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法治进行时》栏目借助矩阵化传播、网络直播等手段,拼原创内容、拼传播速度、拼创新能力,在多个账号和平台积累了可观的粉丝数量。《法治进行时》作为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老牌节目,已经“老树开新芽”,在新媒体传播与商业盈利模式上形成了丰富的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法治进行时》;融媒体;创新发展;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250-02
《法治进行时》融媒体平台自2016年11月11日启动到2020年已经进入4年,逐渐形成了近10人的融媒体运营团队。栏目借助矩阵化传播、直播等手段,拼原创内容、拼传播速度、拼创新能力,在多个账号和平台积累了可观的粉丝数量。剖析《法治进行时》新媒体建设基本情况、创新方式、盈利模式,或对我国广播电视机构诸多栏目的发展形成积极经验。
一、品牌栏目新媒体“铺路架桥”
在新媒体渠道的建设上,《法治进行时》栏目经历了3年多的潜心摸索,逐步拓展了多平台传播矩阵。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直播,并在传播题材的选择上采取了专业、灵活的策略,既保持了主流媒体及时发声,也扩大了影响力。
(一)矩阵化传播
《法治进行时》栏目首先占领了多个新媒体渠道端口,包括北京时间、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号,搜狐号、抖音、快手等近20个网络平台,形成了覆盖广泛的栏目新媒体矩阵化传播。截至2020年3月31日,《法治进行时》头条号粉丝410万,微信公众号粉丝10万,官方微博粉丝78万,抖音号粉丝410万,快手号粉丝18万,搜狐号粉丝13万。另外,《法治进行时》栏目孵化的《北京法治在线》头条号、《马良说》头条号粉丝均超过了20万。每天在各平台上,栏目的观众和粉丝参与法律咨询、话题评论和线索提供,形成了数亿几何级的话题信息。
在2020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期间,《法治进行时》专题内容《战疫·法律小贴士》除了在电视端播出外,还在栏目的微博、微信、头条号、大鱼号、抖音等平台推广。栏目利用了“北京司法”微博、“京司观澜”“北京律协”等微信公众号,以及一点号、头条号等,设置疫情防控法律知识权威解答,增强互动性,并在北京时间平台设立专门的板块推送,登陆“学习强国”北京地方频道,取得新媒体端总点击量超过6000万的影响力。
(二)常态化直播
《法治进行时》直播运营模式分为常规直播、专题类直播、活动类直播、推流直播。从2016年成立至今,《法治进行时》栏目打造了专门的融媒体工作小组,安排专人专岗每周一至周五晚上8点,在网络端对全国的法治热点事件进行网络直播点评,同时把每天中午12点的电视端内容进行网络同步直播。除了固定的每天两场直播之外,对于各类突发事件乃至法治热点事件也进行了不定时的直播,打造了《法治进行时》的网络直播常态。
2018年是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解决执行难的关键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开展了“决胜执行难网络直播”,《法治進行时》栏目承担了6场全媒体网络直播。[1]直播以“演播室+执行现场”的形式,利用4G视频传输技术,多场景、全方位展示了法官执行案件的全过程。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40多家媒体同步推流进行网络直播,平均单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到1200万。
此次全媒体网络直播活动在北京法院尚属首次,全方位展示了北京法院的执行活动,为广大网友和电视观众献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公开课。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先后3次对4场直播活动作出批示,称北京的执行直播是生动的公开课和执行工作的教科书。
(三)精选题材
《法治进行时》矩阵化传播与常态化直播的核心载体就是内容。为了保证内容的可看性,在题材的选取上摸索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选取电视端时效性强、有传播价值的新闻,邀请记者、摄像、民警、当事人到直播间,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比如,在2018年度北京市公安局的“最美警察”评选活动中,10多位“最美警察”候选人做客《法治进行时》网络直播间,讲述他们的最美故事。
第二,由小编辅助主播搜索当天热点新闻,速览当天热点话题,邀请嘉宾做客直播间。
第三,遇有重大、突发事件,随时进行网络直播。比如,重大案件或者受关注度较高案件的法院开庭直播,法院执行老赖,城管、工商、环食药旅、控烟等现场执法,民政救助等公检法司的相关活动。
二、深化融媒创新,敢啃“硬骨头”
我国广播电视融媒体发展从2014年元年开始,逐步从探索改革1.0阶段走向了深化改革2.0阶段。随着短视频、超高清、5G的到来,目前的融媒改革又将进入3.0阶段。在新媒体渠道全面铺设的基础上,《法治进行时》栏目继续做精做细,在核心内容产品的打造上、在新型媒体传播手段的使用上不断尝试创新。
(一)内容产品化创新打造《马良说》
《马良说》是北京广播电视台《法治进行时》融媒体与今日头条合作的产品,每周上线1~2期,每期3~5分钟,是对网络热点新闻进行点评的样态。《马良说》一方面发挥了老牌栏目在内容制作方面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也探索了电视机构与网络资讯平台的合作新路。
