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媛媛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求“以人为本”,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要求变革高中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理念、转变角色,全面實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的创新。本文从理念的变化到模块的变化,对比研究新课标的新和要求,旨在指导教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工作,落实新课改任务。
关键词:理念变化;核心素养;模块变动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新版课程标准公布以来,政治学科组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新课标在文本结构、编写依据、课标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为我们以后的政治教学提供了依据。
一、理念变化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二)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性学科课程
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四)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
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
二、核心素养
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造成在微观学习中只关注知识学习,容易形成知识学习和学科育人功能的割裂。结合学科特点,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育人目标,即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而是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
三、课程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为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规划、设计的。
四、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各模块应按顺序依次开设,其中模块1和模块2为一学期,模块3和模块4各为一学期;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可灵活安排。
五、课程内容
2017新课标要求,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总计12学分。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完成的学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选择本课程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考试成绩记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也可供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记入毕业学分。
六、模块内容
(一)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模块是新课标中新增加的模块,与大学政治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定关联,本模块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的起始课程。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让自己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治国的坚定支持者,认真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经济与社会
从模块名称“经济与社会”与模块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经济现状、社会发展状况的观念,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死记硬背,单纯识记并理解知识概念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如今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无论从内容的设计上,还是对学业质量的要求上,都更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政治与法治
本模块内容整合旧版必修二《政治生活》内容,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强调我国的政治体制与法治建设。单从模块名称《政治与法治》便可看出,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民众的法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的法治建设。
4.哲学与文化
本模块内容整合旧版《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两本知识,全新排列组合,在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选择。
(二)选择性必修
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各具特色的国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组织。
2.法律与生活
民事权利与义务、家庭与婚姻、就业与创业、社会争议解决
3.逻辑与思维
学会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设置“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三个模块,是对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相关课程的进一步拓展。
1.财经与生活
货币与市场、收入与支出、投资与理财、企业与就业
2.法官与律师
法官的职责、审判程序、律师的职责、辩护和代理
3.历史上的哲学家
百家争鸣的时代——老子道家哲学、孔子儒家哲学
理学和心学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西方哲学的起源——从泰勒斯到德谟克利特、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验论、唯理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中“依法治国”、《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为新增内容,原《文化生活》的第一、三、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删除。
七、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
学业质量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新增的部分,是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重点。学业质量水平把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学业质量水平测试分四个层次,与平时、终极评价挂钩,给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修订后的评价建议突出体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上,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政治学科核心养发展水平。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旨在以后的教学中紧扣新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相信在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会上新的台阶,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时代洪流里不断发展。