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纷争背后的西方媒体传播文化解读

2020-09-10 10:23陈海涛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摘 要: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以中西方戴口罩之纷争为切入点,阐释并分析其背后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并对比中西方在危机应对处理中的方式,彰显我国制度、体系的优越,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同时分析西方媒体对我国一贯偏见性报道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建议。

关键词:戴口罩;文化差异;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234-02

一、引言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蔓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疫情,政府一声令下,全民抗疫,上下一心,口罩必备,出行必戴。戴口罩、测体温,人人自觉。不戴口罩会被劝阻,不听劝阻影响公共秩序会被处罚,政府与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最短的时间里复工复学,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秩序,彰显出了新时代下中国人顽强不屈的意志与精神,更突显出了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政通人和,体制优越,国家自信。

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在欧美大地扩散,疫情恶化,确诊人数上升,累计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即便如此,民众及政府的反应如故。戴口罩被认为是异类、是笑话,对戴口罩的人士产生非议歧视,甚至进行人身、种族攻击。

据英国当地媒体《星报》2020年1月30日报道,一名在谢菲尔德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因戴口罩被袭击。在YouTube自媒体中,一段“中国女子在纽约因戴口罩被打”的视频也在网络传播。据央视网3月2日报道,意大利一名议员在出席会议时戴口罩被群嘲。据瑞士《观察报》网站3月3日报道,瑞士人民党女议员出席联邦会议时戴口罩被认为是扰乱会议秩序,被议会主席逐出会议大厅,只被允许投票时进入大厅。在欧美各地,政府不建议民众戴口罩,不少民众甚至举行集会,反对戴口罩,呼吁自由权力。欧美世界如此众生相,使国人不甚理解。而中西方民众这两种选择落差恰恰深层次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及制度模式的差异。

二、口罩文化差异与国情对比

面对此次疫情,中国人能够迅速做到人人戴口罩出行,与中国人平时有戴口罩的习惯有一定关系。根据医学临床观察与研究,戴口罩可以积极有效地遏制冠状病毒的传播,切断其传播途径,达到自我保护与防护的作用。在疫情期间,戴口罩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也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表现。中国人平时受到的预防疾病宣传与教育发挥了积极导向作用。疫情期间,人人主动配合,大家所想所做一致统一,表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与向心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传统中形成并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其中包含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等不同方面的内容。”[1]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尤其是在面对外来危险与威胁时,团结一心、坚定不移。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20年的新冠肺炎,面对天灾带来的巨大苦难,医生、护士、解放军、武警官兵等冲锋向前,不畏牺牲,各行各业的普通民众全力以赴、鼎力相助,彰显了中国人民在自然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和艰苦奋斗的优秀民族精神品格。其中党的坚强领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再次证明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再次走向复兴,走向强大,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反观西方国家,在危机时刻,往往应对失当,组织不力,导致灾难扩大。比如2017年美国洛杉矶大火烧了几个月,人民及财产损失巨大;2019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持续数月,无法扑灭。政府只会把责任推向客观原因,忘记了自身的职责。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互相指责,无法有效组织协调,无法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统一行动,只能任由山火不断扩大肆虐,烧毁家园,夺去人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西方政府在危机应对处理时的缺位足以表明其制度、机能存在先天不足。

欧美国家一直认为,戴口罩不是一种防护疾病的措施,只有患了严重的疾病时才需要戴口罩。如果一个人没病而戴口罩,那么可能会受到周围人异样的眼光,甚至是歧视。在美国,即使从2019年10月开始爆发的大流感已造成万人以上死亡,走在美国的大街上,仍然几乎看不到白人戴口罩。对西方人来说,除非是职业需要,或者有重症疾病,正常人戴口罩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的思维定式是只有生病了的人才戴口罩。他们常规防护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是打针、接种疫苗、吃药。因此西方政府、CDC(疾病控制中心)都不主张民众把戴口罩作为一种预防性措施,主要的预防性措施仍然是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来消毒。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许多西方政府、政要、疾控专家仍然认为人们在公共场所不用佩戴口罩。在疫情发展最严重的意大利,政府并不鼓励普通人戴口罩。因此虽然政府已开始宣布“封城”,民眾出门佩戴口罩者仍然寥寥无几。不戴口罩在西方如此普遍,与其国情制度不无关系。

