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论

2012-02-27 09:12李艳
艺术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围屋建筑装饰艺术

摘要:客家围屋建筑是一种民居文化载体,它的构造艺术和装饰艺术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客家围屋之建筑装饰艺术,无论是传统的石雕、砖雕还是木雕,都给人以淳朴自然的美感,形成高雅的艺术格调。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围屋建筑中体现出的和谐人居文化,仍值得后人挖掘、借鉴,并加以发展。

关键词:客家民居;围屋;建筑装饰;艺术

客家围屋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在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着深刻的内容。[1]江西赣南至今仍保存着600多座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等地,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其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赣南围屋建筑中保留着许多雕刻精美的石柱、础、梁、门、窗、墙、檐,它们以其别具一格的风貌表现了中国民间和民族建筑文化的生命底蕴,也以民间民居的身份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客家民居内部那些古朴典雅、品种繁多并具有深刻文化艺术内涵的装饰纹样,更是彰显了客家民族最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精粹。[2]

1客家围屋古朴自然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

客家围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篇。赣南客家民居强调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随山而居;种类除土围楼、围龙屋外,一字楼、列杠楼、府第式、山寨式、四角楼、混合楼等均内涵丰富,各具特色。[3]客家民居建筑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它不仅反映在其构成的阶段式中轴对称形式美,而且其内部装饰物件更是精美绝伦。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结构中,让人真实感受到客家民居装饰在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和异域文化、本土文化达成一种亲合、和谐和交融,从而逐渐形成了“以生活为源”的鲜明的客家民居装饰艺术。

生活是客家民居装饰艺术之源。赣南客家民居建造装饰艺术体现了客家民系居住文化的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充分显示出客家文化艺术的深厚精湛以及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众多的赣南客家围屋内,到处有雕琢精美的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漾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如江西龙南县桃江乡有一座奇特的麻石围,外围全部用大块条石砌成,给人以“固若金汤”的震撼力,风格独特。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在装饰上大量使用木雕图案,围屋正厅上配以镏金木雕,显得富丽堂皇;在围内的门窗上也采用木雕装饰,镶以大量花草图案,还有就是用青石凿成外圆内方古钱模式以及用卵石铺地成阴阳八卦图案。

俯瞰江西龙南县境内的关西围,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这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是圍内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围内围屋建造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关西围不仅处处体现着巧妙构思的建筑美,而且绘画、装馆之美也令人赞叹不已。其正厅大门前有一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狮,左边的公狮昂首张口凶猛威武,右边的母狮雍容大度端庄肃穆,显示出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大门框上八卦中乾、坤两卦的圆柱形石雕,厅内十多根大木柱下的石墩上都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或文字。厅堂偏院以及厢房都镶嵌有许多龙、虎、麒麟、凤凰等动物木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整座围屋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宫廷式民居在此可得到充分的印证。

在客家民居的装饰材料上,多以木雕为主,一些墙壁装饰则常为砖雕,一些柱头和栏杆的装饰则常以大理石和花岗岩等石质材料。木雕和砖雕装饰,多数在表层还有彩绘,在门、窗、梁架、雀替等装饰上,多以对称的结构向左右两边延展,对称中讲求变化,严谨而又不呆板,形成多变而又有规律的装饰构图,同时,采用浮雕、镂雕等比较写实而又有装饰变化的手法去表现各种物象,在组合美化中注重结构形成的有机联系,力图展示内在的生命活力,达到完美而实用的装饰效果。如在一些客家门窗的镂雕装饰中,在左右上下各被抽象地雕装了五只展翅欲飞的蝙蝠,这刚好意合了客家“五福临门”的吉兆!在中间的漏窗中,被很巧妙地雕饰了一个繁体篆书的“寿”字,“寿”字布置之巧妙,以及点缀在“寿”字中的“如意”等小装饰,不仅没有破坏整体布局,反而有加固镂雕窗棂的作用,整体喻意则表达了客家先民对“如意吉祥、福寿双全”的善良愿望。梁架上的雕饰或祥云翻滚,或龙凤呈祥,或寿桃献瑞,这些精美的图案让人在视觉上一方面减弱了木梁笨重的效果,突显了古客宅粹壁生辉的妙意,让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

