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婧
摘要:日本对“白”的偏爱极为明显,在其建筑风格、艺术活动、生活理念中均有白的精神的体现。是怎样的文化造就了日本人简约、实用的审美意识和朴素、细腻的民族品格?文章将从日本对“白”的感悟、崇拜和应用中体会“白”的价值,探索这种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白;空;素;审美意识
本世纪初市面上开始流行一种“白”皮书,这类书的装帧形式大都采用白色覆膜铜版纸为封面,除了标题等必要的黑色说明文字,没有任何多余的设计,质感厚实、做工精良。这种书籍设计风格原自日本设计师原研哉,他著作的《白》、《設计中的设计》、《为什么设计》等书均采用这种“白”的装帧形式,用简洁、朴实、无华的美诠释着设计。即使还没有翻看其中的内容,就已经被这种无暇的“白”所吸引,并体会着其带给我们的信任与力量。小心翼翼的拿起“白”皮书,生怕玷污了这种白,但是白的纯洁就是这样很难保持,它的浑浊就从这一刻开始,永远不能比之前更白。这一过程似乎这就是作者理念的某种暗示,白乃生命之原初,然后不断接受世界的各种颜色,混沌下去。白之所以能够强烈的打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痛苦的意识到它的短暂性。
1白的感悟
白是一种不寻常的颜色,白既是光谱中颜色混合的全色,也是色料中减去所有颜色的无色,既是所有亦是空无。白乃日本四大传统色之一,在日本的古语中对其是这样理解:“当人们和阳光直面时,那刺眼得能让人晕眩的纯净的光芒。”“白”并不是单纯、独立地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而是随着光的微妙差别不断变化。我们无法看清“白”本来的面貌,它存在于我们感觉的认知中,我们只是在寻找一种“感觉白的方式”。我们都知道纸是用烂布、树皮、石头等原材料制成,这些原材料大都是棕色或者是土色,但加工成纸张后,却变成了自然的白色。这是因为纤维原初的颜色即是白色,白纸只是事物本质面貌的再现。又如残留在沙漠、田野、海边的动物遗骸,经过岁月风霜的漂洗,在阳光下变的耀眼的白骨,那是生命的轮回又回到初始的起点。“白”饱含了生命的痕迹,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开始,也是述说悲凉记忆的终结。对“白”的理解可以由无色转化为为不存在,一种空的状态,所以“白”常与“空”合成一个词来使用。空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它总是期待某种能量的注入,是一个过度的状态。空的状态总是给人以启发,就像一张白纸总是能够唤起人们表达的冲动;就像绘画中的留白总是能勾起人们无限的想象;亦或我们被“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清寂所震撼。我们将思绪清空,让“熟悉”与“已知”的固有观念净化,在重新认识中获得更多的新的“未知”。“白”是一种性情寡淡的颜色,把欲念稀释到最低的程度,它平凡、洁净、简单、朴素,似乎脱离了尘世进入了某种境界。颜色反映着人类细微的情感,历史中的很多文人雅士隐居山林,抛开世俗烦扰将浮躁沉淀,回归自然,心如止水。这是一种“素”的情怀,返璞归真。
2白的崇拜
日本对“白”的崇拜自古有之,其最初的审美意识就是源于对自然的感悟。四面环海,狭窄的国土、曲折的海岸线,造就了日本浓厚的危机意识,使其更加珍惜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可以说是大自然造就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和朴素的民族品格。从日本古语中对“白”的描述可以看出,日本对太阳白色光芒的崇拜与敬仰,他们认为白是包容万物的颜色,象征着纯洁、神圣与力量,给海岛带来光明、给自然带来生命,是人们的希望与寄托。日本国名的原意既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国旗也被称为“日之丸”、“日章旗”,甚至国旗的设计也体现了日本朴素的民族情感。在室町时代中期,日本发现了简洁的价值,这种审美观早于欧洲现代化几个世纪。室町时代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在应仁之乱的绵绵战火中,痛苦的目睹了京都的文化宝藏在人们愚蠢的欲望中化为灰烬。当战争摧毁了所有奢华的东西,他开始思考,奢华是否是必要的,人们获得奢华后是否会获得幸福?最后他选择将幕府将军的宝座让给儿子,退隐山林沉浸在书法、绘画、茶道中,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人自发地从简洁中寻找美,与异域影响分道扬镳。早期人们在给物品赋予意义和装饰的细节中发现了美,通过给物品加上复杂精致的纹样彰显其尊贵的价值,后被统治者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随着权力社会的衰败,实用性代替了装饰性,小众设计转向大众设计,日本发现了简单物品的实用性,用简单实现着美的价值。日本对“素”与“空”情有独钟,这与其禅宗信仰分不开。禅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192年由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并在日本的文化和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以抑制为美,最高境界便是“拥抱空无”,人生行云流水,生命回归本真。禅讲求耐力的抵抗,看起来很平静,其实很有张力,态度很温柔,意志很坚决。禅的思想渗透到了日本的生活,朴素的审美观激发了他们对素色偏爱,同时造就了日本人矜持、内敛、细腻的品格。他们的艺术、服饰、建筑等物品总是与柔和、自然、素雅的中间色相伴,简单素气、清新脱俗,甚至他们清淡的饮食也是“素”文化的体现。
3白的应用
