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技巧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的运用和倾向性

2020-09-10 07:22刘宸玎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职业素养

摘 要:抓拍作为一种拍摄技巧经常用在各类新闻事件尤其是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可以直观记录下具有新闻价值的瞬间。第61届荷赛新闻奖中,突发新闻类的一等奖及年度图片,主题为委内瑞拉危机,28岁男子José Víctor Salazar Balza在反对总统的抗议活动中浑身冒火往外冲的瞬间,被法新社摄影记者Ronaldo Schemidt抓拍下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时刻,抓拍下来的瞬间深刻还原了事件的真实性和危险性。另外对抓拍内容和视角的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记者的职业素养。涉及政治敏感事件时,某些记者拍摄的图片具有极强的诱导性,严重违背了记者该有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突发性新闻;新闻摄影;抓拍;职业素养;新闻客观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47-03

一、引言

从概念上来说,只要在拍摄过程中没有计时存在,而是无差别按动快门,都属于抓拍,其目的是捕捉目标事物稍纵即逝的瞬间,例如突发的新闻事件、人们的面部表情、体育比赛的精彩瞬间等。对摄影记者来说,抓拍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抓拍人是出于什么身份和意图来抓拍。突发性新闻事件具备或长或短的过程,而局部的抓拍仅仅展现的是事件的局部而不是全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而抢头版、抢受众,没有经过核实或者没有动态报道整个事件过程,盲目报道抓拍的内容,很容易歪曲事实,导致假新闻出现。

二、为什么要强调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的抓拍

突发性新闻事件往往满足新闻多个要素,尤其是在体育比赛中被称为“绝杀”的时刻、速度竞赛的瞬间以及灾难来临或战争爆发的一刹那。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图景稍纵即逝,一旦摄影记者抓住时机或者善于使用抓拍技巧,那么由文字“拼凑”成的新闻稿件会因为抓住了灵光一闪的瞬间而令读者眼前一亮。抓拍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突发性新闻是否能够对读者产生直观视觉冲击力,使读者体会到那一瞬间的酸甜苦辣,也会使文字活起来。[1]

(一)抓拍使内容更有代表性

精彩瞬间的记录无论是对于以内容为主的媒体,还是对于以肢体语言为主的运动赛事,都是重要的展现手段。在图片时代下,任何一篇新闻稿件如果不附上一两张图片来加以说明阐释,往往会被读者迅速忘记。人脑的遗忘机制对此有很好的解释,当人们接触到某一信息时,人脑会迅速筛选该信息的重要节点并加以理解,然后整合理解从属信息。而那些被整合了的从属信息会因为时间的关系慢慢遗忘,留下的只有重要的节点本身。决定性瞬间可以长久地使人记住事情的关键瞬间。

当然,抓拍作为一种拍摄技巧,不能在任何时候都随意使用。抓拍不等于随便乱拍,这要求拍摄者对被拍摄目标有预判,知道自己的拍摄对象是谁、整件事情的性质、事情的重要程度、自己擅长什么方向等。例如在激情澎湃的足球赛中,进攻球员破门得分以及防守球员完成漂亮铲断的瞬间都是摄影者需要抓拍的关键点。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介尤其是报刊受到了网络的极大冲击,而良好的抓拍技巧和精彩瞬间的呈现对纸媒来说是挽留受众、提高信息传达效率的关键点。对纸媒来说,图文并茂是必须坚守的也是唯一的生存方式,而提高图片质量、使内容更具代表性是发挥图文并茂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抓拍使内容的视觉冲击力更强

在突发性新闻发生时,往往会利用倒金字塔模式迅速发布短讯,这样的信息很少带有图片。例如:[快讯]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2月18日8时14分在四川内江市资中县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4.82度。本次地震震中距资中县城20公里,距成都市132公里。据初步了解,当地震感强烈,成都市区部分居民有感。类似于这样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第一时间凭借文字只能让其他地方的人知道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多少级的地震、地震是否造成人员伤亡,比较单调,受众的整体感观也不强。而用图片配合文字再进行传播,让受众看到残垣断壁和受伤的人群或者大批的武警、解放军战士在现场救灾,受众才可能真正感受到灾难的危害。

数字化时代下,图片对媒体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作用逐渐加强。过去因为缺乏摄影设备或缺乏拍摄人才,受众对新闻稿中有没有图片并不关注。而当下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手机拍照技术的提升,突出表现在防抖性、清晰度等方面,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图片、视频记录生活。同时在碎片化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不再习惯于专注大段文字,而是将视线聚焦在图片上。这就更加要求传统的媒介机构要善于利用拍摄技巧,尤其是抓拍能力,在突发性新闻摄影中获得优质图片信息,从而吸引受众,提高自身信息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抓拍使内容更加鲜活

