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语境下的地方文化翻译

2020-09-10 07:22王珍平黄维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围屋跨文化全球化

王珍平 黄维清

摘 要: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目前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探讨赣南客家文化英译过程。赣南客家文化翻译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文化翻译的分析表明,地方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保留地方文化身份,才能达到地方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全球本土化为赣南客家文化翻译提供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地方文化;全球化语境;文化翻译;赣南客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2

一、全球语境下的地方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刻不容缓。中国地大物博,地方文化丰富多样。不同的地方文化共同组建了中华文化。地方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具有地方性的本土文化。全球化和本土文化互为矛盾,却共生共存。文化全球化通常表现为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野蛮侵占,是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单方面输出。地方文化具有地域性,往往处于弱势。地方文化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全球化的两大趋势:一是地方文化被强势文化同化,结果是同质化;二是拒绝强势文化,地方文化一味地强调地方文化保护主义,结果是异质化。所以,本土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值得思考。

国外学者哈桑、霍米·巴巴和安东·尼·皮姆都认为文化翻译聚焦文化过程,而非有限的语言产品[1-2]。中国学者王宁、孙艺峰等也开始了关于文化翻译的研究[3-4]。客家文化作为赣南地方文化,客家文化的英译一方面保留客家身份,树立客家正面形象,保留“本土化”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客家文化翻译能被英语目标语读者接受,利用全球化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客家文化作为赣南地方文化,客家文化的英译如何一方面保留客家身份,树立客家正面形象,保留“本土化”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客家文化翻译能被英语目标语读者接受,利用全球化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二、客家文化和客家文化翻译的文献综述

“客家”这一称谓与其先民的迁徙活动紧密相关,它反映了客家先民辗转流离、客居他乡的历史遭遇和生存境遇,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特性。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至今也是客家人口最多、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人口占赣州市人口的95%以上,赣州被称为“客家摇篮”。赣州赣县的江西客家博物院内关于客家先民的铭文有言:

“巍巍乾坤,肇我先民;炎黄之胄,根系中原。惟读惟耕,家齐国昌;厚德载物,日月同光。永嘉罹难,泪辞故乡;越淮渡江,驻足皖赣。唐中以降,动荡频繁;安史祸国,黄巢作乱。战火烽起;中原板荡;惟我先民,再度投南。融合畲瑶,辞野拓疆;赣南闽西,人文泱泱。宋元之际,弱虏进犯;嗟我社稷,危如累卵。壮哉客家,执戈勤王;追随文相,血染崖山。被迫又迁,客粤梅乡;筚路蓝缕,再创辉煌。明末清初,灾祸绵延;满人入主,客地蒙殃。长时客家,叶茂枝繁;为徒生计,转徒他方;骏马征程,立我纲常;客家德泽,远披西南。明末时节,客家愈强;土客争斗,太平国殇;趋利避害,复走异乡;近至桂琼,远赴重洋;锤炼砥砺,终成栋梁;客家伟业,代代传扬。”

客家人乃炎黃后代,故居黄河流经的中原两晋区域,后因战乱散落世界各地。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客家人口的外迁密切相关。故而,在全球化语境下,一方面,研究和翻译客家文化不但能助推客家文化的传播,而且具有民族和乡土情怀,更是推进国际互动的跨文化战略;另一方面,面对多元文化与文化同质化威胁的客家文化传播也面临危机。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论文进行搜索,以“客家文化”为检索词,检索项为主题,时间设定至2019年8月,搜索结果显示为1444条;而以“客家文化”“翻译”同为检索词,检索项设为主题,时间也设定至2019年8月,检索结果仅为12条。由此可见,客家文化已然成为研究的目标;但是,把客家文化和翻译相结合的研究数量不多。客家文化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英,所以主要是国内研究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几乎为零。从研究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关于客家文化文本的翻译研究;第二类,关于客家文化意蕴和译者的主体性研究;第三类,关于客家文化外宣翻译人才队伍和课程建设探讨。综合上述期刊的检索结果,笔者发现:

第一,关于客家文化的翻译研究起步较晚。检索出的12篇关于客家文化的翻译研究最早开始于2012年。

第二,关于客家文化翻译的理论体系构建不完善。关于客家文化翻译的实践,关注的是具体文本的翻译技巧,研究内容的相关性不强,需要上升到理论讨论。目前,研究针对的是具体文本的翻译实践,缺乏翻译理论的结合和研究。

第三,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三、江西客家博物院中的客家文化英译文本简析

江西客家博物院始建于2005年,见证了中国客属第三届恳亲联谊大会和中国(赣县)客家旅游文化节;收藏有12000余件客家文物,见证了赣县、赣州乃至江西客家灿烂文明,记录了客家在江西省的历史渊源和分布发展情况。江西客家博物院中的部分英文译本既能很好地保留“客家本土文化身份”,也有的英文译本没有考虑客家文化背景或英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不利于赣南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

笔者将从语言转换、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际分别对于客家文化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汉英语言转换关注汉语到英语的文字转换(word for word),这是翻译过程的基础阶段;文化背景视角关注转换后的英语文字在文化功能(sense for sense)表达上的意义能否等同于汉语文本的文化功能,这是翻译过程的更高阶段;跨文化交际视角关注转换后的英语文字能否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是翻译过程的最终目的。

例1.客家博物馆——是客家建筑艺术的瑰宝——围屋。直径39.24米,高8.9米。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客家文物展览区,二层为书画、摄影等艺术品展览区。

原译文:The Hakka museum This fortified houses are typical in Hakka architecture. This one is a two-story round building with a diameter of 39.24 meters and a height of 8.9 meters. The first floor is for the display of Hakka’s historical relic and second for the display of painting.

