁,导致乳房的胀痛,同时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一些并发的炎症,正如波伏娃所说的哺乳的母亲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资源去喂养新生儿。女人在不舒适的经期、长时间的怀孕期、痛苦的分娩过程及其后一段时间内的哺乳期,身心都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因此需要比平时更多的休养时间、心理安抚以及家人的照顾。与此同时,社会也会根据女人的生理状况按工作强度来进行男女工作的分配,此时便产生女人在家更多,以便更好的休息并抚育孩子,而男性则更多的承担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的现象。实际上这是对妇女个体自由的一种束缚,进一步将女人束缚在家庭当中承担新生儿的抚育以及家庭的照料等责任。虽然两性在本质上都是为了物种在维持和创造,但男性能够通过生存超越生命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因为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男性不论是在性生活还是在新生儿的养育期,他们都把握了较大的自主性,不需要去承担任何肉体的痛苦,对新生儿的孕育和照料也没有肩负太大的责任,因此相较于女性来说男性的存在经历是更加顺利的。

波伏娃认为这些生物学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它们在女人经历中起着头等的作用,是构成女人处境的一个基本要素,但是这些生物学事实并不能够为女人确定一个固定不变、不可避免的命运,不足以确立两性等级制度,也不能解释女人是他者的原因,更不能宣判她永远起从属的作用。也就是说女人并不是一个由生物因素所决定的已经完成的现实,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社会传统习俗、法律、制度体系、男人的认知、需求和利益等的影响。

二、经济及历史长河中的两性地位

波伏娃认为在人类的历史上,生产力与生殖力之间的平衡,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是以不同的方式确立的,这些条件制约着男女同后代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制约着男女之间的相互关系。诚然,当我们回顾女性地位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这段历史实际上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相适应的。在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和器具是极其不发达的,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这个时候两性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平等且稳定的分工,男性负责捕猎、捉鱼以及抵御外来的侵害,女性负责采集果实、制陶、编织、庭园种植以及照顾幼老等家务活动,因此女人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不亚于男性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工具的简陋导致男性与野兽斗争时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这就让他们的收获是非常不稳定的,而女性的采集工作则较为安稳,是部落食物的重要来源,此外再加上女人能够怀孕生子,繁衍后代,壮大氏族部落,使氏族的生命经久不息,因此女性在这个时期的地位是超越男性的,孩子也往往属于母亲氏族,拥有母亲氏族的名字和特权。这也是我们俗称的母系社会,在这个社会女性的地位是崇高的,氏族的财产继承也一般归于女人。波伏娃认为在母系社会,女性的地位之所以高于男性主要是由于女性的生育力,她指出女人和土地的关系比女人同所有权的关系更为密切,而生命的永久性则主要是指生育力,在女人和大地那里,都是通过生殖出它的个体体现的、它的化身得以实现。但正如前面所说的生产技术同样也是影响女性地位的一个关键要素因此这一观点我觉得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后期随着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出现,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农业的范围开始不断扩大,开垦林地和农田耕作需要集约劳动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个时候男人之间会通过合作来进行劳作生产,同时这也使得一些男人处于奴隶地位,而由于劳动力的不足,奴隶的贩卖也开始了,这个时候私有制出现,男人成为了奴隶主或者地主也成为女人的拥有者。而由于男性的体能优势在农业劳作中得到凸显以及男性对把握财产经济的主动性意识增强,女人的地位逐渐屈于男人。在之前的母系社会,女人仅限于家务劳动,但这恰恰巩固了妇女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妇女的这一状态却保证了男性在家庭中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因为男人通过农业的耕作所获得的生活资料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这个家庭的稳定和安全,女人这个时候恰恰会依附于男性的劳动生产所带来的经济稳定。这个时候就意味着父权社会的到来,恩格斯认为这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波伏娃指出我们不可能从私有制推导出女人受压迫的结论,女人不仅仅是青铜工具创造出来的,单靠机器不会把她消灭掉,为女人争取每一种权利,争取每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对她的特殊处境视而不见。诚然,经济要素会影响女人的形成,但却不足以充分解释女人的地位及处境,或者说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两性的经济要素,而需要从人生存的全方位去认识,才能具体了解以及认识她们的存在经历。