定格作为影视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一般指活动的镜头突然停止。这样的表现手法能产生时空凝固的艺术效果,经常用以强调特定情景。因此,为抓拍赋予定格的含义恰到好处。

与抓拍相对比的即擺拍,摆拍尝尝用于人物的艺术写真、旅游照、毕业活动等纪念照中,拍摄者往往会有目的地指导规范拍摄者的动作,使被拍摄者形成固定形象后进行拍摄,被拍摄者是被动的,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摆拍也时常用于新闻图片摄影中。例如在2012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今日早报》头版就刊登了女兵学习党的十八大讲话精神的照片,这类摆拍隐蔽性较强,一般正常看报的人很可能会看一眼就翻页。而有细心的读者就发现,虽然题目写的是女兵学习党的十八大讲话精神,但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讲话精神所在的那页报纸在图片中是背对女兵的。另外,在其他女兵中还出现了手持地方性报刊、商业性报刊的现象。对此,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受到了大众的质疑并发表书面道歉,进行了停权当值值班编辑6个月的处理。

抓拍是相对于摆拍而言的另一种拍摄技巧,强调捕捉,意义在于被拍摄者不受拍摄者的控制,可以有任意活动。而拍摄者则需要自己选取时机,拍摄需要的图片。抓拍的好处一方面在于可以将被拍摄者的细微表情、肢体在某一刻定格,保留最真实的瞬间,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对被拍摄者的干预,提升了拍摄内容的真实性。例如在湖南卫视新一档综艺节目《舞蹈风暴》中的“风暴时刻”,就充分运用了抓拍的技巧,同时因为是360度的镜头取景,其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的确非常好。

总之,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摆拍,是可以被理解并接受的。而篡改事实的摆拍,则是不可原谅的。[2]突发性新闻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可能让拍摄者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更不可能依照拍摄者的主观意图而发生改变。抓拍之所以能够使内容更加鲜活,拍摄的成果极为优秀,就在于其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事件客观性的基础上发挥摄影记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画面更加鲜活、真实。

三、如何在突发性新闻摄影中做好抓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摄影技术的全民化发展,对突发性新闻的抓拍已经不仅仅是记者需要具备的行业能力,还是普罗大众需要习得的媒介素养。公民新闻的出现宣告新闻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发布权力从专业媒体下移到普通百姓手中,因此对当下突发性新闻的抓拍,其主动的拍摄者更广泛集中在百姓中。抓拍极为重要,不仅仅要求摄影记者恪守职业道德,更要求全体公民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

(一)做好抓拍,需要锻炼摄影者的拍摄技巧

好的突发性新闻摄影作品,无论是出自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还是出自摄影爱好者,几乎都是靠抓拍的方法获取的。并且弃摆拍、改抓拍的摄影者也越来越多。但是抓拍并不容易,被摄者一旦看见镜头,就会躲避或失去原有的神态,导致抓拍失败。还有匆忙拍摄中出现的曝光失误、焦点不实、手抖、水平歪斜等问题,也都会成为遗憾。[3]

首先是对题材的选择。抓拍题材以新闻、赛事、记录为主。但在突发性事件中,拍摄者往往会受到场面混乱、人群骚动或不可抵抗的外力因素影响而产生不知拍什么的感觉。此时切忌将抓拍等同于胡乱拍摄,应该对光线条件、拍摄角度等进行冷静的分析,同时借助已有设备性能对现场进行有取舍的捕捉。

其次是对器材的选择。摄影器材无论售价高低,都有其长处与短处。这就需要拍摄者对器材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不甚了解,就会造成拍摄失误。假如拍摄者害怕拍摄对象有所介意,那么就需要和被拍摄者保持更大的距离,使其无法发现自己的存在,并在器材方面尽量选择长焦镜头,在不知不觉中抓拍需要的照片。

最后是要经常使用相机拍照,熟能生巧。要想抓拍出高质量的图片,首先要学会寻找生活中的闪亮点。换句话说,要将抓拍运用在新闻中,就需要拍摄者具备一定的新闻敏锐度,同时拥有熟练的拍摄技巧,才可以完成一次完整的拍摄。有些精彩的瞬间只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发生一次,这时候,如果拍摄者感觉到那是一个精彩的镜头,但是对相机的使用不是很熟练,那么这个镜头就会与其失之交臂。

(二)恪守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

从抓拍的图片视角、内容和文字搭配,可以看出一个记者的立场以及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爱党、爱国、爱人民,坚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忠于事实。而有一部分人为了刻意制造冲突或者为了某种目的,会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