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持最多的一种。从语言转换视角进行分析,围屋被译为“fortified houses”,笔者认为是不够准确的。围屋的“围”有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外形,其二指的是功能。因此,客家围屋是圆形的(后面提及直径39.24米)且具有防御性的房子。围屋通常是通过筑墙、挖沟使房子加固。所以,上文中的围屋英译为“fortified houses”,仅仅强调了客家围屋的防御功能,但是忽略了客家围屋圆形的外形,是不够准确的。既然,客家围屋是建筑的瑰宝,仅仅用“typical”一词不足以描述。因此,从文化视角,笔者主张将客家围屋译为 “Hakka walled village”,Hakka也就是“客家”,强调了围屋的客家文化背景,walled village则客观地描绘了围屋的外形特点,但是为了英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仅仅是“Hakka walled village”,还是不足以说明客家围屋的功能和作用,所以还应该加以意义注释进行补充。

故而,围屋这一客家文化的典型建筑,远不同于英语读者所了解的现代建筑。笔者建议客家围屋可以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Hakka walled village, which is round with high levels, fortress- cylinder-shaped -like and totally enclosed to defend the family safety from extraneous invasion。这样的英译既兼顾了围屋的建筑特征又对围屋的防御功能进行了阐述,能加深英语读者对于客家围屋的理解和认知,英语读者能通过客家围屋的英译在脑海中勾勒出客家围屋的大体轮廓[5]。

例2.客家宗祠——为世界客家儿女寻根祭祖而建。占地面积3381平方米,建筑面积2161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厅[6]。

原译文: The Hakka Clan Hall

The Hall was built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he Hakka off-spring who come home to seek roots and offer their sacrifice to the ancestors. It covers an area of 3381 square meters with 2161 square meters of floorage,formed by the front hall, the middle hall and the back hall.

古人云:“礼,莫大于宗庙。宗庙者,天下国之本。”在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中,客家祠堂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祠堂是每个客家宗族大事的见证地和聚居地[7]。现在,客家祠堂成为客家人寻根祭祖的场地。原译文中,仅根据语言转换视角进行汉英文本转换,寻根祭祖被译为“seek roots and offer their sacrifice to the ancestors”,笔者认为不妥。祭祖,本质上是对于先人的缅怀和追思,过去在物质不甚丰富的时候,祭祖往往都需要提供祭品,offer sacrifice to the ancestors 只是强调祭祖时提供祭品;现如今,祭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怀恋。笔者以为,寻根祭祖可以译为“seek roots and honor ancestors”,honor ancestors强调对于祖先的缅怀和追忆。另外,英语读者也会祭祖,译文“seek roots and honor ancestors”可以引起英语读者的理解和共鸣,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四、结语

以上的翻译例子,笔者发现客家文化的翻译,不仅需要考量文本的语言维度,更是关系文本的文化维度和跨文化交流效果。有的翻译,为了迎合英语读者,而丧失了客家文化背景和身份,如此的结果就是全球文化同质化,也就是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侵占;但是,如果客家文化一味强调文化身份,拒绝全球化的趋势,也会失去自我展現的机会。孙艺风先生认为:“有效的翻译不仅仅取决于对所译信息内容的合理理解,还取决于目标语读者将该信息同相关文化情景关联起来的能力[4]。”

可见,孙艺风先生也认可翻译的三大要素,也就是语言转换、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流这三点要素都应考虑在内,绝不可顾此失彼。因此,译者对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客家文化文本的翻译,要把客家文化的文化特色和客家文化身份的树立相结合,这样能激发英语读者的想象力;同时,也要兼顾英语读者的接受性。只有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这样的翻译才是有意义的。总而言之,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文本的语言对应转换(语言维度)、文本的文化背景(文化维度)和跨文化交际效果(跨文化交际维度)进行权衡。这样,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才能保留地方文化身份并且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Wail S.Hassan,Immigrant Narratives: Orientalism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Arab American and Arab British Literatur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Anthony Pym,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10.

[3]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孙艺风.文化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邓晓宇,张涵清.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客家民俗文化词外宣翻译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2):84-88.

[6]江西客家博物院之行-客家情e_客家情e[EB/OL].http://blog.sina.com.

[7]王东升.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客家祠堂[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6):76-78.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围屋跨文化全球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粤北始兴围楼防御体系研究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