三、女性处境中的两性对峙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具有所谓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中国在养育子女方面一直有个说法: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也即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去经受更多的挫折,得到更多的锻炼,不应被娇宠而应受到更加严苛的训练,以增强他们的意志和他们在这个社会立足的能力,而女孩她们应该被娇宠,她们不需要像男孩那样经历许多的困难,只需要培养她作为一个女性该有的能力、气质和美德,比如上得厅堂、下的厨房、知书达理、娇贵温婉等等。所以在孩童时期,女孩可以继续得到父母的亲吻、爱抚以及宠爱,可以继续在父母的膝前撒娇、嬉闹,而男孩则被父母告知他们已经没有撒娇的权利了,他们是男子汉,要学会独立、自主以及坚强。虽然看似相较于男孩父母更偏爱女孩,但这恰恰是因为父母对他们寄予更大的厚望,期待男孩以后可以有所作为,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体力量,而在这种成长环境下,男孩们逐渐变得愛挑战、爱冒险、爱创造,能够去主动的抓住个体在社会中的自主性,坚持他的主观自由,因此他们越发的肯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对女孩来说这正是一个自主性或者主动性被剥夺的一个过程,因为在这种教导环境之下,她们害怕挑战、害怕冒险,她们逐渐失去把握世界、探索世界的勇气,逐渐的把自己看作这个世界中被动的客体。因此就像波伏娃所说的作为“女性化”女人的本质特征的被动性,是一种从她小时候发展而来的特性,是教师和社会强加于她的命运。她认为这实际上是将女人置于被动地位的一个陷阱。所以这种教养方式是否是合理的,是有待商榷的。而随之而来的少女时期,更加强化了这个剥夺的过程。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变化,母亲的教育,对异性的好奇,让她们愈发的具有女性气质并且服从于女性气质。这个时候母亲常常会让女孩们承担一部分的家务活动,帮助照料家庭,并且热衷于让她们学会炒菜、做饭等更多的家务技能,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少女们开始认为家庭才是她施展才能的主场,家庭的照料是她的首要义务,并且逐渐在家务劳动中寻找着某种成就感,而这可能为她们以后退出社会的大舞台,束缚于家庭的这个小舞台埋下伏笔。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就像波伏娃所说的少女的性格行为是她处境的产物:如果处境改变,青春期女孩子的面貌会随之改变。因此她们可以选择去改变这种处境,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的工作、通过思想上的独立等等,将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依附于家庭不依附于男性,从而打破社会对女人的刻板印象,挣脱家庭的束缚,实现个体的自由。

讲到女人的处境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婚姻这个话题,结婚是社会传统赋予女人的命运,就算是在当代社会,许多人包括女人自己仍然认为结婚是女人的义务,甚至觉得不结婚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主要归于这几个原因,其一是女人固有的生育能力,其二是社会传统习俗的影响,其三是女人潜意识里的安稳因子。但不仅仅是女性,男性同样也需要婚姻,他们需要一个稳固的家庭以及一条可靠的退路。同时,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他们也不能避免传宗接代的责任,因此婚姻之于男性来说也是重要的。虽然对于两性来说婚姻都是重要的存在,但其实在婚姻当中两性的责任和地位是不对等的。男人在社会上他首先被看作是劳动者和生产者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来说他就是一个超出家庭利益而面向社会利益的人,因此在婚姻中他是具有超越性的,他能够超越婚姻家庭对他的束缚而去实现个体的自主性。而相较于男性来说,女性在婚姻中则更多处于被动地位。中国自古便有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言外之意就是男人不论在哪工作和生活,妻子都必须跟随,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她的过去相分离的,并逐渐依附于丈夫的世界,她的命运与她的丈夫紧密相连。此外由于女人的生育能力以及家庭照料的责任,女人更是被牢牢的束缚在家庭当中充当着家庭主妇的角色,在家庭中干着千篇一律的事情,抚育和照料孩子,打理家务,这导致女人个体的自由被严苛的束缚着,她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她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角色逐渐被放大化。波伏娃指出女人所谓的天生的母性,是男人把妇女变为他们的附属物、限制在固定的角色上、束缚在家庭中而发明的观念,其“真正目的是要驱使妇女回到她们以前的阶段”。也即对于妇女身上所承担的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实际上是社会强加于她们的枷锁与命运,是男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强加于女人之上的,而女人并不是天生喜欢被束缚在家里干着千篇一律的家务劳动,承担着照料孩子的责任,她们也有实现自我,追求个体自由的梦想。

波伏娃认为女人目前所处的地位以及她们所具有的女性气质,没有一种是雌性荷尔蒙或者女性大脑的先天结构强加给女人的:它们是由她的处境塑造出来的。确实,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在女人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婚姻当中,女人的地位以及她所承担的责任,都受到社会传统思想和男人的需求及利益的束缚。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女性的外在特征以及性特征这些是由生物因素等一些先天性因素所决定的,而女性的地位,女性的特质、女性的处境等等这些是受后天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逐渐形成的。

四、结语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社会逐渐形成的,这一哲学命题对于当代社会女性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女人充分认识她们如今的处境与地位形成的原因,同时也利于打破社会大众对女性的固有认知,即女人不是生来就是相对于男人来说的第二性或者说他者,而是后天的社会环境所塑造的。因此我们不能将女人的处境归因于女人自身,而应从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去着手探寻女人问题的形成原因。同时女性自身要理性看对其与男性之间的关系,不应受到性别角色的限制,将自己视为“第二性”或者“他者”,而应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挖掘自己的潜能,摆脱社会环境对性别的束缚,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目前来说,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要真正的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并且我们要不断的为之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陶铁柱.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李孝英.述评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7.

[3]闵冬潮.国际妇女运动—1789—1989[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163.

猜你喜欢
波伏娃他者女性
女权教母:成就放在当下,遗憾留给来生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