2赣南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构造艺术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而龙南是典型的客家县,又因保存客家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而被誉称为“客家围屋之乡”。

客家围龙屋的美在于围屋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不仅创造了理想的生态环境,也给予人美景天成的感觉,创造了“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佳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客家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屋式围屋,近圆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1)建筑防御艺术。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围内一般为一孔,大者则有两孔。围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国”字形两种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厅屋组合式主体建筑,小者或一明两暗,但更多的是三堂两横中轴线对称式组合民居,大者面积近万平方米。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围屋楼层一般比围拢屋高而较土楼低。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便于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这些炮楼形式多样,不仅建在四角,有的还建在墙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马面”,还有的则在四角炮楼顶层,再抹角建一单体小碉堡,从而完全消灭了死角。另在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门是整个围屋的安危所在,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

(2)空间处理艺术。围屋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建筑,也是具有极强防御功能的堡垒。它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相对较小的面积中可以获得较多的居住空间。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而土楼的结构及功能充分满足了这个小农经济的特色需要:楼内的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尽享几代同堂、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3)构造设计艺术。围屋是以防卫性为主要特征的民居,如何使围屋易守难攻,是造围者苦心孤诣之外。如厚实的围屋墙体,大多外包砌砖石,内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墙砌至顶层楼时,便收分成环形的“内走马”,以便作战时防御用,就此便体现了两方面的构造艺术:一方面即保证了易受攻击部分墙体的坚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击而显得过厚的墙体,做成了一圈“内走马”,另一方面则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争取到了实用的防卫空间。又如燕翼围,为了防备长困久围,墙体中甚至设计有四个斜向的“排污道”,以便人出不了围或被堵塞排水沟时也能将污便排出围外。还有前述的炮楼构建、围门设计等防卫艺术,均可谓用心良苦,尽善尽美。因此,就围屋外观艺术来讲,除了给人以墙高壁厚、壁垒森严的印象外,便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使人接受它的压迫感。

围屋的细部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尤其是“国”字形围的厅堂建筑中。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脸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联柱础,天花铺地等,都会尽其资财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如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雕刻,额书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字。厅堂内均铺砖,天井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祖堂或正厅一般不设楼层,按传统祖位所在,其上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为彻上露明,梁架制作精美,下厅或前厅多用天花板,上绘民俗彩画,高级的还设有藻井;朝厅堂开设的门,绦环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兽,风格近徽雕;天井两例的厢房,则用六或八扇格扇门,窗摄多为各种拐子纹与雕花棂相结合使用。厅堂内用柱不多,有木质和石质之分,石质的往往四面题刻对联,拄础都有雕饰,且形式多样。此外围内用卵石拼铺的室外铺地花样,以及悬挑的走马楼也颇有些艺術特色。总之,客家围屋普遍给人的艺术感觉是外表朴实无华,甚至还有些冷峻和压抑感,但走进围内,便让人有种民间艺术的活泼感,乡土文化的质朴感和一般浓浓的生活气息感。

(4)装饰文化艺术。客家民居围龙屋的装饰设计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它反映着客家人的风俗、爱好、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内部装饰构件更是完美精湛,其木雕与彩绘相得益彰、互相映衬。木雕与彩绘多用在梁柱、门窗、栏杆等地方,采用浮雕、镂雕等写实而又有装饰变形的手法去表现各种物象,反映客家人对吉祥、兴旺、长寿、富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手法多样,雕刻与彩绘的内容广泛,以神话、风俗、花草、动物、人物为主,并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主题内容为民俗、伦理等,形式大致分为利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的象征手法,表达多子、多福、富贵、如意、繁衍昌盛一类封建意识较浓的思想内容。色彩多以红色、赭石、黄色为主,给人以富贵堂皇之感。在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结构概括中显示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其高雅精美,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观。围龙屋凝聚着客家人勤劳俭朴、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客家围强调“天圆地方”、“阴阳合一”及与自然和谐。其建筑技术和形式,屋内的堂联、壁画、灰塑和雕刻等,保存着以反映儒家思想为主的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是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和客家社会历史与民俗风情的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赣州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围屋建筑中,存有许多精美的建筑石雕,有的直接作用于建筑本身,使建筑功能与装饰艺术融为一体。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砖、大理石雕等等,皆属此类。还有一些装饰功能强于建筑功能,甚至纯装饰性的石雕,如御路石、石狮,以及一些单体石座等,有着很强的观赏性。精美恰当的石雕装饰及纹饰上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必将起到烘托建筑环境,渲染建筑主题的艺术效果。

