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以来科学家的艺术情怀探析

2012-02-27 09:12孙波
艺术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互补性科学家

孙波

摘要:科学与艺术从其产生来说是同源的,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两极,科学以及以艺术为代表的人文,都是人类不可缺失的两个方面。无论是基于历史与实证的考察,还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丰富多元性和互补性上来看,在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中,人文情怀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文情怀不仅有利于科学家科学研究本身,还可以使科学家更好的享有生活并成为其精神追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科学家;艺术情怀;互补性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实证的基础上的,体现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然性、稳定性和客观性的事实与规律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一种求真的探索,而艺术则体现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一种感悟与表达,是对万事万物求美、求善的一种方式。表面上看,两者是互不相关的,但是无论科学还是艺术,都是人创造的,属于人所有的,所以两者在人这里得到了同一。考察与探析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与生活中艺术情怀,对于认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以及科学研究过程中人文艺术所起到的作用,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基于历史与实证的考察与分析

科学与艺术分别体现了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即逻辑、抽象与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形象、具体与感性的思维方式。在人类文明之初,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共存于一体,存在于哲学思维之中。在对历史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史与人文史具有较大的差别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文艺复兴的出现,显然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出现、兴起与繁荣最好的铺垫,而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过程中,艺术情怀存在于众多的科学家的思想特质中,这也清晰地表明了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关联。

在西方近代社会,科学与艺术结合最为完美和杰出的一个代表就是达·芬奇,正如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那样,达·芬奇是一个画家,但是同时他还是一个哲学家、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1482年,达·芬奇在向意大利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写的求职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十项才能,这十项才能全部是科技方面,尤其是军事科技方面的才能,只是到了最后,才简单的说了一下自己在雕塑和绘画方面的才能。事实上,达·芬奇无论在科学还是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以至于W.C.丹皮尔曾经这样评价:“列奥纳多(指达·芬奇)没有按照他的原定计划把他在各种学科方面的研究整理成书,但是他个人的影响显然是很大的……如果我们要在古今人物中选择一位来代表文艺复兴的真精神的话,我们一定会指出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位巨人。”[1]无论是作为画家、雕塑家还是作为解剖学家,在达·芬奇那里实现了科学与艺术互相存进和高度的结合与统一。为了提升绘画和雕塑能力,达·芬奇尽心研究解剖学并多次解剖尸体,并在此基础上,他还进行了人体生理学的研究,探索血液循环的方式和路径,这似乎比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早了一百多年,不仅如此,他还钻研了眼睛的结构及成像的原理。同时在其他方面,达·芬奇的科学研究也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科学问题。

艺术情怀在科学家内心世界的位置在另外一位科学巨人那里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这个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爱因斯坦发现并提出了相对论,是科学史上里程碑意义的巨大事件,但是同时,爱因斯坦还是一位哲学家和艺术家,在诸多艺术中,爱因斯坦最喜欢的是音乐,尤其是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等人的作品,在科学研究工作间隙,或者对研究束手无策时,爱因斯坦总是拿起小提琴,去演奏自己喜爱的各种乐曲,这一点和马克思有点相似,马克思总是在疲劳的时候去听音乐或者做数学题,来缓解疲劳,恢复思维的活力。除了音乐,爱因斯坦还非常喜爱文学,经常读以前或同时代大家如莎士比亚、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他对文学的喜爱:“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理想,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2]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不仅经常同爱因斯坦探讨科学,更主要的是,他们两人探讨最多的还是音乐,两人共同合奏音乐是常有的事情。科学家的人文與艺术情怀在当代中国科学家身上也到了充分的体现,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共同形成了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例如当代著名数学家,2000年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在繁忙的数学研究之余,吴文俊还喜欢围棋,读各种历史书籍,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等等;而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爱好则是欣赏音乐和摄影艺术,这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内在一致性和共通性。

2人类精神的丰富性与互补性探讨

科学以及艺术所代表的人文是人类精神财富之两极,对于人类来说,二者缺一不可。歌德曾有过这样的诗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一方面在于说明理论是艰涩难懂的,而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然而,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理性深刻,在于它试图洞穿万事万物的真相和规律所在,最终在错综复杂、迷雾一般的现象之中,引导人发现事物的本质所在,这会给人以光明和力量。而艺术的重要作用则在于它是丰富的,五颜六色的,它会更多给人一种关怀、一种安慰和鼓励,给人一种温暖。