在欧洲,如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根据这些国家的相关法律,公共场所禁止任何人蒙面。“有关条款的适用范围包含:禁止在公共领域佩戴面罩、头盔、安全帽、巴拉克拉法帽、罩袍等将面部完全遮住之物品。该条例制定主要是便于公共场所警方辨别个人身份,以达成保卫公共安全之目的。该条例的出台是由于欧洲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不得已而为之。”[2]

面对疫情,欧美政府、民众对防疫观念的普遍轻视与无知,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面对疫情,西方政府部门处理机制缺失,应对无序,措手不及,民众恐慌,社会混乱,表明了西方政府在体制上的缺陷与无力,这更加突显出了中国政府在危情应对机制上的制度优越。中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力、组织力、贯彻力、执行力在疫情信息反馈处理、措施制定、执行、纠错等方面迅速有效;各级党组织、党员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积极引领,加上民众的团结力、向心力、凝聚力,众力合体,有机结合,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完全能够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战胜疫情。

三、西方媒体传播文化解读与反思

戴口罩与否,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与国情的差异,对此只要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即可,但是如果别有用心,把戴口罩与否与制度、文明、种族优劣挂钩,则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绑架、文化绑架。疫情当前,很多西方社交主流媒体中,大量散播充斥着谣言与谎言。西方人在潜意识中认为,新冠肺炎只在中国人之间传播,只要远离中国及中国人就没事。于是乎对在西方的中国人或者亚洲面孔的人,抱有极大的偏见恶意和种族歧视,甚至人身辱骂与暴力袭击。西方政府则采取停止通航、停飞,切断与中国的联系,以为能阻断病毒传播。更有偏执狂政客,以所谓自由,强调个人权力、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上升到意识形态、人种、国家制度之争,极尽诋毁中国之能事。《华尔街日报》在2020年2月3日借中国抗疫之际,发表题为“中国是亚洲真正的病夫”一文,攻击中国抗疫,唱衰中国,愚蠢自大,如跳梁小丑,遭到了中国人民及有良知的国际人士的强烈谴责。《纽约时报》3月8日抨击中国“封城”是限制自由精神,是专制,而对意大利采取的“封城”则赞誉“自我牺牲”。西方舆论媒体这种差异化选择、区别对待、双重标准反映出西方对中国的一贯性偏见根深蒂固,敌视与妖魔化抹黑一直以来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

自工业化以来,西方世界一直处于世界中心,长期自认为制度优越、种族优越、文化优越,唯我独尊,霸权欺凌。而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意义深远。东西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世界一统天下的普世价值体系,打破了西方模式的唯一性。而中国再次成为世界文明多元化的推动者,国际新秩序的重构引起了西方世界内心巨大的担忧与恐惧,导致西方主体联手从各个方面对抗中国。其中以媒体舆论为甚,进行负面传播,无所不用其极,丑化中国国家形象,贬低民族精神,以达到全面遏制打压中国、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目的。戴口罩纷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中西方文明对立冲突的一种潜在表现。

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迅速,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的影响逐渐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倡议。中国需要更加开放,拥抱世界,也更需要世界的认同。世界大同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趋同性或唯一性,“而是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和宽容度,而非诉诸一种共识,不管不同国家间存在多大的差异。不管来自东方还是西方,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东西文明同属于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们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就应当得到彼此的尊重”。[3]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对抗与对立则没有赢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谁轻视,谁慢待,谁终将吞下自酿的无知自大的毒酒。面对西方媒体的挑衅,中国媒体应该积极作为。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媒体传播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指导,通过官方与非官方通道,积极通过网络、大众社交媒体、照片和短视频等多种渠道与形式传播正能量,积极塑造与维护国家形象,向西方、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呼吁世界各国正确认识疫情。

四、结语

在疫情中,戴口罩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他人。当前,我们面对的共同敌人是新冠肺炎,各国应停止相互攻击与偏见,携手合作,共同抗疫,这才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应有之道,才是国与国之间互存互利、共享共赢的正确大道。中西方文明应加强彼此对话与交流,促进彼此间的互相融合,这才是世界文明之道。

参考文献:

[1] 赵义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DB/OL].人民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 s?id=1657653362852359710&wfr=spider&for=pc,2020-02-05.

[2] 想法.“戴口罩”引发中法大讨论,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文化差异”[DB/OL].搜狐网,https://www.sohu. com/a/372878738_185042,2020-02-13.

[3] 王宁.全球化时代中国对世界文化和人文思想的贡献——从新儒学的建构到“一带一路”愿景[J].探索与争鸣,2019(11):57-66.

作者简介:陈海涛(1969—),男,安徽淮北人,研究生,碩士,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文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