从2019年8月底上线以来,“安徽保时捷女司机无证驾驶”“北京劳斯莱斯堵门”“女网红驾驶舱拍照”等热点事件,都成了《马良说》关注的热点话题。截至2020年3月,《马良说》共上线28期,圈粉超过20万,单期视频平均播放量超过100万人次。其中,《药店与口罩》播放量达到445万,《彻查女子离汉抵京》播放量766万。在抖音端,《马良说》单期播放量超过2000万,点赞量超过130万。
(二)主编、记者变身“项目经理”
《法治进行时》拥有一批优秀的主编、记者团队,在《法治进行时》栏目及相关新媒体产品的传播上,从常态电视拍摄转变为重点项目拍摄,主编和记者变身为“项目经理”。所有项目都紧紧围绕网络宣传推广这一中心思想,进行策划、拍摄、制作、播发。可以说,每个项目从立项之初到项目验收,都紧扣网络时代风潮。
(三)建立拍客群,保证内容输出
电视进入互联网时代,突破时长、突破固定播出时间,在新媒体内容输出上呈现几何级的增长。为了保持内容输出并且强化用户互动,《法治进行时》建立了七八个拍客微信群,拥有1000多名拍客。拍客群活跃度一直非常高,上千人的粉丝拍客给栏目提供了大量新闻线索和视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栏目寻找内容来源的压力。比如,2019年4月4日,拍客张鑫提供的一则“怀柔宝山寺附近突发山火,消防员全力扑救”的视频,经过《法治进行时》融媒体小编的再次编辑后,在新浪微博达到了60多万的播放量。
(四)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
电视做新媒体需要掌握全新的技术手段。《法治进行时》网管技术团队大力研发,尝试运作了网络商城,设计过网络粉丝投票的小程序,开设了微信号菜单直播,组织了线上大型活动等,这些尝试大大丰富了栏目新媒体的传播样式,提升了科技感、体验感。[2]同时,栏目通过长期新媒体传播也积累了大量的后台数据,这些数据成为宝贵的学习资料。通过网管部的大数据平台,节目主创团队分析出突发新闻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发现用户对新闻信息的喜好,总结出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点。
三、内容主导型商业模式探索
与多数电视节目把新媒体作为宣传发布渠道不同,《法治进行时》融媒体自运营以来,一直处于盈利状态,而且是内容主导型盈利。其依托内容的点击量、播放量、阅读量取得与平台的合作分成,而非仅仅依靠广告收入。截至2020年3月底,《法治进行时》融媒体各项收入累计达到了400万。《法治进行时》之所以能够取得现有可观盈利,是因为有三大优势:
第一,栏目品牌效应突出,积累了大量的忠实观众。口碑强,吸引多个平台前来合作,除《马良说》与今日头条的合作外,还与北京时间签署了定制类短视频合作项目。
第二,栏目团队及时转变思路,适应新媒体的运营逻辑,形成了营销型思维,重视数据反馈,用数据指引内容创作。
第三,建立了主动性服务意识,把观众变为用户,重视运用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的互动。
比如,在直播带货方面的尝试,把用户变成潜力消费者。2020年3月16日,《法治進行时》通过淘宝、微博、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对顺义法院即将进行司法拍卖的一套房产进行了网上直播看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法院暂停了法拍房产的实地看房,积极推动网络直播看房。《法治进行时》栏目的《京法网拍》板块作为与北京高院执行局联办的司法拍卖专业节目,积极配合疫情期间执行工作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司法拍卖信息的需求,联合阿里集团以启动这次直播为契机,共同开发融媒体合作。本场直播对这套房产的关注度刺激效果明显。当天直播一小时,共有5000名网友同步在线观看。司法拍卖网站上,当天该拍品的围观次数激增1万次,《法治进行时》微博和头条号上,此次直播的浏览量均超过1万人次。
四、结语
《法治进行时》是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技频道的品牌栏目之一,其代表了多个栏目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淘汰率高、更迭性强的状况下,栏目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继续保持创新的步伐,具体可以从5个方面强化发展。
第一,打造更多下属内容拳头产品。充分利用电视专业优势和栏目独家资源,做更多具有差异化的新媒体内容产品,形成更大运转动力。
第二,拓展多平台合作。除了抖音、西瓜视频外,进一步开拓央视频、微视等平台的合作。
第三,补充新媒体运营人力,培养自己的新媒体精英人才,强化现有员工的培训,在内容创新上开展头脑风暴,在技术突破上不断尝试。
第四,扩展多样的盈利来源。除了内容主导型盈利模式外,还可以开拓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等渠道。另外,从线上到线下的衍生品书籍、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进行尝试。
第五,继续紧跟媒体技术革新,攻克5G、超高清视频等全新的技术手段,并运用到电视+新媒体全平台,提升频道栏目新的体验水准。
参考文献:
[1] 王志新.在传承与变革中实现报道创新[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8-15(004).
[2] 曹素妨.推动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5(02):60.
作者简介:武治华(1980—),女,山西晋城人,本科,编辑职称,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