科学与艺术是科学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种互不相同,但又是两种可以互相协调与配合的旋律。一方面,科学家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意味着在思维高原的跋涉与驰骋,需要不断积累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严格遵守一定的科研程序,进行大量艰苦的研究,最终实现思维与方法的创新和超越,才能实现科学的突破,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艰苦的,需要大量的付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而艺术则可以在生活中起到很好的调节和缓冲作用,艺术的享受是和谐的、美好的,对人的情感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和恢复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在研究之余,欣赏或钻研艺术可以较好的恢复科学研究所带来的身心疲劳和压力,使其保持会恢复到一种极为融洽的状态,也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艺术对科学家内心世界的心灵塑造和升化作用,是基于在身体和生理调节为基础的作用发挥过程,艺术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塑造科学家良好的心态,从而更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和谐。因为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社会中的一员,除了专业研究之外,在其他领域,他也是生活中普通的一员,需要更多的参与生活,并不断感受到生活给与他的各种影响,因此,他同样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自己的选择和发展趋向,这既需要塑造自己的优秀个性品质,又需要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获得社会的认同感和足够的尊重,因此艺术就成为其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并成为自己与生活联系的有效通道。

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科学家生命追求的一部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的发展还使自己逐步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人类面临着一种科技异化的危机,科技体现为一种更高、更快、更远的追求,会给人传递一种速度压力和科学发展的社会物质化巨大展开的控制力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自然地疲惫与社会的疲惫并存,人的精神疲惫与身体疲惫并存。而人称之为人并不仅仅在于人拥有什么,人在那里,更重要的是人是谁。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艺术则以一种极其柔软的方式与人心灵对话,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与亮色,并参与形成人的信念与理想,从而更好地启示科学家去追寻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这就是艺术所能达到的境界。

3科研活动中的艺术推动作用思考

在科学家研究工作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历史主义的开创者库恩就已经充分揭示了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而这些非理性因素一方面存在于科学家个人思想层面,另一方面存在于社会层面,表现为科技界的社会意识。理性因素对于科学的作用是起到决定作用的,而非理性因素也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的巨大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非理性因素诸如科学家的情感、意志、信念、目标等等,这些方面无疑各种艺术形式对其施加了较为巨大的影响

就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说,库恩提出科学研究并非始于问题,也非始于观察,而是需要在观察与问题之间保持足够的弹性,而这样一种弹性,则就表明需要理性和逻辑的人为割裂和艺术所施加的情感地参与过程,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意识是人这一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反应,而这样一种主观反应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是一种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中主观形式则反映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个性化与创造性,因此,这必然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实现方式,因为如果这也是理性表达的形式的话,那不会再是主观形式,而是客观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了。所以科学家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在方向和表达形式上的主观性与个人内心的艺术情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科学创新过程中,直觉和灵感作为一个科学创新极其宝贵的过程,往往为科学家所期待。但直觉和灵感并不仅仅理性思维参与的过程,因为如果把科学发现与创新完全定义为理性分析的结果,那么这种创新和突破还是包含在过去的旧有的成果之内的,既有的逻辑论证并不能带来新东西。否则的话,计算机的严密论证可以创新一切成果。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直觉和灵感是介乎于理性思维和艺术思维形式之间的一种扑朔迷离的突破与创新,它需要实现对既有思维形式和思维结果的突破,同时又可以在突破后重新得到理性思维的论证,所以直觉思维既存在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用理性还是非理性来判断这种思维形式,但无疑我们对科学研究中的这种思维形式和判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對于灵感,我们常将其成为“顿悟”,在科研活动中,往往是指科学家思索的潮水屡次冲击很多现有理性形式和结论的堤坝,但苦于无法突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在某一时刻,思维活动却突然达到空前的活跃和高涨,或者受某种偶然性因素的启发产生火花,从而取得突破,使问题得以解决。灵感的取得,这里所借助的同样需要理性思维形式和艺术思维形式的共同参与,具体表现为艺术思维形式可以为科学思考提供大量的感性丰富的事实材料,可以使思维不断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并且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这就需要科学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积极活跃的情感意志力和生活志趣才能达到。

理性思维与艺术思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的艺术情怀不仅有助于其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同时在生活中欣赏艺术与参与艺术还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科学家不是机器,也不仅仅是理性的动物,还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信念的现实中的人,科学理性和艺术感性与艺术情怀共同构成了科学家生命追求的一部分,使科学家个人也能充分享有生活,感受生活,并且能够追求和获得人之为人的终极关怀,这样的科学家才能活得更有成就,更加自信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W.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68.

[2]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45.

猜你喜欢
互补性科学家
穿越成为科学家
为何“woman scientist(女科学家)”这个表述甚至会存在?
假如我是科学家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与科学家面对面
中国园林欣赏的两种模式及其互补性——对陈从周园林欣赏理论的环境美学反思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的互补性研究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