3客家民居的木雕、石雕、砖雕装饰艺术

3.1木雕艺术在客家围屋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既继承了中原遗风而又有所创新,又反映了客家人的独特风情

围屋的木雕装饰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尤其是“国”字形围的厅堂建筑中。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脸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联柱础、天花铺地等,都会尽其资产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如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雕刻,额书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字。

客家围屋的木雕装饰艺术也在民居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厅堂和屋梁上的雕刻,有门扇、裙板、窗棂、漏窗、梁架、柱头、雀替、吊眉、墙壁、栏杆等。从其装饰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它大量借用了一些花草,植物,动物,人物、神话等为表现内容,并以谐音、寓意、借喻、双关等手法,把这些表现内容赋予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如牡丹象征富贵;蝙蝠象征多福;石榴象征多子;花瓶象征平安;桃子象征长寿;鱼象征年年有余;佛手象征吉祥等等;这些表现题材,全部来源于客家先民最为日常的生活中,但是在此时却极具艺术地再现了客家祖辈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4]

3.2砖雕是客家围屋构件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情感上的震撼

围屋的建筑构件及其装饰颇具地方特色,屋脊和墙顶上饰马头状立体装饰,飞檐翼角,精雕镂刻,独具匠心。砖雕是客家围屋的一大特色,进入赣南的客家围屋大院,精美绝伦的木石砖雕就是一座艺术的宝库。[5]“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蕴涵着中国古老文化和深厚积淀的雕刻,不仅养眼,而且养“心”。围屋已经成了客家的标志,成了客家一道人文景观。从围屋的建筑结构上,我们能够领会中国周易的哲学思想,感觉到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了解选择建筑地址时的风水学问,认识建筑方面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3.3客家围屋房梁雕饰和民间壁画别具一格,大多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手法,反映出客家人崇德慕贤的理想品格和精神境界

赣南客家围屋内的房梁雕饰别具一格,大致利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手法,表达多子、多福、富贵、如意、繁衍昌盛一类内容,主要造型有蝙蝠(与福谐音)、龙、凤、石榴(寓意多子)、牡丹(富贵)、桃子(长寿),另有一些房梁上直接写上文字配以纹样,如:百子千孙、平安富贵、财丁兴旺等。色彩多以红色、赭石、黄色为主,给人以富贵堂皇之感。

赣南客家民间绘画十分普遍,木雕及彩绘图案为赣南客家围屋群的一大特色。在龙南的一些围屋厅堂可以看到,整面窗格扇都是浮雕或镂雕图案,人物、瑞兽、花鸟栩栩如生,刀工细腻,皆属上乘工艺。许多故事都以劝人读书做人为主题,显示出客家先民对后代读书和科举的尊崇。彩绘更是遍布于围屋常见的公共建筑之中,无论是裙板、栏板,还是梁、枋、藻井、天花板,都能看到不少清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彩绘原画,虽然有的色泽已褪,图像毁损,但神韵依然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绘画主要是用于装饰屋内外檐下边线、前后檐下边线、门额和窗额并配以文字,如“竹苞松茂”、“桂馥兰馨”、“勤朴拙,俭养廉”、“某楼”、“某庐”之类。而前檐下边线画,多数以“古典文学”中的某些故事片断。如“桃园三结义”、“孟母断机教子”、“岳母刺字”、“孟宗哭竹”等等,以画中内容教育后代继承忠、孝、义和勤奋的美德,警示后人要爱国爱家,勤奋自强,孝敬老人,这些恰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用汉字创作吉祥图案本是中原汉民族的传统习俗,而在赣南客家围屋,还有许多装饰图案,出现在建筑、家具等物品上,成为寓祈愿和美化于一体的民俗事象。赣南客家围屋居民还十分重视照壁、门楼的建筑。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题写“万紫干红”、“旭日东升”或“福”、“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字。墙面也一样雕画各种山水、花鸟、虫鱼图案,每个角落的装饰都很讲究,给人以生动活泼、均匀对称、和谐优美的感觉。而富于独特风格的门楼,其建筑装潢更倾注了客家人的艺术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叠,飞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砖、大理石等组合的立体图案。其造型之优美,结构之严谨,可与内地殿阁婉美。许多门扇是由钱空三层的花、鸟、虫、鱼、人物等以及浮雕图案所组成,显得玲珑剔透、精巧优美。