这尤其表现在各类敏感性事件中,例如香港,几个月的动荡将社会原本繁荣的景象打得粉碎。除了一群乌合之众外,往往还存在一些煽风点火的所谓媒体与记者。游行示威活动,游行者已经超出了和平游行的底线,演变为打砸抢烧,对此香港媒体集体沉默、不予报道。恰恰相反,香港的多数媒体记者将镜头对准警方,刻意营造香港警方破坏和平游行的场景,从而变相煽动违法行为。有一幅照片的配文说得很形象,当香港需要和平的时候,只有警方将目标对向了暴徒,而周围却围着一圈身着黄马甲的“记者”。尽管事后多方表态称其并不是真正的记者,但是香港新闻界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切切实实地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原则和职业记者的道德规范打破,其抓拍的图片也加剧了原本比较克制的双方的矛盾冲突,产生不良效果。

(三)全民參与,媒介素养提升势在必行

媒介素养是指在各种环境中以适合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的方式取用(Access)、分析(Analyze)、评估(Evaluate)及制造(Create)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全体公民。教育目标是使全民具备自主思辨能力与生产信息的能力,从而从批判性角度解读各种媒体信息、假新闻。

从媒介素养的含义上来看,其需要每个人都习得和遵守。公民新闻盛行的时代下,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变得尤为重要,很多商业性媒介因为自食其力的性质,需要抢受众、抢时效性,所以对内容核查的重视度相应地降低了。一旦出现了突发性新闻事件,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肯定来源于在场公民而非职业记者,而争抢时效性的弊端就在于一旦公民记者所抓拍的对象有误或者并不是“精彩的那一刹那”,而传统媒体获得后就运用图片来完成新闻稿件,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新闻失实,更甚者会导致不良舆情出现,从而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因此针对全民参与内容生产的现状,需要每一个人都培养媒介素养和学会辨别。

四、读图时代下抓拍的局限性

抓拍的局限性,首先是对拍摄技巧和设备的要求高,尽管手机的拍摄功能如今已经可以当作半个专业相机,但是毕竟手机的主要功能不是拍摄,对高清晰画质、超广角镜头的运用,手机还略逊一筹。而专业设备的使用一方面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驾驭,另一方面其昂贵的价格也不是一般受众能承受的。

其次,《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尽管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5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9.1%,网民人数超过六成,但是年龄结构基本集中在10~39岁,属于青壮年人群。同时学历普遍集中于初高中及大专水平,大学本科及以上水平的学历占少数。[4]因此网民普遍学历层次不高,亟须提升全民的媒介素养。对事件细节的把握和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同时无法具备与专业记者相同的专业能力。

专业的媒介组织尤其是商业性媒介组织为了争抢时效性、获得受众关注而放弃事实核查,一味相信公民记者的第一手资料,容易造成新闻内容失实,从而对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力造成影响。

最后,针对突发性新闻摄影的抓拍,其局限性还表现在局部和整体层面。往往突发性新闻事件具有一个过程,而抓拍到的定格瞬间只是局部。很多突发性事件的发展具有不可预知的特性,无法判断最后的结果走向,因此针对突发性新闻摄影,不能够单凭一张图片就事论事,而是需要拍摄一组图片,从各个方面来表现事件整体。这和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新闻真实提出的“有机报刊运动”不谋而合。

例如在2018年荷赛新闻奖突发类新闻组获奖作品中,摄影师David Becker用9张照片记录下了发生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枪击惨案,如果将这组照片单独拿出来,人们只能看到美国警察在防御、警戒或者民众四散奔逃,无法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通过组照的形式,可以将民众四散奔逃、警察防御、有民众中弹倒地、民众面部的惊恐表情等都展现出来,使人很容易理解并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为了确保图片可以完整地呈现整个事件过程,还原真实,摄影记者在抓拍过程中必须做到事无巨细,抓住整件事情的每个关键瞬间,这对摄影记者的能力、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五、结语

突发性新闻往往会对社会产生全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负面的突发性新闻事件。公众渴望在第一时间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就提到,真实的信息会带来安全感,而安全感来自知晓。在当前碎片化时代下,文字对人们的吸引力已经远低于图片,正所谓一图胜千言。尤其是极具特点的瞬间定格,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使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突发性事件带来的社会效应。对抓拍的适当使用,不仅可以使单调的文字重获新生,还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暂时脱离新媒体冲击带来的影响。[5]

参考文献:

[1] 陈雪.论突发性新闻摄影的抓拍[J].中国传媒科技,2016(04):77-80.

[2]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理论的灵魂和核心[J].新闻爱好者,2016(01):13-18.

[3] 陈兴江.刑事摄影中抓拍与摆拍的技巧[J].科学导报,2015(4):347.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2019.

[5] 宋庆晨.非突发性新闻图片的拍摄技巧相关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24):230.

作者简介:刘宸玎(1996—),男,四川绵阳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新闻摄影与理论。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职业素养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