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浩
摘 要: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它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学生之间,既有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新教材的理念上看,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师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教学改革;分层教学;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独特思维方式,在高中教室里的孩子不再是零起点的小学教室里的孩子,经过6年小学和3年初中的积淀,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他们本身存在的差异便不可忽略。我们手机移动网络从2G到3G到4G,甚至是即将普及的5G,我们的孩子在高中之前9年的学习征程中,能否实现自身网络的不断升级以提高其自身对信号接收的能力,换句话几位课堂听课的效率。在分层过程中,重点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1.对学生情况进行分层;2.教学内容分层;3.评价分层。而教学内容分层又包括教学目标和学案的分层。
1.学生分层方案
在了解学生本身的差异这个现实基础上,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分层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跳跳就摘到葡萄,尝到学习的甜头,并内化驱动自身前进。这就像玩游戏,太简单了没意思因为缺乏挑战;太难了有让人觉得不可实现,存在畏难心理,无法迎难而上。针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初步将学生分为以下3个层次:
A层(拔高层):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且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钻研;
B层(普通层):学习的品质不错,能静得下心;
C层(基础层):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作业完成较为拖拉。
2.教学内容分层
①教学目标分层
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根据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适合三个层次各自学生的教学目标。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将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导向并激励他们成长。教学目标分层要与学生分层相对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能力等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A层(拔高层)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是可以自学的,概念掌握较为牢固,如果只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对他们而言作用不大,长期以往可能会失去对学科的钻研。需要设置更高的要求,比如知识网络的搭建,相关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等。但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毕竟是少数。
B层(普通层)学生占绝大多数,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综合题型的解答存在较大的障碍,主要问题是概念模糊。例如在复习基因突变是,问学生基因突变的概念,B层次的学生给地答案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造成的结构改变。DNA和基因并不能简单划等号,基因只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DNA的一段,而这一段在人类的基因组中所有的碱基序列仅占2%。基因突变概念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造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还有一小部分C层(基础层)学生,相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C层学生因为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基础知识薄弱,因此学习的自信心严重不足,他们几乎为零起点。这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阅读教材,掌握重要概念,完成知识提纲中的基础题为第一任务,在学而有余力的情况下做适当的拓展,对于这部分学生我给的建议是:保证在考试过程中拿下自己会的基础,不做横向对比,只做自身的纵向对比。。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养时,主要着眼于学习兴趣的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要短暂、适当地降低要求。当该层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就会跟着加快,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会跟着自动提高,积极性也增加。
综上所述,在进行“分层走班制”模式时,可分三个层次制定教学目标:一是基本目标:教材中要求描述、识别、了解、简单运用的内容,对C层次学生合适,但也是A、B层次学生要首先掌握的基本内容。二是深化目标:除基础知识,还要把握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复杂的运用学会总结、分析。这些目标是A、B层次学生必须掌握的。暂时不要求C层学生做到。三是拓展目标:生物学教材中具有复杂分析、综合运用以及具有创造性特点,要求会综合运用,具有复杂分析的内容。该目标有助于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A层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思维创新能力。
②教学案分层
采用的是不同层次的班级使用不同教学案的方式。分层施教时,可遵循C层“下要保底”,A层“上不封顶”的原则。如在《分离定律题型学习》一节,为了让学生掌握分离定律题型的解答,在问题的设置上这样安排,分别对应A、B、C三个层次:
a.基因互作、基础知识、血型题、显隐性的判断。
b.基因互作、基础知识、血型题、显隐性的判断、配子致死题、连续自交题、从性遗传。
c.基因互作、基础知识、血型题、显隐性的判断、配子致死题、连续自交题、从性遗传、环境作用题、差一代题、数学题、实验设计题、胚乳题。
3.学生评价分层
学习最后能否给出学生合理的评价,给每一层次的学生量身订制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合理的评价标准不仅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情况的检测,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及学习状态极容易受到教师对学生如何评价的影响,如果对所有学生都是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则不能公正和客观的評价每一层的学生。A层次(优等生)可能因为经常得到较好的评价而沾沾自喜,而C层次(后进生)可能因为总得不到好的评价而自暴自弃。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层次有别。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层次做出相应适当的评价。让评价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重要手段辅助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的成就感,更能成为学习的动力,驱动自己的学习的长河里快乐的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