4客家围屋构造及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开发

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客家民居研究的内容也突破了原先相对狭隘的范围。在全球性文化的共存环境中,对民居建筑的研究已远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形式问题,而是要求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处在这样大环境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开始不断向建筑学领域扩展,促使人们对传统建筑观念进行反思。从而把建筑与社会发展,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生态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素都纳入自己的视野。希望能够在继承客家民居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掘当地民居的文化特色,总结和归纳其生态环境的优点。此外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利用,必须结合其本身的具体实际情况,使其进入新的良性循环,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并针对其现状以点带面的做创造性的发展,既要保持原有建筑的特征,又对其进行客观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在对环境冲击最小的状态下创造出最佳效用。通过适当的处理,努力减少建筑的使用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创造出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交融、面向未来的人居空间,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现今,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已成为21世纪重大的建筑课题,从生态环保、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来审视,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永恒而又年轻的课题。随着发展开发步伐的加快,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有许多地方正是当前建筑艺术创造新的起点和基础,是人们当今建筑创作事业的宝贵财富。客家民居与环境的共生形态,体现了传统民居与人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其地域特有的文脉和体系。客家围屋建筑,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着深刻的内容,具有较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目前,在地处较为偏僻的山区,客家围屋大多保存较为完整。围屋多为上代留传下的供自家居住的房屋,除个别围屋、土楼已供参观旅游之用,如江西龙南关西新围、福建永定锦江楼、振成楼等,大部分都采取自我保护的形式。因此,保护客家文化建筑群应当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历史可读性、可持续性原则,建议实行“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在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保护。

一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坚持“修就如旧”的原则。在整修旧建筑时,争取体现围屋的古典美和客家历史文化的沧桑厚重感,要认识、保护和发展客家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民俗民风。闽赣粤三地的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自然、古朴、原始、独特的地方特色。但是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赣南客家围屋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客家民居内部的建筑装饰艺术,既传承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又融合西方建筑精华,从体形构建到门窗雕饰,处处匠心独运,自成艺术殿堂。建议闽粤赣三地的客家文化民居建筑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客家文化的知名度,树立这一独特的文化形象。

二是在规划方面,坚持整体规划和重点开发并进,做到点线面的重点保护,合理规划开发。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保護围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使保护区和谐发展。同样,在经营管理方面,要规划和细化针对围屋保护发展的管理机构、管理条例和管理机制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久不衰。政府要起带头人的主导作用,要重点挖掘客家围屋的最核心的生命力所在——客家文化,注重开发日常生活中特色的地方,将客家传统习俗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现代旅游既要让人们领略异乡的山川名胜,又要能够满足人们对异乡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因此要大力开展当地的民俗风情旅游,充分展示客家的独特的客家话、围屋、客家山歌、饮食和礼仪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让原始、古朴、野趣的风味和现代文明形成互补。

罗马建筑影响了整个欧美建筑,赣南围屋是“东方的罗马”。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民居研究的内容也突破了原先相对狭隘的范围。在全球性文化的共存环境中,对民居建筑的研究已远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形式问题,而是要求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处在这样大环境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开始不断向建筑学领域扩展,促使人们对传统建筑观念进行反思。从而把建筑与社会发展,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生态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素都纳入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黄崇岳,杨耀林.客家围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李艳.论赣南客家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3]高健婕.论赣南客家民居装饰纹样在广告招贴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大观,2009(3).

[4]李艳.客家围屋建筑工艺审美价值探究[J].美术向导,2008(6).

[5]王强,陈学文.中国传统砖雕的审美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09(2).

猜你喜欢
围屋建筑装饰艺术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纸的艺术
围屋的月光
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金华市建筑装饰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