设计的起源主要有两个流派,欧洲设计和美国设计,前者根植于文化,后者根植于商业。日本在设计上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对西方设计亦步亦趋失掉其民族性,而是在国际风格、流行的西方风格与日本民族设计中寻找结合的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面对当时海外奢侈品和廉价低质品两极分化的消费现状,日本选择在两种极端消费中寻找一种平衡,它舍弃了欧洲奢侈品的华丽外表和美国动感时尚的潮流元素,提倡理性消费,强调合理设计,秉承着“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在国际上树立了日本清新淡雅的设计形象,并呈现出实用、个性、人性化等特色。在日本工业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都可以看出其实用与简约的美学理念。
MUJI是日本家居生活日用品牌,倡导的理性生活,反应了日本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是日本人精打细算的思维方式的写照。这个提倡“简单”、“这样就好”的品牌,并不是对品质没有要求,而是对个人欲望的抑制、让步、理性。它的设计并不简单,模块化和兼容性使得MUJI的产品在组合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又不失简洁大方,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在其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日本人总是对完美主义追求到极致,对材质敏感,对细节坚持,就像原研哉翻越千山万水只为拍得完美无瑕的地平线。±0是日本家用电器和日用杂物设计品牌,它的创始人深泽直人主张“用最少的元素(上下公差为±0)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他认为“设计是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即“无意识设计”。这种理念并不是否定之前约定俗成的设计再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是将人们不注意的细节放大,注入到原有的产品中,方便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许这种微妙的改变比创造一种新产品更伟大。
建筑从来不仅仅是建筑,日本建筑家隈研吾,向我们展示了最朴实的建筑设计,他提倡“建筑的消失”。在建筑物泛滥的时代,欲望把高楼大厦当成了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我们是否还记得建筑的本意?在地震中摇摇欲坠的房屋使安全感荡然无存,面对奇形怪状使用不便的建筑更多的是糾结与无奈。建筑设计在解决了空间组合形式、结构力学这些根本问题之后,在20世纪却转向了对材料、表皮这些虚无表象的追求,数百年中诞生了很多主义、派系和所谓理念与哲学,却很少有人踏踏实实地研究建筑本身。“建筑师不能以建筑的名义向世界展示过度华丽的造型”,建筑需要卸下过多的寄托,我们需要更客观地看待世界。幸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日本人批判拿来主义,他们总是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和适合的,不会盲目追崇。“这样就好”,简单而纯粹,这种朴素优雅的审美情趣虽没刻意强调,却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露无遗。
4白的演绎
MUJI的产品一直秉承着“白”的设计理念,并不断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探索设计的本质。在2012年“物的八分目”展览中,它重新思考一件物品的真正功能到底是什么?从最普通的日常用品入手,探讨如何把资源消耗降到原来的80%,仍实现一样的功能。无印良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对一些物品做了不易察觉的调整,体现了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现状下,人们所需的理性、务实、可持续的生活态度。对无序世界的改造还在继续,少即是多,勿以善小而不为。
现在,“白”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消费色。在《史蒂夫·乔布斯传》里谈到,这位已故苹果帝国的缔造者,从日本的禅意中获得不少工业设计的灵感。苹果不仅仅是创造了一系列时尚的数码产品,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苹果让生活变得更简单而丰富,成为了“白”深刻涵义的新注释。白是纯粹、娇嫩、脆弱、易被污染的象征,这与苹果产品的精致、简约、单薄的外形不谋而合,人们为了努力保持其美丽整洁的外观需要投入的更多精力,这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奢侈消费色”。同时“白”的包容性也为现代人张扬个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每一个苹果都既是相同,又与众不同。
5结束语
“白”是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就像原研哉所说:“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在飞速前行的时代中,浮躁的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审美刺激,我们能否理智的认清本质,然后温和的说一声“这样就好”。其实剥离了表象,美很简单。
参考文献:
[1]原研哉.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无印良品.无印良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隈研吾.负建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4]David·Raizman.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6]唐友东.太阳,色彩与日本的自然崇拜[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7]杨俏树,胡媛媛.谈日本色彩文化中的“白”[J].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